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止庵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市作家协会在唐宁书店做了一个“名作解密”的活动,头一个邀请的嘉宾是传记、随笔作家兼学者止庵先生,解密的对象是止庵新书《惜别》(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受嘱托,敲敲边鼓,充当嘉宾主持。书快递到家,端详书的封皮,好比见人第一印象,拼脸时代,书更不例外。淡黄色布纹、硬壳、不大,但厚实敦厚,加一白色腰封。上有三行广告语:我们面对死者/有如坐在海滩上守望退潮,没有必要急急转身而去;止庵书写亲情离别、叩问生死的沉静之作。反面则是一段文字:
  母亲去世的第二天上午,大哥和我回到医院,他去病房办理手续,我在院子里等他。忽然听到不远处两个陌生人在聊天,“今天天气不错。”“是啊,是个晴天。”/我们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失去亲人,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念死者。
  一瞬间,我心一动。知道这话中有话,但弦外之音一时琢磨不透。好似玄机深藏,老庄隐匿其中。我告诉自己:遇到高人了。一翻开头,了不得,学问不小,是个读书人,一口气读完,即刻写下微信——
  《惜别》哀而不伤,沉静之作。图热闹寻刺激者,恐难开卷。开篇会觉得有点掉书袋,稍微失去比例,但慢慢走进去,可以感受一种坦然诚恳的态度:送别的路很长,一生的岁月值得慢慢地品味。沉静地执着,执着的沉静,一如止庵这个古典味极浓的笔名。一种力量由此焕发,并非惊天动地,却似波澜壮阔。欣赏他的决绝,尽管并不完全同意。比如拒绝宗教安慰;比如卡夫卡已经写尽现代人之困境。尤其喜欢他对日常之肯定,甚至拒绝传奇。想起我的父亲,去世前几天那些凡人的快乐。
  作协主席张欣看到,即刻转给止庵,又即刻转来止庵的微信,解释为何有一个学究式的开头。我的好奇心陡增:一个作家为何像学者一般的严谨,且有一种决绝的认真呢?于是,这成为我与止庵对话的第一个问题。止庵的回答回到腰封的那段文字,并反复说明他写这本书的出发点:我要借此思考生死,母亲的逝去假如仅仅是一种痛苦的怀念,是很个人的一件事,你要写出来,难免矫情。而我最不愿把她写成传奇,我甚至避开她受苦受难的人生坎坷,而是选择母亲的晚年,写她“对于日常生活异乎寻常的热爱”,尽管母亲晚年所享受的也是“因陋就简”,但我将其视作对从前磨难生活的一种否决。但更重要的是我期望通过这本书使得逝去的母亲成为一种“曾经的存在”。
  止庵在现场讲述了与史铁生的交往,讲述了母亲去世前后对自己的影响。他对生死的思考穿越中外古今,深入老庄,试图回到中国人在先秦时代的生死观。他谈到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何为老师守孝六年——只为心安。谈到日本有一对男女情人自杀前,用口红写下一句诗,被后人刻石铭记:白冰海啊,依旧波涛汹涌!并联系自己母亲去世时旁人议论天气的恬淡。止庵的谈话跳跃自由,旁征博引,却无一丝矜持冷傲,沉思与激情同在。在唐宁书店火车车厢一般的书房现场,我仔细看着止庵那张颇具沧桑却满满诚恳的中年北方男子的脸,仔细听着止庵不无虔诚且极为专注内心的声音,仔细揣摩他的思路,他的别具匠心——并非清澈见底,并非宏大叙事,而是穿过无数纠结线头的一种艰难的爬梳——时而沉浸在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时而陷落在话语描述的一种氛围之中。理性与感性的瞬间切换,使得他的讲述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幸运的是现场听众文雅安静,似乎均为作家知音。止庵近于决绝的认真,表现得那般坦诚真挚非同凡响,别有魅力。
  最后,止庵明确表示他的书是在反反复复思考写作价值后才动笔的——全书分三层结构:纪实、诗、思考。他明确告诉读者,《惜别》“若是当做个人回忆录来看,可能会觉得书中一些思考有点多余,甚至构成阅读障碍,但在我却是非写不可。”止庵再一次显示了他独一份“决绝的认真”。我尊重并珍惜这种当下稀有的品格,并愿意将此书推荐给所有向往读到“沉静且美好”作品的读者。
  江 冰: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等。
其他文献
1  陈洛正在办公室喝水时,尼玛带了一个女人过来。那女人皮肤白皙,前凸后翘,身材很好,看起来刚过三十的样子。尼玛说,老陈,给你介绍一个人。尼玛说话时满脸堆笑,像炭一样黑的面部皮肤一颤一抖,油光闪亮。  陈洛有点讶然,不明白尼玛的葫芦里在卖什么药,不知道他凭白无故给自己介绍一个陌生女人干吗,但看尼玛的笑脸,却好像很是认真,也就只能站起来,看着尼玛。尼玛则笑得很是爽朗,说,老陈,愣着干吗呢,给你找了个
期刊
一  不仅她自己,她的父母、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她是一粒颇具潜力的种子。她梦想这粒种子能觅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在那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鸟儿在枝头跳跃,树上结满殷实的果实。因为有了这棵树的存在,在不久的将来,那里将变成一座绚烂的花园。  为了追寻她的梦想,那个师范学院毕业的女孩早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她要成为“孩子王”,去投入人类最美好的教育事业。可是,现实就是现实,搭载种子的降落伞仅在几秒钟后便
期刊
中国篆刻艺术是从古代印章发展而来,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2003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诞生,隐喻着中国的信誉和沉稳。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它表现出了北京的活力和魅力。如果单从文字释意,“印”就是符节,是凭证。最早的中国印是印玺,与货物、私有财产的奴隶制密切相关;古玺是先秦中国印的通称;汉官印广义地说是汉代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
期刊
郭艳:上个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对于后来中国当代文学写作的影响非常巨大,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从先锋文学开始,中国文学写作真正开始凸显作家的主体性。在中国古典和现代传统中,作家有个体性和个人风格,但是很难突破中西方传统诗学范畴,80年代先锋小说解构了政治及文学主流意识形态对创作的束缚,与此同时又的确难以维系。这个访谈不是探讨先锋文学本身,而是重点探讨70后写作自身与先锋文学在小说观念、技术、文本意识等方
期刊
|在为一只蚂蚁引路|  树下 有一只蚂蚁  树外 有一群蚂蚁  风来了 天将下雨  这一只蚂蚁在急  那一群蚂蚁在乐  此时 一个孩子  用一根树枝  在为这一只蚂蚁引路  |温泉  ──2015年1月3日访松园一号|  你在地下千年的守候  世界奇妙地招手  你露出笑意 向着碧江弹奏  无名的阳光穿透  延长秀色 迸发金光四周  你的自由是我的自由  问你的名字 只是东方鼓手  有时候 永久都以
期刊
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已经建立67年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发展,很多开国的领袖和将军等各类先贤人物,都已经老去或十分年迈。但是,他们在为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信仰追求、奋斗拼搏、英勇牺牲精神和品格行为,却永远不会老去和遗失。这种伟大的信仰追求和无私勇敢行为,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需要人们真心尊重和谨记的丰厚历史文化精神遗产。  吴东峰曾经是一个军事记者,他多年前就有机会和有意识对很多开国将军进行直接采访
期刊
我认识剪纸是从孩提时代看到邻居家的窗花开始的。其秀美的图案在我幼小的心中烙下印迹,也是从那时开始,我便会有意无意地关注起窗花这样的剪纸图案,虽然那时年岁尚小,没有艺术烙印,却是培养喜爱的过程,陪伴我成长。  小时候,街坊邻居家每到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就会在窗户上贴红红的窗花,各种花鸟、动物的图案。虽不知其寓意,但特别好看,或者说心花怒放的感觉,是你动了我的心!  那时候,只要邻居家一贴出窗花,总喜欢
期刊
父亲心性颇高,从不轻易赞人,但是他却对他的岳母赞赏有加,多次对我说:你外婆是天底下最勤劳的人,是最有善心的劳动人民。  其实,论外婆的出身,属于大户人家的独生子女,本来应该是贵如碧玉、娇生惯养的。姥爷的早逝和战火硝烟,改变了她的成长轨迹和人生状态,使她年幼之时就失去了父亲的娇宠,跟着姥姥孤儿寡母地寄人篱下,虽锦衣玉食,却赔着小心捱时光。年少至年轻时连天战火,摧毁了她贵为小姐的身份,她与姥姥在逃难途
期刊
|玛利亚·索的驯鹿|  玛利亚·索  她的七只驯鹿,在黄昏就要消尽时  涉过了激流河  锐利的七叉角  把敖鲁古雅血红的夕阳刺破  往事呢  这片幽幽的丛林里  像鬼魂一样游荡的往事呢  这你得问玛利亚·索  如果你问别人  准会告诉你顺水漂流了  要是你问了玛利亚·索  她听了也会哈哈大乐  傻小子,我不当酋长好多年了  往事?往事不是如烟了么  接着,她开始絮叨起来  在这片林子里  是鬼魂的
期刊
1  佟蔷薇要来。  傍晚,送走小鹿,雷雨就换了新床单。床单很明艳,带着大朵金黄的向日葵花。把昏暗的屋子都照亮了,他惬意地躺在上面。  外面吹进一丝风,槐花浑沌的香味疾驰而过。真好闻!一阵温暖包拢过来,雷雨想起了上次和佟蔷薇在一起的情景来。那是个下午,天气昏暗。细雨已飘了一整天,他在佟蔷薇家的阁楼上,床紧挨着窗子与棚顶。他从打开一条缝隙的窗口吸进一口潮湿的气,佟蔷薇正好抵达了她的浪尖,当她缓慢而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