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临床输血与检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iq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分析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8年1月~12月在我院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分为有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并对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血型、妊娠史、输血史、临床诊断、血小板输注量、血小板储存时间、血小板输注次数及血小板配合输注等因素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输注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1086例输注血小板患者纳入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率6.72%(73/1086),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6例,过敏反应37例。比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单用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联合β-内酰胺类药物,以及单用碳氢霉烯类药物在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5例重症医学科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住院患者。根据抗生素使用情况将其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单独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第二组为联合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曲松和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第三组为单独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比较三组治疗总有效率、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临床症状(咳嗽咳痰、发热及肺部啰音)改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
混合现实(MR)技术是继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全息图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技术,是一种最新的人机交互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MR近年来引起外科医生的广大关注;MR的出现将给医学教育培训、医学研究和外科手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目前,MR技术已成为临床医学应用的前沿信息技术,并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普及,MR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本综述旨在介绍MR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糖基化IgA1(Gd-IgA1)与IgA肾病(IgAN)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激素治疗后反应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科室住院的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患者,以肾活检证实为IgAN并同意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以肾活检证实为膜性肾病的患者20例作为疾病对照组,以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空白对照组。采集以上各组生化指标,收集各组血清及IgAN患者激素治疗1个月后的血清,利用KM55 ELISA试剂盒检测上述血清样本中Gd-IgA1水平,并分析其与24
ABO血型鉴定在临床输血、移植配型、新生儿溶血病检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医院在进行ABO血型鉴定时,常常会检测出正反定型不符的样本,如亚型样本,甚至是一些较罕见的亚型样本,为临床输血及治疗带来一些困难。本文中鉴定的B(A)血型就是一种罕见的亚型,在我国的健康人群中B(A)型存在的概率约为8.3/10万[1],探讨该类血型的鉴定方法以及对该类患者的临床用血指导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SAH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筛选得到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行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验证,检验模型的精确性及预测性。结果年龄>60岁(OR=3.939,95%CI:1.171~13.253)、ASAH疾病严重程度(OR=3.425,95%CI:1.506~7.785)、动脉瘤Ⅲ-Ⅴ
目的探究窦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月行显微外科手术的窦镰旁脑膜瘤54例,探究其手术效果、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复发及预后情况,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术后四肢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癫痫发生率均较术前降低(P<0.01)。根据Simpson分级标准分为:1级40例、2级8例、3级5例、4级1例,全切率为88.89%;本组术后出现癫痫大发作、颅内出血和复发例数分别为3例、2例和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4 cm
目的分析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导致误诊的原因,并总结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17例浆细胞性乳腺炎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误诊率为8.81%。患者均为中年非哺乳期女性,单侧发病,病灶均位于乳晕附近,以乳腺肿块就诊15例,呈不规则形,界限不清,活动性差,质硬,同侧腋下淋巴结增大8例;以乳头溢液就诊2例,溢液呈淡血性,均可触及同侧腋下淋巴结增大。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肿块边缘毛糙,不光滑,内部及周边均有血流信号。初步诊断为乳腺癌1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均择期行病灶切
目的比较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孕妇血清趋化因子CXCL12/CXCR4的水平,分析其与子痫前期孕妇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住院行剖宫产分娩的子痫前期患者65例(PE组)和正常妊娠孕妇51例(对照组),将PE患者进一步分为轻度PE患者23例(轻度PE组)和重度PE患者42例(重度PE组)。比较对照组与轻、重度PE组间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CXCL12/CXCR4及ALT、AST水平;检验血清CXCL12/CXCR4水平与子痫前期孕妇肝功能异常的相关性,
血液辐照是一种可靠、有效且安全的淋巴细胞灭活技术,常被用来预防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研究发现伽马射线辐照对保存过程中血小板的理化性质和凝血功能影响较小,但随着保存时间延长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线粒体功能,破坏氧化还原平衡,加速血小板蛋白活化,降低血小板的输注疗效。因此对于伽马射线辐照血小板后,对血小板的产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目前伽马射线辐照后对血小板贮存损伤的影响作一综述。
目的分析宫颈微偏腺癌的漏诊及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5例漏诊及误诊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漏误诊率为26.3%。5例因腹痛、腹胀、盆腔包块、阴道排液、异常阴道出血等原因就诊。2例误诊为卵巢黏液性囊腺瘤;3例经2~4次宫颈细胞学检查阴性,其中1例经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1例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漏诊后经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病理确诊,1例宫颈LEEP术后病理检查漏诊,最终经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确诊。漏误诊时间3~6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