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月芳菲,春暖花开,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时,你是不是惊奇地发现,整个冬天都不在家、爱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鸟儿回来了,正调皮地嬉戏呢?
这些鸟就是候鸟,它们完成了壮观的迁徙:冬天到来时,飞往温暖的地方,第二年春天又重回自己家。
去年冬天,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迎来了最特别的客人——近12万只候鸟,反嘴鹬、红嘴鸥等“鸟精灵”有的在湖中游弋、有的飞翔在空中、有的站在浅滩上……在英国,数万只椋鸟成群结队地迁徙至此,摆出风格各异的造型,像海豚、大猩猩等。
除了鸟类,世界上还有许多动物会在特定的时间迁徙到其他地方,其中非洲角马迁徙的景象让人惊叹。
动物去哪儿?动物在迁徙,让我们跟随它们一起来感受惊险刺激的迁徙吧。
迁徙,并非闹着玩
许多动物年复一年离开自己生活的故土,跋山涉水,冲破重重障碍,前往遥远的异乡,有的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勇往直前呢?
动物迁徙可不是闹着玩的,它们都是有目的的哦,有的为了躲避寒冬,有的为了寻觅食物,有的则为了繁育下一代……
冬天太冷了,怎么办?总不至于待在原地等着被活活冻死吧!
聪明的动物们为了躲避寒冷的冬季便决定背井离乡,到温暖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等到第二年天气暖和了,再回到故乡,继续繁殖后代。
它们每年沿着固定的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来回迁徙,不辞辛劳。候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大雁、天鹅、家燕都是候鸟,它们每年都要成群结队地集体迁徙。
在新疆巴音布鲁克,有一个湖泊经常聚居着许多天鹅,这个湖泊因此被称为“天鹅湖”。然而,天鹅并不是终年在这里栖息,它们会做季节性迁徙。
每年秋天,天鹅会集体换羽毛,并在冬天来临前全部换好。然后,天鹅携老带幼结成小群体,排成“一”字或是“人”字形,展翅飞翔,南下到长江中下游及地中海中部或印度西北部一带过冬。
家燕是春天的使者。每年春分前后,它们会在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繁殖,深秋的时候南移到印度洋、南洋群岛等地方越冬。
它们一般在夜间迁徙,特别是在月明风清的夜晚,飞得又高又快。而且,它们记忆力超好,无论飞多远,每年都能返回自己的故居,飞行路线也基本不变。
美食的诱惑,谁能挡得住?
动物们为了追寻美食而不停地迁徙,哪怕要对抗沙漠等恶劣环境、要拼命地追逐能带来养分的太阳、在深不见底的大海中追赶庞大的猎物……
它们永远逐水和食物而居,四处奔窜,疯狂也快乐。
马利象拥有粗短的象牙,耳朵大而下垂,为了寻找食物和水源,每年迁徙的旅程是大象中最长的——近500千米。
它们用长鼻子嗅闻、呼吸、喝水,以及拿取食物。在鼻子末端,还有两个像手指的东西,可用来抓取小物品。
要想很好地活下去,黄金水母就必须晒太阳,因此为了不断接触阳光,它们每天都会迁徙,给寄生在体内的海藻提供远离天敌、晒太阳的机会,以及代谢废物作为海藻的重要营养来源,再从海藻身上获取能量。
它们在第一道晨光下迁徙,在上午10点钟前赶到东湖盆边缘充分接受日照,然后赶在下午3点前返回西湖盆,完成一天1千米长的旅行。
它们真是伟大的父母,为了繁殖和哺育下一代,宁愿自我牺牲,长途跋涉。企鹅、信天翁、海豹、岬狐蝠、兵蚁等均为繁衍后代而迁徙。
你看,它们有的遮天蔽日,有的横扫雨林,有的一路奔驰,有的展开双翼迎风飞翔。
行军蚁经常出没在中南美洲的森林深处,以肉食为生,喜欢群居生活,一般一个蚁群有5千到2万只蚂蚁,一只蚁后能产下近30万个卵。
因此,它们迁徒的队伍非常庞大,当穿越哥斯达黎加雨林时,那场面可是相当壮观哦。
行军蚁会利用自己的身体打造可移动的蚁巢,雌性行军蚁随身带着幼虫,在地面不断搜捕猎物,一天搜捕到的猎物多达3万只。
在澳洲东北部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头型似狐、口吻长而伸出的岬狐蝠。它们以数百万只群居,白天倒挂在大树上,夜间成群出动,飞行数千米觅食。
幼岬狐蝠嗷嗷待哺期间,雌岬狐蝠大多采吃富含钙质和热量的尤加利花,在日出时回到蝠声嘈杂的栖息地给幼岬狐蝠哺乳。
随着幼岬狐蝠渐渐长大,骨骼发育愈发加快,雌岬狐蝠在方圆数千米内难以找到幼岬狐蝠所需的食物,于是,在某个黄昏到来时,数百万只岬狐蝠带着它们刚刚断奶的幼岬狐蝠开始迁徙。
经过数小时的长途跋涉,破晓时分,这些岬狐蝠终于来到了尤加利花盛开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迁徙十大“最”
地球大部分时间在上演精彩的迁徙之战,不论在空中还是在地上,从南极到北极,从沙漠到海洋,小到蚂蚁、蝴蝶,大到鲸鱼、大象。
大雁排着整齐的队形,悠然自得地朝远方飞去;角马群像势不可挡的黑色洪流,涌动在茫茫非洲大草原上;勇敢的鲑鱼溯流而上,越过一道道险滩,奔向出生地……
迁徙的场面壮观而令人着迷,迁徙的主角们也各显神通,创造了许多奇迹。
鸟类的寿命一般只有十几年,而北极燕鸥能活25年,要问它长寿的秘诀,它一定会告诉你,生命在于运动。
每年秋天,生活在北极圈北纬10度以内和西伯利亚的大约400多万只北极燕鸥都会聚集在欧洲北部海岸,随后成群结队地飞往远在1.8万千米外的南极浮冰区过冬。
来年春天,它们又会成群结队地返回到欧洲北部和西伯利亚。
年复一年,它们在近乎两极之间长途跋涉,从不厌倦。
为了顺应风水,这种个头只比麻雀大一点的小鸟选择的迁徙路线比直线来回南北两极要多出几乎一倍,这就意味着它们每天要连续飞行超过20小时,每年要飞行8个月,来回路程近2万千米,一生中迁徙的距离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往返3次。 如果说北极燕鸥的迁徙是一场马拉松,那帝王蝶的迁徙则是一场祖孙接力赛。
每年秋天,生活在加拿大的帝王蝶要飞到数千千米外的墨西哥活动,它们聚集在山谷中,层层叠叠地栖息在树上,压弯了树枝。有时一棵树上竟会停憩50万只帝王蝶,整个山林被染成一片橙褐色,宛若一床硕大而美丽的绒毯。
因为没有一只帝王蝶能单独完成整个迁徙过程,所以它们每次迁徙往往要历经三四代,老一辈的在途中死去,新的生命继续未完成的旅程。
次年3月底,帝王蝶又会飞回加拿大,在隔了几代之后,它们仍能回到相同的地点,甚至能够找到自己的曾祖原先栖息的那棵树。
座头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之一,而且是独居动物,夏季,它们在寒冷的极地海域捕食,冬季则迁徙到温暖的热带海洋,在那里寻找配偶和食物。
它们创造了哺乳动物最长迁徙路程的纪录,不过最让人惊奇的是它们精准的导航能力。
座头鲸每年洄游上万千米,却从不迷路,即使受到天气和海洋水流的影响,偏移洄游路线也不会超过5度,几乎沿直线前进。这种科学家至今都无法解释的导航能力在座头鲸中世代相传。
圣诞岛是澳大利亚领地里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岛上有多达1.2亿只红蟹。每年雨季,成千上万只螃蟹会浩浩荡荡地前往印度洋海滩繁衍后代,场面非常壮观。
在那5千米的迁徙路上,红蟹大军遍布公路、铁路,甚至居民家里。虽然路程不长,但是排场可不小,所有人和车都得给它们让路,甚至圣诞岛上的高尔夫球场都为此制定了一项特别的规定:如果球被红蟹碰走,你得跟着球走,然后在球停下来的地方击球。
小红蟹在海洋中出生后,一旦度过幼虫期,就会爬上海岸,迁徙到圣诞岛中部的雨林中。它们虽然很小,但是数量惊人。
大马哈鱼在河流里出生,在海洋里生长。当繁殖季节到来时,成年的大马哈鱼会逆流而上,洄游到自己出生的地方。
迁徙时,它们每昼夜前行30~35千米,不进食、不休息,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的瀑布,从不退却,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
经过数千千米的长途跋涉,只有一部分大马哈鱼能一路“跳龙门”,最后到达目的地。这些大马哈鱼洄游时,用有力的尾巴使劲拍水,借势向前跃出水面。
尽管它们身长只有60厘米,但这一跳,甚至能越过2.5米的障碍,相当于一个人一步跨越两三层楼的高度。
加拿大南部的红玉喉北蜂鸟个头很小,体长只有七八厘米,大约2到3克重,羽毛艳丽,主要以花蜜为食。它们不仅能像直升机悬停在花前,更能倒退飞行,令其他鸟类自叹不如。
每年秋天来临时,红玉喉北蜂鸟都会飞到中美洲地区过冬。
别看它们那么小,却能在海上不间断地飞行800千米,甚至一口气飞越墨西哥湾,实在令人惊叹!
它们怎么这么厉害呢?
这归功于它们充分的准备工作。出发前,它们会尽情吸食花蜜、吃昆虫以及吸树液,在体内储存2克脂肪,使自己的体重几乎增加一倍。
淡水鳗往往一出生就要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因此,它们必须做好准备,用一生与险恶的水域环境做斗争。
淡水鳗在北大西洋西印度群岛附近的马尾藻海的咸水中出生,然后游到英国和北美洲东海岸的一些淡水河里生长。
在这个迁徙的过程中,它们的肾脏要很快适应水中盐度的变化,这可不容易。
等到在淡水中长大成熟,它们又会游到出生地产卵,此时,它们的肾脏再一次发生变化,以适应海水的高盐度。
在东非大陆上,每年都会上演野生动物大迁徙的壮观场景,其中声势最浩大的当属角马的迁徙,它们一路浩浩荡荡,绵延数十千米。
每年六七月间,随着旱季来临和青草逐渐被吃光,上百万头甚至200万头角马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北上,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到11月前,它们再从马赛马拉返回。
在这段长达3000千米的漫长旅程中,它们无惧埋伏的狮子、豹子,也不怕马拉河中凶猛的大鳄鱼,前呼后拥地横河跨境,如浪潮般一波一波地涌向目的地。
你知道吗?挤在河中的角马使本来就不宽阔的马拉河显得更加狭窄,最壮观的是,一大群角马竟然要花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完全越过河流。
旅鼠是一种很普通、可爱的哺乳类小动物,常年生活在北极地区,体形椭圆,四肢短小。
由于繁殖力极强,旅鼠的数量增长极快,几年内就会发生数量“爆炸”,达到原种群的100倍至1000倍!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食物极度短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们不得不集体迁移,一天内迁徙16千米。
由于数量多、速度快,它们有时慌不择路,相互拥挤,纷纷掉下悬崖或是掉进水里。人们经常在悬崖下或水里发现许多死旅鼠,场面非常惨烈。
十七年蝉的蝉蛹要在地下生长17年,主要吸食树液和泥土。出土后的蝉就近爬到附近的树上,有的能爬几米高,有的只爬几厘米。
它们在天亮前蜕掉壳,太阳一出来就立即飞走,一般只有四五个星期的寿命。
用17年的地下生活换来四五个星期的光明,十七年蝉真算是最“卧薪尝胆”的迁徙者。
这些鸟就是候鸟,它们完成了壮观的迁徙:冬天到来时,飞往温暖的地方,第二年春天又重回自己家。
去年冬天,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迎来了最特别的客人——近12万只候鸟,反嘴鹬、红嘴鸥等“鸟精灵”有的在湖中游弋、有的飞翔在空中、有的站在浅滩上……在英国,数万只椋鸟成群结队地迁徙至此,摆出风格各异的造型,像海豚、大猩猩等。
除了鸟类,世界上还有许多动物会在特定的时间迁徙到其他地方,其中非洲角马迁徙的景象让人惊叹。
动物去哪儿?动物在迁徙,让我们跟随它们一起来感受惊险刺激的迁徙吧。
迁徙,并非闹着玩
许多动物年复一年离开自己生活的故土,跋山涉水,冲破重重障碍,前往遥远的异乡,有的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勇往直前呢?
动物迁徙可不是闹着玩的,它们都是有目的的哦,有的为了躲避寒冬,有的为了寻觅食物,有的则为了繁育下一代……
冬天太冷了,怎么办?总不至于待在原地等着被活活冻死吧!
聪明的动物们为了躲避寒冷的冬季便决定背井离乡,到温暖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等到第二年天气暖和了,再回到故乡,继续繁殖后代。
它们每年沿着固定的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来回迁徙,不辞辛劳。候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大雁、天鹅、家燕都是候鸟,它们每年都要成群结队地集体迁徙。
在新疆巴音布鲁克,有一个湖泊经常聚居着许多天鹅,这个湖泊因此被称为“天鹅湖”。然而,天鹅并不是终年在这里栖息,它们会做季节性迁徙。
每年秋天,天鹅会集体换羽毛,并在冬天来临前全部换好。然后,天鹅携老带幼结成小群体,排成“一”字或是“人”字形,展翅飞翔,南下到长江中下游及地中海中部或印度西北部一带过冬。
家燕是春天的使者。每年春分前后,它们会在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繁殖,深秋的时候南移到印度洋、南洋群岛等地方越冬。
它们一般在夜间迁徙,特别是在月明风清的夜晚,飞得又高又快。而且,它们记忆力超好,无论飞多远,每年都能返回自己的故居,飞行路线也基本不变。
美食的诱惑,谁能挡得住?
动物们为了追寻美食而不停地迁徙,哪怕要对抗沙漠等恶劣环境、要拼命地追逐能带来养分的太阳、在深不见底的大海中追赶庞大的猎物……
它们永远逐水和食物而居,四处奔窜,疯狂也快乐。
马利象拥有粗短的象牙,耳朵大而下垂,为了寻找食物和水源,每年迁徙的旅程是大象中最长的——近500千米。
它们用长鼻子嗅闻、呼吸、喝水,以及拿取食物。在鼻子末端,还有两个像手指的东西,可用来抓取小物品。
要想很好地活下去,黄金水母就必须晒太阳,因此为了不断接触阳光,它们每天都会迁徙,给寄生在体内的海藻提供远离天敌、晒太阳的机会,以及代谢废物作为海藻的重要营养来源,再从海藻身上获取能量。
它们在第一道晨光下迁徙,在上午10点钟前赶到东湖盆边缘充分接受日照,然后赶在下午3点前返回西湖盆,完成一天1千米长的旅行。
它们真是伟大的父母,为了繁殖和哺育下一代,宁愿自我牺牲,长途跋涉。企鹅、信天翁、海豹、岬狐蝠、兵蚁等均为繁衍后代而迁徙。
你看,它们有的遮天蔽日,有的横扫雨林,有的一路奔驰,有的展开双翼迎风飞翔。
行军蚁经常出没在中南美洲的森林深处,以肉食为生,喜欢群居生活,一般一个蚁群有5千到2万只蚂蚁,一只蚁后能产下近30万个卵。
因此,它们迁徒的队伍非常庞大,当穿越哥斯达黎加雨林时,那场面可是相当壮观哦。
行军蚁会利用自己的身体打造可移动的蚁巢,雌性行军蚁随身带着幼虫,在地面不断搜捕猎物,一天搜捕到的猎物多达3万只。
在澳洲东北部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头型似狐、口吻长而伸出的岬狐蝠。它们以数百万只群居,白天倒挂在大树上,夜间成群出动,飞行数千米觅食。
幼岬狐蝠嗷嗷待哺期间,雌岬狐蝠大多采吃富含钙质和热量的尤加利花,在日出时回到蝠声嘈杂的栖息地给幼岬狐蝠哺乳。
随着幼岬狐蝠渐渐长大,骨骼发育愈发加快,雌岬狐蝠在方圆数千米内难以找到幼岬狐蝠所需的食物,于是,在某个黄昏到来时,数百万只岬狐蝠带着它们刚刚断奶的幼岬狐蝠开始迁徙。
经过数小时的长途跋涉,破晓时分,这些岬狐蝠终于来到了尤加利花盛开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迁徙十大“最”
地球大部分时间在上演精彩的迁徙之战,不论在空中还是在地上,从南极到北极,从沙漠到海洋,小到蚂蚁、蝴蝶,大到鲸鱼、大象。
大雁排着整齐的队形,悠然自得地朝远方飞去;角马群像势不可挡的黑色洪流,涌动在茫茫非洲大草原上;勇敢的鲑鱼溯流而上,越过一道道险滩,奔向出生地……
迁徙的场面壮观而令人着迷,迁徙的主角们也各显神通,创造了许多奇迹。
鸟类的寿命一般只有十几年,而北极燕鸥能活25年,要问它长寿的秘诀,它一定会告诉你,生命在于运动。
每年秋天,生活在北极圈北纬10度以内和西伯利亚的大约400多万只北极燕鸥都会聚集在欧洲北部海岸,随后成群结队地飞往远在1.8万千米外的南极浮冰区过冬。
来年春天,它们又会成群结队地返回到欧洲北部和西伯利亚。
年复一年,它们在近乎两极之间长途跋涉,从不厌倦。
为了顺应风水,这种个头只比麻雀大一点的小鸟选择的迁徙路线比直线来回南北两极要多出几乎一倍,这就意味着它们每天要连续飞行超过20小时,每年要飞行8个月,来回路程近2万千米,一生中迁徙的距离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往返3次。 如果说北极燕鸥的迁徙是一场马拉松,那帝王蝶的迁徙则是一场祖孙接力赛。
每年秋天,生活在加拿大的帝王蝶要飞到数千千米外的墨西哥活动,它们聚集在山谷中,层层叠叠地栖息在树上,压弯了树枝。有时一棵树上竟会停憩50万只帝王蝶,整个山林被染成一片橙褐色,宛若一床硕大而美丽的绒毯。
因为没有一只帝王蝶能单独完成整个迁徙过程,所以它们每次迁徙往往要历经三四代,老一辈的在途中死去,新的生命继续未完成的旅程。
次年3月底,帝王蝶又会飞回加拿大,在隔了几代之后,它们仍能回到相同的地点,甚至能够找到自己的曾祖原先栖息的那棵树。
座头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之一,而且是独居动物,夏季,它们在寒冷的极地海域捕食,冬季则迁徙到温暖的热带海洋,在那里寻找配偶和食物。
它们创造了哺乳动物最长迁徙路程的纪录,不过最让人惊奇的是它们精准的导航能力。
座头鲸每年洄游上万千米,却从不迷路,即使受到天气和海洋水流的影响,偏移洄游路线也不会超过5度,几乎沿直线前进。这种科学家至今都无法解释的导航能力在座头鲸中世代相传。
圣诞岛是澳大利亚领地里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岛上有多达1.2亿只红蟹。每年雨季,成千上万只螃蟹会浩浩荡荡地前往印度洋海滩繁衍后代,场面非常壮观。
在那5千米的迁徙路上,红蟹大军遍布公路、铁路,甚至居民家里。虽然路程不长,但是排场可不小,所有人和车都得给它们让路,甚至圣诞岛上的高尔夫球场都为此制定了一项特别的规定:如果球被红蟹碰走,你得跟着球走,然后在球停下来的地方击球。
小红蟹在海洋中出生后,一旦度过幼虫期,就会爬上海岸,迁徙到圣诞岛中部的雨林中。它们虽然很小,但是数量惊人。
大马哈鱼在河流里出生,在海洋里生长。当繁殖季节到来时,成年的大马哈鱼会逆流而上,洄游到自己出生的地方。
迁徙时,它们每昼夜前行30~35千米,不进食、不休息,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的瀑布,从不退却,直至游到目的地,找到合适的产卵场所。
经过数千千米的长途跋涉,只有一部分大马哈鱼能一路“跳龙门”,最后到达目的地。这些大马哈鱼洄游时,用有力的尾巴使劲拍水,借势向前跃出水面。
尽管它们身长只有60厘米,但这一跳,甚至能越过2.5米的障碍,相当于一个人一步跨越两三层楼的高度。
加拿大南部的红玉喉北蜂鸟个头很小,体长只有七八厘米,大约2到3克重,羽毛艳丽,主要以花蜜为食。它们不仅能像直升机悬停在花前,更能倒退飞行,令其他鸟类自叹不如。
每年秋天来临时,红玉喉北蜂鸟都会飞到中美洲地区过冬。
别看它们那么小,却能在海上不间断地飞行800千米,甚至一口气飞越墨西哥湾,实在令人惊叹!
它们怎么这么厉害呢?
这归功于它们充分的准备工作。出发前,它们会尽情吸食花蜜、吃昆虫以及吸树液,在体内储存2克脂肪,使自己的体重几乎增加一倍。
淡水鳗往往一出生就要面对残酷的生存环境。因此,它们必须做好准备,用一生与险恶的水域环境做斗争。
淡水鳗在北大西洋西印度群岛附近的马尾藻海的咸水中出生,然后游到英国和北美洲东海岸的一些淡水河里生长。
在这个迁徙的过程中,它们的肾脏要很快适应水中盐度的变化,这可不容易。
等到在淡水中长大成熟,它们又会游到出生地产卵,此时,它们的肾脏再一次发生变化,以适应海水的高盐度。
在东非大陆上,每年都会上演野生动物大迁徙的壮观场景,其中声势最浩大的当属角马的迁徙,它们一路浩浩荡荡,绵延数十千米。
每年六七月间,随着旱季来临和青草逐渐被吃光,上百万头甚至200万头角马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北上,向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进发,寻找充足的水源和食物。到11月前,它们再从马赛马拉返回。
在这段长达3000千米的漫长旅程中,它们无惧埋伏的狮子、豹子,也不怕马拉河中凶猛的大鳄鱼,前呼后拥地横河跨境,如浪潮般一波一波地涌向目的地。
你知道吗?挤在河中的角马使本来就不宽阔的马拉河显得更加狭窄,最壮观的是,一大群角马竟然要花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完全越过河流。
旅鼠是一种很普通、可爱的哺乳类小动物,常年生活在北极地区,体形椭圆,四肢短小。
由于繁殖力极强,旅鼠的数量增长极快,几年内就会发生数量“爆炸”,达到原种群的100倍至1000倍!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食物极度短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们不得不集体迁移,一天内迁徙16千米。
由于数量多、速度快,它们有时慌不择路,相互拥挤,纷纷掉下悬崖或是掉进水里。人们经常在悬崖下或水里发现许多死旅鼠,场面非常惨烈。
十七年蝉的蝉蛹要在地下生长17年,主要吸食树液和泥土。出土后的蝉就近爬到附近的树上,有的能爬几米高,有的只爬几厘米。
它们在天亮前蜕掉壳,太阳一出来就立即飞走,一般只有四五个星期的寿命。
用17年的地下生活换来四五个星期的光明,十七年蝉真算是最“卧薪尝胆”的迁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