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与够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hors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改正:安徽省作协会员,参与编撰图书《铜陵故事》《辉煌交通》《老观村志》等,《意林》签约作家,有若干作品入选中高考试题。
  意林:这篇文章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董改正:最初创作这篇文章,是针对社会上普遍幸福感缺乏,我认为它来自不满足或曰不知足,阐述人的幸福感来自“恰”,而“恰”来自知足,知道“够”。
  意林:您认为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阅读与写作脱节这一现状?
  董改正:读与写的反差,一是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太紧,他们缺乏去思考、感知的时间,缺乏活泼的生活质感;三是操练不多,反复修改更是不可能,而修改恰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
  意林:近年来,中高考阅读题分值越来越高,您认为有什么技巧或者说捷径?
  董改正:我认为阅读理解的出题其实与习作息息相关。提高阅读理解水平,一是要多做题。二是要善于总结。三是要善于以及推人。具体说,一、题海可以让你进入实战状态;二、许多习题是有规律的,如过渡句的找出与作用,某句话的作用,结尾的作用,比喻句、拟人句的作用等,都是有方法的,学会参考异同,参考运用;三、假如你是作者,你写到此处,会有什么样的意图?你为什么要安排这句话?这样下来,阅读理解不难。
  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词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来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能源匮乏问题日趋严重。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催化剂,二氧化钛(TiO_2)由于较宽的禁带宽度,导致其只能吸收占太阳光谱5%的紫外部分。为了提高TiO_2在可见光区的吸收,我们对其进行了掺杂改性研究。本论文制备出了具有可见光响应的非金属自掺杂和共掺杂TiO_2光催化剂。样品的结构、形貌、表面吸附基团、元素成分和化学态、光学性质等可通过X射线衍射仪(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