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条件下如何上好数学习题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19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习题课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在课堂上进行的以总结、讲解和练习为主的一种课型。课前精心谋划是决定习题课成功的前提,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是习题课成功的关键,课后认真反思是提高习题课教学能力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新课改 数学习题课 课前谋划 以学生为主体 课后反思
  
  习题课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在课堂上进行的以总结、讲解和练习为主的一种课型。其中总结是使知识系统化的主要措施,讲解是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的有力手段,练习是引导学生检查和运用知识的主要环节,它能使学生完成从理论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高效的习题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日常教学中,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给学生上习题课,而且效果不错。现我将讲授习题课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课前精心谋划是决定习题课成功的前提
  1.备学生。
  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备学生,备学生包括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意志品质、最近发展区、思维方式、思维的广度及深度等。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困惑点,针对学情精心选择习题,设计习题的提问方式等内容,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备学生可以提高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备课时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没有掌握哪些知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理解?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明确目标是上好习题课的前提,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2.精选题。
  (1)反复研读课标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做到心中有数。尤其要将必修和选修教材认真通读几遍,许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2)充分用好课本习题,将各个版本中的好题为我所用。(3)以我为主,对教辅材料进行大胆删改。(4)积极进行原创题的研究和编制。
  3.思策略。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欣赏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说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任务是“导”,即通过因势利导,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提高与升华,同时得到知识的积累。因此,习题课一定要杜绝“填鸭式”、“满堂灌”,通俗地讲就是教法为学法“让路”。教师的任务不但要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要营造一种学生学习知识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由已知到求知、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它将会使学生受用一生。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再单一化,更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促使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是习题课成功的关键
  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必须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教法和学法,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1.习题课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1)“观察—引导”模式。习题训练,目的是巩固知识,启迪思维,在习题训练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观察与联想,不仅会按原来的习惯性的顺序思考,而且会倒着推理,逆向思维,就会加强思维训练的深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方法按以下程序展开:教师呈现习题—学生观察讨论—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解题规律—学生解决题目并反思—教师总结解题规律。
  (2)“探究—解决”模式。“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许多教学模式的核心或共同点。“探究式”习题教学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开拓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解决,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这种方法按以下程序展开:教师提出问题—形成解题思路—分析解题困境—探求优化方法—教师启发引导—找到解决方案。
  2.学法指导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有效的习题课教学中,师生、生生彼此间的思维碰撞必不可少。要达到课堂上师生思维同步、行为同步的理想状态,教师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回顾知识,发现盲点。教师在讲评习题时,一般都会涉及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应不失时机地主动回顾,然后根据回顾情况,对知识盲点及时做好记录,以便课后查漏补缺,对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回顾起到强化的作用。
  (2)超前思考,事半功倍。教师在出示习题后,一般会留给学生理解题意、探究思路的时间,这时学生应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看自己的解法与老师讲解的方法是否一致。如果殊途同归,学生应再思考,是否还能另辟蹊径,或是还可以联想到其他的知识点;如果思路与老师有所不同,看是否行得通,是否显得更简捷,应及时展示或与老师交流。
  (3)理清思路,触类旁通。教师在讲解例题时,首先是进行思路探索,然后运用批判性的思维进行选择,用比较合理而简捷的思路完成解题过程,这时学生需要简要记录教师分析的各个思路,包括学生自己构想的思路。课后,学生对这些思路进行推敲或再思考,了解某些思路困难之所在,还要看一看某些思路是否可以改进。另外,教师为了克服难点,常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把某些重要问题的有关例题分散在多次课中完成,这就需要学生用心,做好“回头望”工作,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整体把握,再遇到此类问题就能得心应手。
  (4)查漏补缺,锦上添花。在平时做作业时,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通过思考可以解决,有的则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在老师讲到相关方面的习题时,学生应注意老师是怎样分析的,找到自己产生困惑的症结所在,一旦找到原因,如知识缺陷、理解错误、书写不当、计算失误等,就能有的放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5)反思总结,融会贯通。习题课一般不是为了讲解而讲解,而是通过讲题,一方面理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讲题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进行适当的知识迁移和联想,学会纠正典型错误,优化知识结构或思维品质。教师在讲评习题时,有时循循善诱、润物无声,有时热情洋溢、绘声绘色;学生在听讲时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特别要注意老师的解题小结或点评,从中去强化相关解题知识,把握规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还要学会反思——思因果:思考在解题过程中用了那些知识点,前后知识如何贯通;思规律:思考所运用的方法,总结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思多解:思考多种解法并优选,优化思维方式;思变通:对典型习题要适当变化、引申、拓展,以拓宽思路,扩大做习题的收获;思归类:回顾与典型例题同类的习题,进行对比,找到解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思错误:反思易错易混的地方,找出错因和解决的方法,提高辨析错误的能力。
  三、课后认真反思是提高习题课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拥有先进教育观念,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发展型、创新型教师。
  1.反思教学理念。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索,是教学活力的展示和标志,在引入、启迪、讨论、评判等环节中,教师应实现角色转换,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展示师生平等、民主、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应立足于引导,以先进的理念反思教学设计和现场表现,及时警觉、摒弃和调整不和谐之处。
  2.反思组织学生活动。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师生单一互动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教师由权威和仲裁演变为组织者、合作者;教学模式由接受学习、机械训练转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反思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学生质疑的动力场。根据课题的具体情况、情境等反思教学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是否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问题情境的氛围是否浓淡适当,有无不到火候或过火的渲染,是否结合实际等。
  4.反思问题的深度、强度。
  即在设置问题的深度上,是否兼顾学生间的差异,分层设计引起学生思考;在问题的强度上,是否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其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5.反思教学谋略。
  教学需要谋略,像抛砖引玉、欲擒故纵、反客为主等都在教学过程中常用,问题在于策略的选择和实施是否适当。这包括在“设疑”、“解疑”的环节,即教师设置的“陷阱”是否自然隐蔽,足以使多数学生欣然“中计”,展开救援时,是否越俎代庖,不自觉地扮演救世主的角色。
  6.反思教师的主观意愿。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性活动,所得成果渴望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因此教师在裁判或评价学生成果时,既要充分注意客观公正,又要赞扬其积极探索的精神,肯定正确成分,点评错误部分,力求使学生认识到成果中的精华与谬误,体会到尊重与爱护。
  7.反思评价的把握。
  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总会发现闪光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取多表扬、少批评,并且提高批评档次的做法,但是要有“度”,防止失当的批评和廉价的表扬带来的负面效应。
  8.反思解题过程。
  对于同一道题,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研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启示,从而引出多种不同的解法,通过观察、分析、思考体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思维空间更广阔,解法更灵活。
其他文献
该文针对CBN砂轮精密磨削轴承钢GCr15时的烧伤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使用热像仪(Thermal Video System)来测量磨削温度。通过正交试验求出了磨削用量与磨削温度的关系,并以工件表面层硬度变化作为磨削烧伤的
摘 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工作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如何与其它教育形式更好地协调,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需求是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自学考试社会助学 教学质量 管理工作 服务工作    
在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是否可靠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和效率.一旦继电保护系统发生了不良运行,不仅会扩大电力系统的故障,还会导致不良的连锁反应,甚至引
摘 要: 实施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考查,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实验思维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 中考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查 问题 解决对策    2010年4月,我省举行了第一次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考查,我作为化学科测试老师,参与了“粗盐的提纯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这两个实验的考查工作,对实验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现就本次中考化学实验操
摘 要: 本文就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及解题技巧从高考对阅读理解题的考查内容、教学上应采取相关措施及解题时所运用的方法诸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阅读理解试题 考查内容 能力培养 解题技巧    一  目前,随着我国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广泛实施及高效课堂提倡落实,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愈加显得重要,并且英语阅读理解在整套高考试卷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研究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
在总分150分的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题占了40分,因此大部分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但教师对训练后的讲评研究不多,以致在具体的教学中出现了讲评低效的现象。英语试卷讲评是指在考试和练习后对试卷及讲义的分析、讲解和点评,其根本目的是纠正错误,分析得失。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互相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部分教师在一份试卷的讲评中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讲评单项选择题,而在评讲阅读理解题时,有些教
摘 要: 在初三体育教学中,许多学生被动地参与体育中考项目的学习与训练,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中考体育 教学改革 应试教育    教学一线的体育工作者,每天在辛勤地浇灌着一朵朵含苞未放的花朵,并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随着中考方案的改革,体育这门学科被正式列入中考科目,体育课堂从此也成为正真意义上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