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城春秋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abc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没事都会去榆林城里各处去走走,这个习惯整整保持了二十年。二十年,也许不够谱写一部历史,但却能记载一个人的春秋;二十年,一路走来,父亲早已融入了这座城,走走停停间见证了岁月的春秋。
  1996年春节刚过,高中辍学的父亲只身一人伴着还未消融的积雪,从佳县老家走到了榆林城。榆林古称“驼城”,驼城南门口突起的城垛对一个18岁的后生来说是无法攀援的。父亲立于高大的城垛下萌生了回家的念头,但恰是这无法攀援的老城墙,让父亲最终走了进来。
  老街古旧,新街又显得凌乱,但新街上一栋栋刚起的高楼证明这是一座城。父亲托了本家伯父的关系进了当时的毛纺厂,榆林本地人叫“二毛”,那时二毛所在的西沙还显荒凉,最多的是低矮的平房,有的地方甚至可以看到裸露着的黄沙。站在二毛的厂房顶,整个城区尽收眼底,榆溪河携着泥沙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恰恰是这样的高度,让父亲这个年轻人最终留了下来。
  最初的几年,伴着每年开春如期到来的沙尘,听着驼城日益喧闹的声音,走着越来越多的街巷,父亲用他有力的臂膀满足地劳作着。闲时也会和同厂的伙伴们来到不远处的榆溪河畔,年轻人的话题是丰富的,但最多的还是关于爱情和这个城市的变化。后来父亲和同在一个车间的母亲组成了家庭,并在西沙租了一间平房当他们的婚房。当时,他们面对这座越发像座城市的城市,内心肯定是有所希冀的。
  进入2000年,父亲住上了单位分的宿舍楼,我也来到了这个世界,但随着榆林城几个国企相继地改制,父母双双下岗,阴郁的氛围随着父亲一句“榆林城就不缺个盖楼修楼的工人”,顿时消散。
  父亲在城里四处打工的那些日子,榆林城的城市格局也渐渐形成,从西沙到东山,从老城到开发区,城市变得越来越大,遍布着父亲养家糊口的足迹。
  2008年,父亲用几年的积蓄和人合伙买了钻机,一家人的日子虽然依旧紧巴巴,但对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下去的底气越来越足。父亲忙着永远做不完的工程。每天下工回家,父亲说的最多的不是哪座楼打基钻了多少个口,就是哪条路打桩开了几个口。我知道,我们得感谢这座一直都在發展着的城。
  后来的日子里,上学的我不断地从老师口中听到关于榆林要创建各种城市的口号,我明白,榆林已不满足于拥有几座高楼,几条大道。春天的沙尘没有了,街道变得齐整,并且干净,榆溪河也变得清澈了,人们开渠扩河,修建了长达5公里的河滨绿地,在北方的冬季,依旧还能看到片片绿色。
  当然,城市的发展最终锁定在城市人的成长上,当父亲也能文绉绉地说几句心灵鸡汤来教育我,当母亲也习惯看《焦点访谈》时,我知道,这个城市已不仅仅是座城。
  傍晚,父亲和我一起站在二毛将要拆建的最后一间厂房上时,两代人看到了什么呢?
  我感兴趣是不远处那西北第一高的魔天轮,在灯火璀璨中,它不停歇地转着。
  父亲看的大概是远处当年他的钻机打地基的那座楼和那条路,看到的是关于人与城的二十载春秋。
  评语:一座城,一个人,两代人。在字里行间,我们读到的是一座城的变迁,一个人的记忆,两代人的成长,人和城的故事竟可以如此厚重。《驼城春秋》,它承载了一座城发展的印记,见证了两个人人生的春秋。
其他文献
《列女图》,又名《列女仁智图》,是大画家顾恺之的又一传世名作。图卷原作已经佚散,在宋代曾经有多个摹本流行,传承至今的为南宋摹本,是留存下来的惟一摹本,尤为珍贵。据考证此卷本是比较忠实于顾恺之原作的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卷是根据西汉文学家刘向所著《古列女传》为原本所绘制的人物长卷。内容是描绘历史典故中杰出女性的美德与智慧,赞颂她们的远见卓识和忧国忧民辅佐国政的故事。  据宋人题跋可知原画有十
期刊
陈思呈 专栏作家,多家媒体签约作者、著有《我虚度的那部分世界》《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每一眼风景都是愉快的邀请》《一走就是几万里》等。不修边幅也是一种幽默感  因为在机关待了很多年,我最为讨厌的腔调就是官腔,最为讨厌的长相就是机关脸。倒觉得属丝脸比机关脸更具有审美价值,前者有一种被生活揉搓压扁后的皱褶,后者却把这些皱褶用某种糨糊涂抹掉。  我喜欢感统失调的人。比如,走路经常跌跤,拿东西经常摔坏
期刊
韩修龙 《中国书画》(艺苑弥珍·艺术生活版)杂志执行主编。在《作家文摘》《文汇报》《长城》《散文》等国宋级专业报刊发表散文作品100多篇,达30万字。散文作品入编全国中学士语文课外读物,北京市语文高考试题。连续三次获河北省散文学会三文名作奖一等奖。一  查慎行将原名嗣琏、字夏重,改为名慎行、字悔余,乃起因于那一场《长生殿》案。查慎行先生经过深刻反思,决计收其锋芒,低调做人。那是怎样的一个案子呢?康
期刊
那日早上  最近总是念叨着早早到扶贫村上去,因工作一时又脱不开身。连上中学的女儿都说:“老爸,看来你把那里当故乡了。”可真是啊,对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跟老家的一样亲切,时刻牵挂着那里的人们,操心着那里的一切。  4月24日一早安排好机关的工作,就坐车赶往那个村子。到了村委会,打扫房间,晾晒被褥,真像回到老家那样。做好这些,和镇干部一块儿投入到精准识别核实贫困户的工作中去。  第二天,天還没有亮
期刊
上了高中,学校之间的差异性愈加明显。总有人在羡慕市外的活动多,市外的自由,总有人在嫌弃厌恶着自己学校的不如意、不人性。我是一名盐高的学生。盐高是深圳一座很普通的学校。但它在前些日子红遍了深圳。原因是学校严禁学生带手機来校,甚至12点后主任亲自到宿舍楼收查手机。这一事件被称为雷霆行动,引起了轰然大波。许多学生愤愤不平,原因各有不同,有的因为自己被发现带了手机,有的则因学习机被当作手机一样没收而气愤。
期刊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 题记  我悄悄地提上行李,放眼四周,四周有太多的回忆,太多的不舍。 还没来得及一一道别,就被父母强行拽上车。望向窗外,那片湛蓝的天空;那块金黄的麦田;那座人满为患的食堂……一次又一次勾勒出往事的点滴,成为行走的羁绊。  凝视着那村庄逐渐的缩成一点,我在心中哭泣,“再见了,朋友。即使最后的你,都未曾出现,或许你又躲在某个角落里哭泣。无论如何,都别忘记那永
期刊
在某个春天的某个时刻,一树开得晶莹如雪的花,走进我的血液,刹那间,一道闪电穿过的身体,我忘了世界,忘了花的名字,纯粹的美,完完全全摄住了我的心神。  在此之前,我希望为陌生的溪流命名,给每一朵花赋予意义。我以为,美要有情思有内涵才值得注目,仁山智水、草木生意,才值得我剪下生命的一段时间与之共徘徊。而在与花树相遇之后,我了然,世上本有只为绽放不为结果的花,有纯粹的“无用”的美。终于,我私心承认,“画
期刊
韶光染色如蛾翠①,綠湿红鲜水容媚。苏小②慵多兰渚闲,融融浦日??③寐。  紫骝蹀躞金衔嘶④,堤上扬鞭烟草迷。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注释:  ①蛾翠:中国古代妇女画眉常用黛色,似山色,所以也常把眉比作山。这里反用此意,把山色比作眉色。  ②苏小:即苏小小,南北朝时人,钱塘名妓,今杭州市西湖边有苏小小墓。慵多:即慵懒,“多”表示程度,有“很”“非常”之意。  ③?? (jiāo jīng
期刊
我是一尾鱼,游弋在时间的长河里,溯洄从之,追寻着历史的涟漪,看那花开花落,阴晴圆缺……  鱼尾摆动,溯游从之,我看到了一张透着坚毅的脸,剑眉紧蹙,却挡不住那逼人的英气。他指挥着数百人,一个个将装满“污秽”的箱子尽数投入“毁灭”的深渊。灼热的白气不停地翻涌,滚动,时不时传来令人作呕的气味儿。我拍动着鱼鳍,正欲离开,忽听见一小吏充满喜悦的声音:“林大人,搜集来的鸦片已尽数销毁。”我转身,看到了他嘴角眉
期刊
一  附岸冰、内湾冰或在无明显洋流海域形成的海冰,是稳固可靠的冰面,人们可以在上面游历,即使是在晚上也无妨。细窄冰间水道外侧的浮冰群会不断移动,冰面景观多样。又有某些动物出没,因而别有一种魅力。但你要是敢徒步走上浮冰,说白一点儿,就是找死。在风的作用下,浮冰群会无规律地移动,而且每一块浮冰的移动方向都是不可预测的。一般来说。尤其是在巨大的浮冰块上,人们丝毫感觉不到其移动或变化。人们会突然发现或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