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郭沫若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ing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和郭沫若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都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1927年日本一家大型刊物《满蒙》在五月份出版的一期上刊载了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并作了如下介绍:
  假如要指出现代中国新文坛的优秀作家的话,当然要推鲁迅和郭沫若二人,这是谁都不会有异议的。周氏是透过冰冷的透彻的眼光,沉静、深刻地吟味着人生的作家。郭氏则是燃烧着正义的热情,从革命出发,对人生给以犀利的批判,并且大胆地加以描写。这样不同的两个作家,却可以称之为现代中国文学界的双璧。
  周恩来同志这样评价两位作家:“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鲁迅和郭沫若都出身于封建大家庭中,鲁迅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幼受到会稽大地的文化熏陶,比鲁迅小11岁的郭沫若1892年生于四川乐山,从小领略巴山蜀水的钟灵神秀。两个人早年都得益于母亲的教养,早期的婚姻悲剧也相似。都留学日本,最初都曾立志学医,主医学救国之路,后来都“弃医从文”。早期他们都是革命民主主义者,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后,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郭沫若说过:我和鲁迅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我很早就开始认识鲁迅。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时,郭沫若曾专门著文表示祝贺。鲁迅也很赏识郭沫若的才华。1927年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创造社(以郭沫若为核心组织的文学社团)和我们,现在感情似乎很好。”当然,两个人的性格秉赋有很大差别,电影响到各自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特别是对文学运动和文学流派的分歧。使他们彼此进行过几次论争。
  1928年1月15日,有一种名为《文化批判》的杂志,以极“左”的面目对鲁迅进行了围攻,郭沫若也卷进了这个围圈,他用尖刻的语言称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是一位不得意的法西斯蒂”,1931年7月20日,鲁迅演讲了《上海文艺之一瞥》,对郭沫若等人和创造社进行了理性的批判:“他们对于中国社会,未曾加以细密的分析,便将在苏维埃政权之下才能运用的方法,来机械的运用了。”鲁迅先生虽偶尔讥讽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但他“决不日夜记个人的恩怨”。后来,郭沫若和创造社同仁准备办新的文学刊物,请鲁迅领衔为特约撰稿人,鲁迅立即欣然同意。1936年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中提到:“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郭沫若看了这段话,深为感动地说:“我这才明白先生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不久,鲁迅逝世,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立即写了悼念文章《民族的杰作》,后又连续写出《坠落了一个巨星》、《不灭的光辉》等文,高度评价了鲁迅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并表示要忠实地继承鲁迅的事业,发扬鲁迅的战斗精神。这也表现了郭沫若宽阔的胸怀。
其他文献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确立的诗歌教学的内容目标之一。所谓“新的阅读体验”,依笔者的理解就是在尊重原诗情感的基础上,经过阅读者注入自己的情感经历和体验之后所获得的新的感受和认识,这样一个对诗歌内容和情感再加工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有助于凸显新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
现代文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表现。然而,很多学生面对现代文阅读却望而却步,教师在教授现代文的时候也纷纷表示压力很大。解决这种问题不但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同时也需要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一、把握标题和内容,整体感知文章    对现代文的学习肯定要从文章的字词句开始,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现代文的教学时,总会要求学生掌
利用色差计、万能试验机、流变仪表征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及流变性能,比较并分析变色微胶囊和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紫外光谱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颜色随着温度的升
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作前指导、作后点评的实效性?我的做法是紧紧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字来转换、拓展、充实、调整,从而翻出新意。   一、变题目   现在有许多作文试题诗味浓、哲理味浓,学生往往只是笼统地感觉到美,而缺乏对文题的清晰把握和准确定位。我引导学生顺着题目走进去,或就文题延伸开来,顺意而变。比如《那天的阳光很灿烂》,这一文题显然语意双关,一是指自然界的阳光灿烂,二是指
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和友谊的启示",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的情怀"
语文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等专业学校的作文教学中建立人文氛围,满足人文气质熏陶这一非功利目的,使学生在写作中开启心智、张扬个性、放飞心灵,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就显得十分重要。  要在作文教学中建构人文氛围,首先要贯彻以人为本,力求丰富学生的心灵,表现他们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在作文中表现完善的人格。由于人的个性的独特性,加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