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生多元发展的成长桥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zh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河流、山谷、障碍物”等,使前进道路受阻。尤其来到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升学道路中断或缺乏实力,不能在拥挤的升学路上继续前行。为了让这些孩子跨越障碍,绕过拥堵,健康成长,实现人生价值,就需要开通适合他们成长发展需要的直通桥和隧道,帮助学生找到适应自身发展的、可以扬长避短、跨越障碍、绕过拥堵的成才之路,从而实现多元发展。
  我校学生多元发展成长桥的基本建构模式如下。
  1. 道德养成桥
  多年来学校一直在探索、实践“成”字程序教育模式。通过三年六个不同重点的“成”字阶段目标,集小“成”于大“成”,实现最终的“成”(见表1)。
  常规教育随着年级的增加和“成”字教育目标的提升,教育内容也由浅入深(见表2)。
  同时,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育内容融在每个月,一年十二月的德育主题各有侧重(见表3)。
  主题教育和德育课、实践体验活动和青年业余党校共同组成“道德养成桥”。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多年来德育学科组根据中职德育学科大纲,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结合学校“成”字程序教育方案,编写校本德育教材。并且以职业指导为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设计,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们从入学时的盲目到后来的目标明确,再到班级的文化墙上留着每位同学的个人理想。每年德育学科组都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业生涯设计比赛,很多同学的设计在大赛中获奖。更可贵的是,很多同学就是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让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和德育基地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各专业系室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利用寒暑假或其他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参加职业体验,学生处、团委、专业团总支组织、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敬老院献爱心、清理城市牛皮癣等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德育基地参观、考察、体验活动。
  青年业余党校是我校在学校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由团委主要负责的德育工作阵地。我校于1989年创办,每学期举办一期。二十多年来培养了几千名优秀学员,发展了以学校产学研训一体化、农业园区负责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党员。业余党校的学员们通过在业余党校中的学习和历练,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政治思想基础,在实习、就业后纷纷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单位骨干或技术能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先进模范作用。
  2. 兴趣发展桥
  本着“以艺树德,以艺育德”的宗旨,多年来我校学生社团一直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并不断规范、丰富。从师资队伍到硬件设施,都在不断增加,成为学生兴趣发展的桥梁。
  学校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每人参加一个社团,培养一种兴趣、爱好。而学生在社团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学生社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起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在社团中学生们的合作、自律、自控能力等得到普遍提高。很多学生在学生社团这片沃土上得到历练和展示,并为将来的实习、就业乃至个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校共有校园舞蹈团、校园合唱团、校园健美操队(现代舞)、校园话剧社、校园棋社、剪纸、编织、书法、绘画、曲艺团、心理社團等共15个社团,除此以外,校园广播台、电视台、体育俱乐部、学生会等学生团体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锻炼的机会。每学期通过社团活动汇报展示,向全校师生宣传社团,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指导本班学生参加不同的学生社团。社团指导教师同时组织本社团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级各类比赛,丰富学生的阅历,开阔学生的眼界。
  3. 特长展示桥
  校园吉尼斯是为学生展示特长搭建的桥梁和舞台。由学生处负责组织启动。鼓励学生每人都申报一个项目,每人创造一个记录,留下一项荣誉。校园活动的原则是只要有学生申报,内容积极健康,就可以设立项目。目前学校运动会上的所有个人项目都是校园吉尼斯项目。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的申报,已经设立并创建记录的还有掰腕子、更换车轮、植物品种识别、电脑组装、双角线制作、打字、点钞、珠算、计算器等项目。创纪录的同学将获得校园吉尼斯记录奖牌,并且他们的名字也会留在校园吉尼斯的史册上。校园吉尼斯每年3月份开始,5月底结束。学生处统一组织报名。学生可以挑战已有记录,也可以申报新项目,创造新纪录。
  4. 自信合作桥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培养学生自信、培养合作意识的桥梁。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的设置针对学生实际、贴近校园生活,让每名学生在艺术节的舞台上都能得到展示。围绕“我自信、我能成”的理念,校园文化艺术节主要开展“卡拉OK暨校园歌手大赛”、 “青春唱响校园——班级合唱比赛”、“书法、绘画比赛”、“个人手工艺作品展评”、“诗朗诵比赛”、“个人风采大赛”以及每年元旦的师生才艺展示等等。活动中同学们自编、自演、自己组织排练,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特长,体验久违的喜悦与成功,增强了自信,为学好专业技能奠定了基础。
  5. 强健体魄桥
  阳光体育活动是以集体合作为主的新型校园体育活动。体育课、运动会以及各类体育比赛是过去学生锻炼身体的主要渠道。伴随着百年奥运的脚步和全民健身的热潮,我校“昌职梦想青少年俱乐部”挂牌成立。更多的体育锻炼场所、器材和体育项目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学生处、专业系室、体育组、休闲体育专业牵头的学校、专业、班级三个级别的阳光体育运动成为学生每天在校必不可少的内容。学校要求每名学生至少要参加一项运动,并长期坚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们业余生活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6. 职业素质养成桥
  课堂作为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教务处要求所有教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落实德育目标,每节课都要有德育点,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要在教学中设计德育环节,专业课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做到“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在“上学如上班”的宣传教育中,在“上课如上岗”的真实情景中,在模拟的岗位上,在真实的企业式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德育落实在每一个环节中。
  上述六座“成长桥”的搭建旨在帮助学生跨越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六座桥叠加构成多向通行的立交桥,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
  桥的基础和材质决定着桥梁的稳固与安全。尤其承载着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成长桥,其“安全性”更为重要。我校坚持为学生搭建的成长桥是以五千年厚重历史传统文化为基石,来确保桥梁的稳固性与安全性,确保学生安全行驶,顺利通过。学生入学开始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余力学文”等内容分布在四个学期,作为德育必修课进行闭卷考试科目;同时开展中华文明大讲堂,介绍中华文明史、经典历史故事等,开展经典诗文朗诵、古典器乐演奏等活动,在学生中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使中华美德根植学生内心深处。
  在成长桥的基本结构设计和操作模式上,我们分为贯通式、连通式、延伸式和互通式。贯通式是指由学生处、团委、专业系室组织开展的校内教育活动;有些教育内容需要家长的参与,与家庭教育结合,由此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目标归一,使家庭教育与学校达成一致,操作起来相对简单易行,因此学校与家庭共同开展的教育活动称为连通式。目前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家校通信息平台、家长会、校园网、学生电子管理系统以及学生成长分享会等形式。走向社会是学校教育的终点,而社区是距离校园最近的社会区域,但又是两个不同社会职能的区域,因此学校教育与社区的结合我们称之为延伸式。我们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针对社会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结合点。我们发挥学校专业和学生的优势,与社区共通开展社区居民礼仪培训、短期技能培训等活动,社区则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的机会。学校教育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才能更切合企业的需求。我们把与企业结合开展的教育称之为互通式。目前我校与企业结合的形式主要有校企合作,企业标准进校园,师生进企业实践等形式。
  在成长桥配套措施上,我们实施了“德育学分制”的道路规则,即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划分为八个大的方面,从思想品德(包括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明礼诚信)、文明习惯(包括文明礼貌,待人接物,仪容仪表,行路礼让)、组织纪律(包括出勤,纪律)、学习态度、身心健康、卫生习惯、住校管理、走读管理、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量化积分。
  将德育的内容和环节换算为学分,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成绩化,把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活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全部纳入德育学分制的评价体系之中。德育学分不达标的学生不能参加实习和就业。实施德育学分目的就是把把隐性的道德行为尽可能显性化、具体化、可量化,通过积分激励、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德育学分相当于我们生活中的交通规则,它是道路行驶的基础和保障。
  班主任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导航员。这就需要班主任不仅要具有责任心和爱心,还要具有专业化水平,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通过适合的桥梁。学生处以班主任工作室为载体,以班主任专业化课题研究为引领,加强班主任专业化的研究及培训,使班主任们成为出色的导航员。当然,一个“导航员”是不能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成长需求的,任课教师、生活指导教师责无旁贷地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协管员。他们和班主任共同为学生正确、顺利通行保驾护航。
  
  【姚巍,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副校长;赵东生,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学生处主任;尚国荣,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学生处副主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