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暑后江苏省实行规范化办学后出现了这样的矛盾: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变化而教学时间相对于以前的节假日补課来说大为缩短。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人主要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师素养、教学活动的安排、学法培养等方面,略谈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效;地理课堂;构建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喜欢地理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位教育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习地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然后教师再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充分发挥潜力,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教师一旦对学生形成“亲和力”,情感流动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地理能力和情感品质就会不断上升,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上对地理产生兴趣,乐意学习地理,相信自己能学好地理。
二、提高教师素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课堂高效,首先教师必须备好课,编制好教案。一篇好的地理教、学案往往能对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钻研、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考纲对本课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而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考虑,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课件、学案等。教学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也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使教、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作为一位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要与学生们一起认真地倾听,积极地思考,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作为地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亲其师而信其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就不可能跟上高效课堂的快节奏,也就无法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做好新课前的预习。学生提前预习新课,自己完成学案,这样既可解决大部分课堂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我们通常做法是提前一至两天把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课余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以及和同学讨论等方式把知识结构进行思考和探究,而且必须在新课前收缴学生的学案进行逐一检查、批改,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侧重点。而对于难懂、易错题,上课时重点解决,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培养科学的学法,有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若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认为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只有大胆质疑,才能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古人曰:“学贵有疑”。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其次,教师讲题时要理清思路,举一反三,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迁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提倡终身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因此,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总之,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实现课堂高效化的目标,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地理教育界的同行相互交流、切磋,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科学素养,努力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2]张春华.把握教学细节,创设互动课堂.江苏省怀仁中学.
【关键词】高效;地理课堂;构建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喜欢地理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位教育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习地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然后教师再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充分发挥潜力,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教师一旦对学生形成“亲和力”,情感流动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学生的地理能力和情感品质就会不断上升,从而使学生从心理上对地理产生兴趣,乐意学习地理,相信自己能学好地理。
二、提高教师素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课堂高效,首先教师必须备好课,编制好教案。一篇好的地理教、学案往往能对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钻研、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考纲对本课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而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考虑,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课件、学案等。教学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也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使教、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教师作为一位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要与学生们一起认真地倾听,积极地思考,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作为地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亲其师而信其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就不可能跟上高效课堂的快节奏,也就无法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做好新课前的预习。学生提前预习新课,自己完成学案,这样既可解决大部分课堂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我们通常做法是提前一至两天把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课余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以及和同学讨论等方式把知识结构进行思考和探究,而且必须在新课前收缴学生的学案进行逐一检查、批改,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侧重点。而对于难懂、易错题,上课时重点解决,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培养科学的学法,有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若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也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教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认为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只有大胆质疑,才能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古人曰:“学贵有疑”。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其次,教师讲题时要理清思路,举一反三,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迁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提倡终身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因此,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总之,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实现课堂高效化的目标,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地理教育界的同行相互交流、切磋,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科学素养,努力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2]张春华.把握教学细节,创设互动课堂.江苏省怀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