【摘 要】
:
目的 比较容积弧形调强(VMAT)、固定野动态调强(IMRT)及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对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部分乳腺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20例临床分期为T1-2N0M0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进行VMAT,并同时设计IMRT及3D-CRT,比较3种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包括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靶区剂量适形度、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机器跳数及治疗时间.结果 IMRT及VMAT计划
【机 构】
:
200438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放疗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200438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放疗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容积弧形调强(VMAT)、固定野动态调强(IMRT)及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对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部分乳腺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20例临床分期为T1-2N0M0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进行VMAT,并同时设计IMRT及3D-CRT,比较3种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包括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靶区剂量适形度、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机器跳数及治疗时间.结果 IMRT及VMAT计划靶区剂量分布优于3D-CRT计划,其中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及适形指数(CI)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86、8.57、18.23,P<0.05).正常组织受量:VMAT计划在患侧乳腺V5上优于IMRT及3D-CRT计划(F=5.83,P<0.05);IMRT在患侧肺V20、V5及D5上有优势(F=16.39、3.62、4.81,P<0.05);在对侧肺的统计中,IMRT计划在最大剂量及D5上可以得到比VMAT和3D-CRT更低的剂量(F=3.99、3.43,P<0.05);VMAT、3D-CRT和IMRT计划所需机器跳数值分别为621.0±111.9、707.3±130.9、1161.4±315.6,计划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0,P <0.05).VMAT、3D-CRT和IMRT计划所需治疗时间分别为(1.5±0.2)、(7.0±1.6)、(11.5±1.9) min.结论 IMRT和VMAT计划靶区剂量分布优于3D-CRT计划,而不提高患侧肺剂量.对于部分乳腺癌的放疗,容积弧形调强放疗在降低机器跳数和减少治疗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其他文献
在深部肿瘤(盆腔、腹腔)的治疗中,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具有更高的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降低危及器官受量、更少的机器跳数和缩短治疗时间等优势[1-2].但不同能量的射线用于VMAT技术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受照体积和剂量方面的差异,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对6和18 MVX射线用于VMAT技术在盆腔部位肿瘤治疗展开剂量学研究。
为了促进全球华人在迅速发展的核与辐射研究领域相关学科中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本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由国际辐射研究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办,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分会、中国核学会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分会、中华辐射肿瘤治疗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预防医学会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协办,
目的 比较在靶区范围内进行一个解剖部位的图像引导与两个解剖部位图像引导两种方案对大范围多发转移病灶放疗精度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50例利用螺旋断层放疗机治疗的靶区长度超过50 cm的多发转移瘤患者的图像数据,将治疗分次内两个部位共计1 220次影像引导数据与定位CT图像进行配准,统计两个部位的摆位误差偏差分布,检验平移误差的一致性,并检验两个部位摆位误差的相关性.结果 两个部位的摆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经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医用电子加速器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肿瘤治疗.河南省作为我国恶性肿瘤高发区之一,近年来医疗机构加速器的数量急剧增加,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达120余台,广泛分布在全省18个地级市及其所属县市.为了解河南省加速器设备性能状况,探讨提高放射治疗质量和控制辐射危害的措施,按照2011年度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的实施方案和国家相关标准,2011-2012年对河南省26台加速器性能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目的 比较18F-氟代脱氧胸腺嘧啶(18F-FLT)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在反映食管癌细胞受照后超早期生物学反应的差异.方法 将人食管癌Eca-109细胞分别接受5、10、15 Gy剂量X射线照射,照射后2、4、8h检测细胞对18F-FDG和18F-FLT摄取率的变化,以及细胞相对存活率和ATP表达情况的变化.结果 5 Gy照射后2、4h,细胞对18F-FDG摄取率与对照组相比
“防原医学”是研究核武器爆炸及核事故、核恐怖等核事件所致伤害的防治科学,在军事医学中称“核武器损伤防治学”,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中的“防原医学”二级学科.其学科专业范围以放射医学为主体,还包括光辐射引致的烧伤和冲击波引致的冲击伤,多种因素所致的复合伤,以及继发创伤[1].现试对我国防原医学的发展作一概要回顾和思考,与本专业同志共忆共勉。
目的 对3例60Co辐照装置事故受照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蛋白组成及白细胞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寻找晚发性辐射损伤早期诊断治疗候选指标.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离和定量血清蛋白;基因芯片方法筛选辐射损伤差异表达基因,并用RT-PCR方法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患者在受照后3年其外周血CD4 +T细胞持续降低,CD8+T细胞升高,CD
靶区确定及适应性修正是食管癌精确放疗的核心环节.放疗过程中靶区体积及位移变化是靶区修改和计划修正的依据,相对于三维CT(3D-CT),四维CT(4D-CT)扫描既可以获得不包含运动信息的肿瘤靶区,如基于单时相图像勾画所得大体肿瘤体积(GTV),又可以获得包含放疗分次内全部运动信息的肿瘤靶区,如基于全部时相GTV融合所得内大体肿瘤体积(IGTV)或基于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目的 比较基于主动呼吸控制(ABC)辅助三维CT(3DCT)扫描与基于自由呼吸3DCT及四维CT(4DCT)扫描所构建周围型肺癌内大体肿瘤体积(IGTV)中心点位置、体积大小及匹配指数(MI)的差异.方法 1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序贯完成自由呼吸胸部3DCT和4DCT扫描及ABC辅助平静吸气末和平静呼气末3DCT扫描.4DCT 10个时相GTV融合得到IGTV10,0%和50%时相的GTV融合得到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