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充实丰富的材料,是写不好或写不成真正文章的。
什么是材料?它是指作者为了某一个写作目的,所搜集以及在文章中表理主题的一系列事实和根据。有了丰富的材料,写起文章才能左右逢源。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占有丰富的材料,对于写文章是十分重要的。
材料是形成观点、提炼主题的基础。写作无非是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把自己的思想观点表达出来,写作总要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训,表达正确的思想观点。正确的思想观点,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大量而详细地占有材料,经过科学的分析得出来的。
材料又是说明观点,表现主题的支柱。写作有了正确的观点和好的主题,还必须有充分的材料来支撑,这样,主题才能得到完美的表现。
因此,大量地、详细地占有材料,才能写出主题正确、深刻、新颖,材料充实,主题和材料高度统一的好文章,所以积累材料是写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材料的积累不外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深入生活,长期观察体验,逐步积累
文章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材料的获取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社会实践。魏巍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是由于他长期在部队生活过,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斗争,积累了大最的素材。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的诞生,是由于他长期指挥革命战争和结合中国实际特点才写出来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凝结了李时珍二十七年的心血,他通过二十七年的长期观察体验、实践、积累,才完成举世无双的巨著。
我们有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缺乏的是写作技巧,而不是生活方面的材料。写作技巧固然需要掌握,但深入生活去观察体验,积累材料,则更为重要。
被称为人民的语言艺术大师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就是他长期深入农村生活的产物。
在现实生活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对实际工作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如我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先生,经过数年的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又参考国外先进的治国经验,他老人家深深地体会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他又结合本国的实际,得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这一科学论断(中国该走什么样路的这一主题)。诚然,我们的总设计师没有对全国实际情况的具体了解、观察实践等就不可能得出这一英明决策。又如邓小平先生掌握了大量的国内和国外实际情况的“材料”后,做出了“一国两制”的英明决定,才有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实践告诉我们,深入到生活中去,认真观察体验,生活就能为我们的写作或作出某种科学决定,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二、有计划地调查采访,搜集材料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祖国各条战线建设者的典型经验和你尊敬的老师及同学的先进事迹等,在写作之前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查采访,搜集材料。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每一个节目,都是经过记者有计划调查采访,搜集材料后精心制作出来的,所以该栏目的每一期都是经典之作,深受观众的喜爱。
调查采访,首先要注意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不能带框框下去,因为结论是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先有了固定看法,有了框框就等于在上面定调子,到下面找例子。这样的调查采访,不易得出正确的结论来。其次,调查什么,一定要目的明确,如何做要有个计划,对调查来的材料要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研究,就是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经过这样的分析研究,材料才能用。同学们必须以“满腔的热忱”,以恭敬的态度,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社会各阶层人士等)。这样人家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才能获得更多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材料。
三、从书籍报刊中获取材料
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和时间范围毕竟是有限的。亲身观察体验,调查采访,固然重要,但不可能事事经历,还必须间接地从书籍报刊中去获取各种材料。从这方面获取材料,读的书刊范围面要宽,我们写文章是要反映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又是错综复杂的大家庭,涉及面极广,所以我们要写好文章,不仅要学好语文,而且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等也要涉猎。这样,下笔才有神。
郭沫若同志的文章博大精深,郭老堪称继鲁迅先生之后中国文坛的又一巨匠。他之所以能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来,不仅因为他有极其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也因他博览群书,从书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每位同学,在现实生活中,在注意那些所谓“骇人听闻”的大事的同时,更要去留意、体会自己身边所发生的“小事”。因为那些“大事”必竟是少之又少。可往往那些不起眼的平常事,通过你的加工、提炼,就有可能成为你写文章的精髓。
以上是积累文章材料的三个基本有效途径。要积累大量的材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做得到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不要怕费功夫、怕吃苦,只有永恒的积累,汲取生活和实践的营养,才有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除此之外,别无它路。
什么是材料?它是指作者为了某一个写作目的,所搜集以及在文章中表理主题的一系列事实和根据。有了丰富的材料,写起文章才能左右逢源。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占有丰富的材料,对于写文章是十分重要的。
材料是形成观点、提炼主题的基础。写作无非是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把自己的思想观点表达出来,写作总要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训,表达正确的思想观点。正确的思想观点,不是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大量而详细地占有材料,经过科学的分析得出来的。
材料又是说明观点,表现主题的支柱。写作有了正确的观点和好的主题,还必须有充分的材料来支撑,这样,主题才能得到完美的表现。
因此,大量地、详细地占有材料,才能写出主题正确、深刻、新颖,材料充实,主题和材料高度统一的好文章,所以积累材料是写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材料的积累不外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深入生活,长期观察体验,逐步积累
文章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材料的获取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社会实践。魏巍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是由于他长期在部队生活过,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斗争,积累了大最的素材。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的诞生,是由于他长期指挥革命战争和结合中国实际特点才写出来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凝结了李时珍二十七年的心血,他通过二十七年的长期观察体验、实践、积累,才完成举世无双的巨著。
我们有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缺乏的是写作技巧,而不是生活方面的材料。写作技巧固然需要掌握,但深入生活去观察体验,积累材料,则更为重要。
被称为人民的语言艺术大师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就是他长期深入农村生活的产物。
在现实生活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对实际工作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如我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先生,经过数年的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又参考国外先进的治国经验,他老人家深深地体会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他又结合本国的实际,得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这一科学论断(中国该走什么样路的这一主题)。诚然,我们的总设计师没有对全国实际情况的具体了解、观察实践等就不可能得出这一英明决策。又如邓小平先生掌握了大量的国内和国外实际情况的“材料”后,做出了“一国两制”的英明决定,才有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实践告诉我们,深入到生活中去,认真观察体验,生活就能为我们的写作或作出某种科学决定,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二、有计划地调查采访,搜集材料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祖国各条战线建设者的典型经验和你尊敬的老师及同学的先进事迹等,在写作之前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查采访,搜集材料。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每一个节目,都是经过记者有计划调查采访,搜集材料后精心制作出来的,所以该栏目的每一期都是经典之作,深受观众的喜爱。
调查采访,首先要注意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不能带框框下去,因为结论是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先有了固定看法,有了框框就等于在上面定调子,到下面找例子。这样的调查采访,不易得出正确的结论来。其次,调查什么,一定要目的明确,如何做要有个计划,对调查来的材料要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研究,就是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经过这样的分析研究,材料才能用。同学们必须以“满腔的热忱”,以恭敬的态度,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社会各阶层人士等)。这样人家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才能获得更多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材料。
三、从书籍报刊中获取材料
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和时间范围毕竟是有限的。亲身观察体验,调查采访,固然重要,但不可能事事经历,还必须间接地从书籍报刊中去获取各种材料。从这方面获取材料,读的书刊范围面要宽,我们写文章是要反映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又是错综复杂的大家庭,涉及面极广,所以我们要写好文章,不仅要学好语文,而且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等也要涉猎。这样,下笔才有神。
郭沫若同志的文章博大精深,郭老堪称继鲁迅先生之后中国文坛的又一巨匠。他之所以能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来,不仅因为他有极其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也因他博览群书,从书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每位同学,在现实生活中,在注意那些所谓“骇人听闻”的大事的同时,更要去留意、体会自己身边所发生的“小事”。因为那些“大事”必竟是少之又少。可往往那些不起眼的平常事,通过你的加工、提炼,就有可能成为你写文章的精髓。
以上是积累文章材料的三个基本有效途径。要积累大量的材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做得到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不要怕费功夫、怕吃苦,只有永恒的积累,汲取生活和实践的营养,才有可能写出好的文章来,除此之外,别无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