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王尧 季进

来源 :南方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gcsw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季进:在现代学术的知识生产中,访谈录一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形式一方面召唤东西方文化源头的“伟大传统”,另一方面亦呼应现代哲学之于“对话”的深刻思辨,其直观灵活的呈现方式,确实包孕着有异于专题论文的学术能量。在海外汉学研究领域,访谈录也有它独特的学术价值,相对于国内学界而言,海外学者身处异质的文化语境和学术传统之中,其问题意识和论述方法迥然有别,于是学缘上的争鸣不免带有地缘上的紧张,甚至牵涉对学术威权和意识形态的臆测,基于具体观点的探讨,往往终于某种目光的错位,无法产生真正学理性的交集。在这一意义上,由熟悉海外汉学学术生态和学术话语的国内学者主导,就学界普遍聚焦和争议的问题与海外学者展开直接“对话”,无疑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环节。换言之,正因为相互了解之不足和学术进路之隔阂,我们关于海外汉学这一他者镜像的研究基础远未牢靠,相比于大量有隔靴搔痒或削足适履之嫌的介绍性文章,访谈录仍有其实在的优势和必要性。近年来关于海外汉学家的访谈录可谓数量可观,也有一些结集出版,但遗憾的是,个中也颇多“乱象”,如访谈者对于受访者的学科专业和学术兴趣并无充分准备,仅凭良好的私人关系,作管中窥豹式的学术吹捧;又如访谈者完全使用西方的学术话语,回避在国内学界引起巨大争议的话题,将原本的中西对话变成西方中心式的自说自话;更有甚者,并未与海外学者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只从其著述中裁剪成章,辅以自身想象,炮制一出自问自答的“好戏”。凡此种种,均要求我们建构更为负责的学术平台,呈现更加优秀的访谈文章,发挥这一文体真正的学术价值。
  本期刊发的就是两篇汉学家访谈。一篇是应美国《今日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Today)杂志之邀,我对杜克大学罗鹏(Carlos Rojas)教授所作的访谈《关于概念、类别和模糊界限的思考:罗鹏访谈录》。这篇访谈的英文版刚刚发表于最新一期的《今日中国文学》(2018年第1期),现征得许可,译成中文,刊发于此。说起来罗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是英语世界颇具盛名的新一代学者,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推手。我们的访谈分为“个人与时代”“翻译与他者”“文学与文化”“现实与展望”四个部分。在“个人与时代”中,罗鹏回顾其早年的学习生涯,梳理其知识储备的师承脉络,并谈到了对北美汉学界代际关系的一些想法,我把讨论集中于其研究风格中最为鲜明的两个特点:强调理论阐发和高度的跨学科性上,让他本人解释其论述中常常招致批评的“过度阐释”的问题。在“翻译与他者”中,聚焦其较为成功的翻译案例,尤其是阎连科的作品,讲述了他对于文本的选择标准,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看法,以及对于翻译实践本身的思考。在“文学与文化”中,重点围绕罗鹏的几部学术专著,如《裸观》《离乡病》和《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等,介绍了他着重文化阐释的研究方法,详细阐明其重视“文化建构与权力建制”的学术取向与西方学界“语言学转向”之间的关联。我们也讨论了其主编的《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与英语学界其他几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异同,特别强调了它在方法论和结构上的目标。在最后的“现实与展望”中,畅谈了他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以及他对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趋势、面向和可能的看法。
  第二篇是易彬教授对荷兰汉学家林恪(Mark Leenhouts)的访谈《“中国文学在其他国家的反响比较平淡”——荷兰汉学家林恪先生访谈之一》。林恪是中国文学在荷兰的重要译者之一,早年在荷兰莱顿大学、巴黎第七大学、南开大学等校学习汉语,2005年以《以出世的状态而入世:韩少功与中国寻根文学》获得莱顿大学汉学系博士学位,现居荷兰莱顿,做中国文学的全职翻译者。他的主要译作有钱锺书的《围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爸爸爸》《女女女》等,苏童的《米》《我的帝王生涯》等,毕飞宇的《青衣》,白先勇的《孽子》,以及鲁迅、周作人、沈从文、史铁生、张承志、朱文等人作品,并有荷文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作《当代中国文学:世俗的却有激情》(Chinese Literatuur Van Nu:Aards maar bevlogen)。易彬教授2016—2017年访学荷兰,与多名荷兰汉学家进行了访谈,其中便包括对林恪先生的长篇访谈。这里刊发的其中一部分,第一部分“关于韩少功”主要讨论林恪对于韩少功的译介,包括他接触韩少功作品的契机,翻译他几部重要作品的经过,及其在西方世界的反响,当然也涉及对韩少功大量方言的翻译问题。第二部分“当代中国文学:世俗的却有激情”围绕林恪的中国文学研究专著《当代中国文学:世俗的卻有激情》展开,林恪介绍了他强调“世俗”与“激情”的意图,以及书中所涉及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钱锺书等人在荷兰的译介和接受情况,与方法论的讨论不同,这里更关注的是这些译本在传播过程中具体的流程、依凭的载体、遇到的误读以及收获的反响等,换言之,即是将“中国文学走出去”还原到具体的知识生产进程中去。第三部分“中国文学在其他国家的反响比较平淡”承接上面的思路,对谈文学翻译与市场的关系,话题涉及一个中国文学翻译项目推进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的确立,出版社对于译者和文本的选择,专职译者的报酬和收入来源,文化机构的推广和学术会议,等等,展现当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所面临的种种机遇与挑战,还原其具体的生产方式和实际的文化影响。
  (季进,苏州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任何人都不拥有这片风景。在地平线上有一种财产无人可以拥有,除非此人的眼睛可以使所有这些部分整合成一体,这个人就是诗人。  ——爱默生  社会剧变提供了新的时代景观,新媒体和自媒体催生的诗歌现场正在诗歌生态、内部机制和动力体统上发生着震荡。与此相应,有一个疑问也正在加深——物化主义、经济利益、消费阅读的支配法则下诗人应该经由词语建构的世界对谁说话和发声?这与歌德的自传《诗与真》以及西蒙娜·薇依在19
期刊
一  很早就喜欢读冯娜的诗歌,它有大地般的质朴与沉潜,也有现代诗的复杂和精微,她的写作,可视之为是传统与现代的综合。她对自己的写作,有一种笃定的坚持,她似乎说过,诗歌应该具备一股内在的意志。直言诗歌与一种意志相连,容易令人联想起理性与概念,这本身与诗性是有冲突的,因为真正的诗歌更多是在迟疑、彷徨中寻找方向,它甚至是不知道的,在路上的,没有方向的。但冯娜显然是一个习惯以诗歌来思考的诗人,在她简明而澄
期刊
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里,马华文学的特殊经验和贡献,有别于其他区域的华文文学。与祖国大陆文化母体的分隔,催生了乡愁文学,“内在中国”和“在地文化”,是其认同的重心。20世纪50年代之后,不少马华作家将故国情愫倾注到台湾和香港,这两个地区弥补了他们暂时回不去的“中国”。所以,讨论地方经验的特殊性与“文化中国”的多元性,马华文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景观。  一、多重认同及“地方的特殊性”  从文学创作及
期刊
如果说社会是一本大百科全书,那作家一定是参与撰写这个大百科全书的有效记录者。他的工作可能起始于某种偶然,又必然在某个时代转接处消失。但他的写作,已然成为在消逝的时间中保存下来的反映现实的历史映像。他对可能参与的历史进程所能贡献的写作——就像一粒钻石的某个棱面,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华。当我从作家杨晓升近几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中,梳理出一组集中反映医患纠葛、世情、伦理的作品(亦可成为系列,即小说《红包》《介
期刊
在新作《独药师》的题头,张炜这样写道:  谨将此书,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  这是今年第二次看到张炜用“倔强”这个词。第一次是年初跟他谈到王安忆的《匿名》,他只说了一句,“安忆是位倔强的作家”。當时还不太肯定这是不是一种赞扬?因为通常人们说到的“倔强”,最多算是中性词,在很多练达变通的人那里,甚至还带有贬抑。看来“倔强”在张炜这里是一种赞美,而且级别很高。  这两年一直在读张炜的散文年编,二十卷的《
期刊
1  相较于既往眷村叙事潜在的“论辩”(基于不同目的的意义“重构”)性质,曾明财的《台湾人在眷村:我的爸爸是老芋仔》(以下简称《台湾人在眷村》)却起念于一个较为素朴的目的:“因着时代产生的传统眷村,在台湾经历了五十余年时光,今日历经耆老凋零、眷村改建等因素,已逐渐消逝。讲到眷村,一般人往往直接联想到其所被赋予着的外省族群,竹篱笆内的生活文化与记忆,到底有何特殊?不少住过眷村的人时时回味,未曾参与的
期刊
新时期文学不断突破“无性化禁区”,情爱书写重新承担起讴歌“人性”与“人道主义”的重任。“性爱叙事”发挥着“控诉”与“反思”的文学史功能,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景观,不断拓宽新时期文学场域。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将情爱无限“圣洁化”,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阐发“欲望”的形而上意义,再到王安忆“三恋”突出“身体”的主体性。新时期文学性爱叙事大都将性爱作为“启蒙”意识工具。直到1990年代,性爱叙事才真正呈
期刊
德国学者萨弗朗斯基论述谢林哲学中自由与恶关系时有一段话:  上帝的深渊是那个尚未完成的上帝,是那黑暗的和封闭的、还未进入自我透明的存在。上帝身上的深渊是潜能,这个潜能是给予可能,但同时持留着一种威胁。它能作为根基让存在者产生,变得有序——但它也能把存在者重新吞回:那无序的和混沌的东西会作为深渊再次出现。  自然的演变是个戏剧性的过程,而这幕戏剧必定会在人身上——亦即自然在那里得以成为最高意识的地方
期刊
从文坛新人到“老舍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最为年轻的、唯一的“双料”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一路走来,笔力渐深,并以《耶路撒冷》《王城如海》等作品为标志,代表了70后作家在当代文坛所达到的高度。他的作品“构思精巧,内容充实,文笔从容而沉静,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底层人群命运的悲悯和思考”①,以最朴实的形式去探究那些复杂的时代表象下的生活本质,体现出这个时代文学少有的思想深度和力度。因而,当他的名字频频出现
期刊
“中国意识”一词用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最早或见于饶芃子、杨匡汉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书中。  “中国”一词在种种语境中,意义在种族(race)、民族(nation)、国家(state)之间滑动,再加上经常与“爱国主义”、“祖国”之类情感意味极浓的词语互用,含义变得模糊、微妙。“中国意识”这样一种表述,也许能涵盖“爱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祖国”、“传统”、“现代”、“炎黄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