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浅说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doitt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改变传统的封闭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教材框架下的教学理念,探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实现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已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实际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领域,长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课堂教学缺少科学性;教学目标背离教学要求;忽视诗歌文本的人情美人性美;教学过程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甚至曲解高考标准,将诗歌教学变成一种应试训练。
  因此,回归作品人文价值,推进诗歌审美性教学的开展,是落实新课程教学标准,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的重要途径。以人文精神和文学性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艺术情操的品位,丰富其想象力,拓展其写作思路,是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的迫切需要。另外,诗歌的审美性教学对学生接受与发扬传统文化也有很大的帮助。 从诗歌功用性上,我们既要注意到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性,又要以新的教育观重视其文学审美效果,达到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审美人格的教育目的。
  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以期方家指正。引导学生从作品的音韵节奏、句式形式等方面全方位获得审美体验。关于诗歌的颂读,我们的古人有着极朴素却又是极深刻的认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最好的说明。我国古代的一些诗歌作品,律诗、词赋等都编得极富韵律美,目的就是为了激发人们诵读的兴趣。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认为, 学语文不能不讲究诵读。他说:“诵读就是儿童将声音与意义结合的一种‘发表’。除预习时的诵读,不过研寻意味外,要声音真与意义相结合,便要练习论理的读法——注意词类和句法的断续和轻重;要表现文学的意味和兴趣,就要练习审美的读法——注意声音的抑扬抗坠。”(《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明确阐述诗歌的颂读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并强调审美读法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并同一定的意义相结合,并能表现文学趣味和兴趣。在高中语文新教材诗歌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颂读是必要的教学手段。颂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进入诗歌文本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 感情深挚的语言,意境深远的作品,不读无从感悟得出。如《念奴娇》(苏轼)所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越中览古》(李白)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雨霖铃》(柳咏)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不读是难以真切地感受得出的。实现高中语文新教材的课程目标,我们必须特别注重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颂读中感悟到了解作品,体会了诗歌文本表达的感情。对阅读主体而言,颂读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一种人格的陶冶。颂读可以培养语感,形成学生的良好的语言习惯。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可以提高颂读水平,将诗歌的美通过颂读表达出来。当然要把诗歌的美读出来,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范读是不可少的,可以给学生以榜样式的引导。在颂读诗歌的时候,还可创设与诗歌所表现内空相协调的情境,如配乐、分角色。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作品的美。不同体裁的作品,颂读的方式当然不同,律诗讲平仄,对仗工整,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美;词赋的整句与散句参差错落,具有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多读多练,可以让学生从诗歌文本的优美的形式中悟出诗歌的语言美。指导学生颂读也是高中新教材诗歌教学所必需的教学方法。 
   创造审美意境是诗歌的表达方式之一。诗歌这种体裁的性质决定它最具概括性和凝炼性,无论是抒写人和事,还是直接抒发诗人的特定感受,都要求高度集中、精炼地运用诗的语言创造出诗的意境。所谓“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情景或氛围的有机融合。诗歌最讲究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意境美。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传统应试教育中的诗歌教学,往往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换取高分低能的片面发展,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来换取少部分人升学,以牺牲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来换取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这个代价太大了。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高素质的学生,把学生身上微弱的审美的火花都给扑灭了,使优秀的作品没有在学生心中燃起激情的浪花。我国传统教育的以课本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导致在教学中教师很少关注学生自身,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无法推进素质教育,因而也无法培养学生的面对诗歌文本的审美教育。传统诗歌教学把学生学习诗歌的观念和方法给扭曲了,一提到诗歌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做练习”、“考试”;学生的诗歌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因为没有审美层面使学生对诗歌学习没有半点快乐可言,学生缺少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传统教育还把师生之间“教”与“学” 的关系扭曲了。新教材要求诗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发展地位。要实现新教材教学目标,诗歌阅读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以是以审美为基础开展的。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的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明确学生的主体发展地位,是对诗歌审美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即师生之间,面对诗歌文本,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但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发展地位必须得到尊重。诗歌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师生间、学生间进行着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发展地位得到确认,最终学生面对诗歌的认识和审美得到发展,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这样的诗歌教学才是充满活力的审美活动,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
   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动态的立体的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关系之中。新教材诗歌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面对诗歌文本的对话,在不同层次中展开。面对文本,师生互动的形式往往从简单的一问一答开始,这是一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直线型的互动。这类问题的重点是使学生对有关的诗歌文本的内容进行回忆和组织,对学生思维的要求也是较低的。但此层面的师生互动也有其积极意义的。对阅读主体而言,虽不能达到审美层面,但也加强了对诗歌文本的认知,或者说为阅读主体进入更高审美层面做了必要的准备活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主动向教师提出,在与教师的讨论、切磋中,获得对诗歌文本的更深层理解。这种互动方式,最关键之处是问题由学生提出。这既是理解性思考的结果,又是审美性思考的结果,是创造性思维的种子,教师要倍加珍惜。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辩证地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学生的主动探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审美潜能得到发挥。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也是实现新教材市场需要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教师的启发、组织、指导下开展的,实质也是一种特殊的师生互动方式。因为这种互动的本质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而做出的有目的教学手段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常见的方式是同学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讨论。这种互动方式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可促使学生人人进入思考状态,人人参与讨论,人人发表见解,人人听取别人的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得到发展。学生之间处在水平相当的思维层面上,相互之间更容易沟通和共鸣,其主观能动性能更容易得到充分的调动,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远超过单向型互动方式,使学生对诗歌文本的认识和审美从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拓展。在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外界相互作用“可以集中影响到大部分,甚至全体学生,使学生面对诗歌文本更容易产生的共鸣的火花。教师密切关注,适时点拨,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个性化审美阅读层面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要求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至少这些互动方式都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发展地位上,教师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恰当地适用。恰当的师生互动形式,可以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地位。
  在审美阅读能力的发展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新教材诗歌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同时,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学生已有的审美能力是学生解读诗歌的阅读能力基础,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本源所在。也就是说,在高中语文新教材诗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即是被运用的对象,又是被培养发展的对象。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在诗歌解读中得到运用,同时在运用中得到发展,两者呈并驾齐驱态势。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语文老师应尽量突出学生的发展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审美能力的实际运用,最终达到发展阅读主体的审美能力的目的。因此,新教材在教学中要求尽量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应用全新的、多角度的眼光分析教材,才能发展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这就像体育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锻炼,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容易得到锻炼,就是其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的运动水平提了,又可以参加更高的比赛。当然一个优秀的运动队或运动员,绝不能没有优秀的教练。教练的作用绝不能低估:没有优秀的教练,球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球队,有潜力的运动员也不能脱颖而出。但教练毕竟不是运动员,教练的任务在于确定训练的计划、考虑训练的强度、考虑体能与战术等等,教练绝不能亲自上场。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学生各有各的定位,各有各的职能。一个优秀教师便是一个优秀的教练员,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善于使其个性充分发挥出来,面对诗歌文本,使学生的认知和审美都得到发展,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才会得到培养。
   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知识情感心理的发展规律,学生的心理特点往往有其明显的心理特征。中学生往往对形象和意境审美更容易领悟。在教学中一定要有目的地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例如一首诗或者一篇词,改变一种教学,可以更好调动学生的审美心理,加强教学效果。
  (作者地址:山东省胶州市第三中学,山东胶州,266300)
其他文献
多媒体电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多媒体包括声、光、图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助益。下面谈谈在中专化学课堂教学中具体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一些做法:    1 、 绪论课  无论是无机化学还是有机化学等基础化学课程的绪论课,一般都要介绍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发展简史、学科特点、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意在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  学生的心理健康 和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期刊
一、人力资源整合及其效能    人力资源整合即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 指人力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各地区、部门、单位或岗位间合理流动, 最终实现优化配置的过程。所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整合管理,发挥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从而使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企业价值的最优化。  人力资源整合具有强大的威力, 能使各个本来分散的个人和具有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人组织成一个有
期刊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所谓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过去的一切就叫历史。在中学阶段,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并且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这些历史都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远,而且跟今天或身边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讲到的事件、人物大多难以记忆,因此,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些学习内容。在这个情况下,利用多媒体为他们创设历史情境,将
期刊
美术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色彩的世界,如何把学生引入这个多彩的世界,一直是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出现,无疑成为美术教师的得力助手。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声有色地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设计出具有美术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在色彩的世界中自由遨游?本人在课件制作的实践中略有心得,现归纳如下:    一、图片的展示     图片展示是美术
期刊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教师处于主动地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干巴巴、冷冰冰的单词、句子。学生则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死记硬背,毫无学习的愉悦感,就更谈不上兴趣了,即使是那些学习认真刻苦的学生也是为了满意的分数,不得已而把自己当作记忆的机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处于童年期的孩子,即使不考虑这对孩子们的身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也应
期刊
一、让学生喜爱音乐是音乐教育的前提    让学生喜爱音乐,就是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于乐不可分,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作为教师,我清楚的认识到,要想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必
期刊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
期刊
新课程下如何驾驭英语新教材,尽早地从旧的传统教法中解脱出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是摆在我们老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包讲到底,而是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活动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及时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实践。为提高英语课教学质量,英语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浓厚的兴趣是内在的动力,是活跃的因
期刊
听、说、读、写是《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教学目的,也是这套新教材要求达到四会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一批新人。这是本套教材的突出特点,也是我国英语教学重大转折,如何适应并且能教好这套新教材,是摆在我们初中英语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教好这套教材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    一、明确教学任务    教师在每次授课前对本单元要教授的重点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