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火与土淬炼陶瓷世界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继伟,一个行走在火与土之间的行者,一个醉心于陶瓷雕塑艺术中穿行游走的的痴人。他有着两重身份——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同时还是辰浩雕塑艺术公司总经理。在辰浩雕塑艺术有限公司的大院里,可以看到许多先哲的塑像:孔子、孙子、蒲松龄……这些已经逝去的伟大人物的塑像上,仿佛依旧闪烁着不灭的儒雅智慧的光芒,这是牛继伟的精神追求。在名贵花木之间,还有一些漫塑、盆景、瑞兽等,这是牛继伟的艺术世界。在火与土的浸润中,他逐渐养成了自己的艺术性格。
  孩童时期的艺术萌芽
  爱因斯坦曾经用泥巴做过一只十分糟糕的小板凳,是不是这件手工艺品开启了他的心智,让他成为日后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牛继伟孩提时期的艺术情怀,却是由一件小小的手工作品开启的——他最早的作品就是用泥巴塑成了一只螃蟹的形状,土的松动遇到水的无形变成了泥巴的可塑性,就是这个常见但不寻常的现象启蒙了那颗强烈模仿世界的好奇心。
  除了天生的好奇心与对世界的探索以外,他对陶瓷独特的创作和敏锐的捕捉,还与他陶瓷世家的血脉密不可分。牛继伟的外曾祖父曾是明末孙家窑的掌门人,外公也是制陶人。牛继伟不仅延续了外公的理想,还承袭了家族对于艺术的天分和执著。继承了家族的艺术血脉,又恰巧在孩提时期,因为一只泥塑的螃蟹积淀了最初的艺术土壤,然后生根发芽了一颗无法遏制的艺术之心。
  在诸多手工艺术里,牛继伟唯独对陶瓷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在他眼里,陶瓷刚、柔、美的特性是让人难以抗拒的,她的可塑性和表现能力也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而她的色彩和强度更是有了几乎可以“称王”的资格。这一切,都撩拨着牛继伟那颗艺术之心,让他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大器难成终烧成
  可以这么说,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沉甸甸的历史积淀是牛继伟主要的艺术灵感来源。虽然在平时的陶瓷艺术创作中,他喜欢尝试各种各样的风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的艺术积淀愈发深厚,在近几年的陶瓷雕塑作品中,牛继伟已经离不了中国文化。古人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他着迷,那些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让他流连忘返。
  一抷瓷土,经他点化,便有了思想,有了灵魂,有了形神兼得的生命力。牛继伟瓷艺一扫匠气之风,取材独到,鲜活生动,大气酣畅,于朴拙处见精神,观之如进行一次心灵的远航。在他的作品中,既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感悟到其自我之间的匠心独运。
  龙,是牛继伟比较喜欢的一个传统样式和符号。他创办的公司名为“辰浩”,也就是龙的意思。龙作为一种古老的图腾,数千年来已渗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秉持这种艺术理念,牛继伟烧制了一个高6.1米、最大直径2.6米、重达7.7吨、雕塑9条龙的巨型龙瓶。这个龙瓶于2013年获“吉尼斯”世界之最。
  这个奖项,牛继伟获之无愧。自古以来,在大型陶瓷制作的尝试中,多以失败而告终。一是制坯难,二是烧成难,“大器难成”这一说法就是指大型陶瓷的制作。烧制这个巨型龙瓶,牛继伟称得上是呕心沥血,他经过反复试验,耗时两年,仅施釉就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真可谓“慢工出细活”。
  大器难成终烧成。他攻克了陶瓷大器生产的关键技术,鉴定通过了市级科研项目“大型陶瓷龙瓶制作新工艺”,并获得5项发明专利。但牛继伟的脚步并未就此而停住,他又投资60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9.5米高的窑炉,向更高更大的陶瓷巨瓶发起冲刺。这是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冒险精神”。
  除了烧制巨型龙瓶,牛继伟还恢复烧制出了“雨点釉”这一名贵瓷种。“雨点釉”是淄博传统陶瓷名釉,因釉中布满具有银色金属光泽的放射状圆形结晶,形成雨点坠入水中时迸出的水圈花斑而得名。由于烧制的难度极大,制作非常复杂,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失传。而牛继伟通过不断钻研、探索、试验,遍访各地寻找原料,经十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烧制出“雨点釉”,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
  牛继伟的艺术之路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古人用这首诗来比喻陶瓷的精妙,同时也表现了制作陶瓷的难度与不易。而对于牛继伟来说,走上陶瓷艺术这条路,是一条艰辛而又漫长的人生之旅。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兴奋也有寂寞,有甜蜜也有辛酸。
  陶瓷烧制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牛继伟通过不间断的学习和研究,掌握了各种釉色在高温中熔融时自然流淌晕散所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他利用这一点,使用精炼的手法,大胆运用浓重而夸张的釉色,与大面积空白形成强烈对比,使作品生动流畅,并且有着浓郁的东方情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陶瓷艺术作品经过设计、施釉装饰之后,并不意味着陶瓷艺术作品的成功,还得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的考验,尤其是要经过火的历练才有可能成功。所谓“千度成陶,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少土气”就是此意。胎体变形、开裂、釉色和纹样的形成是否如意,莫不取决于火,它的呈色极为敏感,烧成温度与气氛等都会对它产生影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陶瓷是鬼斧神工的“火的艺术”。但对于牛继伟来说,变幻莫测的窑火就像是一匹雄健的野马,如果一旦驯服,就是一匹千里马,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艺术的海洋是如此的宽阔,牛继伟在其中纵横闯荡,学习研究,终于有了今天的成就。在艺术的领域里,等待他的,是更多的天马行空。
其他文献
在初夏的日子里,天气总是不稳定,像一个淘气的孩子,一会儿笑容满面,温暖备至,一会儿又涕泗滂沱,让人措手不及。天气的变化也影响了人们的情绪,让人无法掌控。有时候觉得历史既像大自然一样变化无常,也像是一幅五彩的画作,为人们平淡的思绪涂抹了各种冷暖的色调。  初到巩义的宋陵,你不要感到惊讶,看不到雄壮气魄的古楼,没有庄严肃穆的皇陵,在一片片阡陌的农田中,孤寂的伫立着一尊尊石像。纵然是帝王将相也终究是要湮
期刊
近日,《太阳契丹——大辽文明展》在山东博物馆隆重开展,此次展览由山东博物馆与内蒙古博物院联合举办,这是辽代文物精品第一次在山东集中展示。  此次展览分为因俗而治、经济兴盛、文化艺术、多元宗教信仰和金冠银裹五个部分。展出文物共计110件(组),其中一级品59件(组),涵盖了金银器、陶瓷器、玉石器、玻璃器等多个门类,包括列入“20世纪中国考古重大发现”的“辽陈国公主墓”,1992年和2003年度分别列
期刊
今岁春天太过忙碌,恍惚间花落为尘,春归无迹。时光匆匆,何至于此,心中便不免生出很多感慨。  人生要忙的事太多,特别是到了这个年龄。还是到山中休养一下疲惫的神经吧。驱车进山,已是满目葱茏。忽然想起古人的一首诗: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温馨而惬意,那份闲适令人向往。山路渐行渐深,心情也渐渐愉悦起来,心是最难把持的,佛的要旨亦在修心,我本俗子,借境调心,不亦乐乎。
期刊
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作《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演讲,他说:“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使再强大
期刊
2015年6月16日,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成立暨《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发布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  《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与冯骥才先生及其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历时4年精心打造的国家出版基金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全书共10册、135万字、收入图片1100余幅,首次系统、全面地对这一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色、有影、有文的全记录,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
期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相信每位国人都会对诗人艾青的这句诗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在地球上,恐怕没有几个国家的人们像中国人这样对自然、土地及其之上的一切有这样天然、敏锐而深沉的感情。家国天下,胸中块垒,壮怀激烈,儿女情长……山水风物成为表达各种情怀的最佳载体,并绵延至今,有增无减。它们,是我们生活的物质依靠,更是我们外露的情感世界。当个人跳出自我乃至家庭家族的范围,试着将眼光打
期刊
今年57岁的孙秀云是山东省即墨市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埠西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她在21年前带着婆婆和两个女儿改嫁、悉心照料老人,村民称她是孝道的模范。  21年前,孙秀云的前夫因突患绝症去世,丢下了两个年幼的女儿和已是古稀之年的婆婆。在孙秀云20多岁刚嫁到这个家里时,看到的是一个破败贫困的家,凭借农村妇女任劳任怨、吃苦善良的品质,她下决心里里外外支起这个家,在此后十三年的生活中,她孝敬老人、操持
期刊
有天赋之才的人除了能够自安和平静,或许还应该感激和谨慎,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才华只是一种寄存关系。生命的性质本来就是如此的,这一点不一定每个人都具有理性的清晰,但或许隐隐有所悟知。所以当李白写出那些自荐表,大力炫耀自己如何拥有大能、如何了不起的时候,让人看了总是十分不安甚至厌烦。李白这时候对“寄存之物”的估计和认识既不充足又不清晰,说到底,“才华”是不能这样去对待的。当一个人忘记了自己拥有多少“才华
期刊
飞舞的剪刀、滑落的碎发……五六分钟之后,张大娘原本杂乱无章的头发立刻变得格外清爽。张大娘对着镜子左看右看,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她高兴地说:“我跑了三条街,才找到这家老式理发店的!”而旁边的王大爷正静静地躺在理发椅上,脸上敷着热毛巾等着刮脸。  在各种时尚理发店“洗剪吹”满大街的当下,剪发、染发、烫发统称为“做造型”的时代,剃头、刮脸这种简陋而又破旧的老式理发店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在济南二七
期刊
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山东主场系列活动,6月24日在济南唐冶新区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项目工地举行。以此为标识,国家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重点科研基地、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重点科研基地曲阜分基地、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等四个科研单位正式揭牌,齐长城文物保护18项工程正式开始,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建设全面启动。  2014年初,山东省文物局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乡村记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