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缺损患者再次颅脑创伤的临床特点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_x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颅骨缺损患者再次发生颅脑创伤的临床特点与救治策略.方法 回顾我院1993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47例颅骨缺损患者再次颅脑创伤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案.结果 颅骨缺损患者再次发生颅脑创伤的部位大多在减压窗周围,由于骨窗的存在,与普通颅脑创伤相比,具有脑损伤重,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疗效相对较好的特点.与伤前神经功能相比,恢复良好26例,轻残13例,中残5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 根据伤情,正确选择治疗方法,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采取恰当的手术方式,能够取得相对较好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对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监测面神经侧方扩散反应(LSR)的方法,对120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术中监测,通过对39例单纯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减压后LSR未消失的病例探查而神经蛛网膜下腔段全长(面神经远端),发现19例面神经远端存在血管压迫,进行充分减压,记录监测结果并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结束时15例LSR消失,4例LSR未消失.术后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
目的 合并颅底陷入的Chiari畸形患者常有前方脑干压迫,多数经前路减压即可使扁桃体上移,空洞缩小,但少数患者前路减压后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并不减轻,本文旨在探讨采用分期前后方减压治疗该类患者.方法 9例患者经口咽入路齿状突磨除,观察1-2个月后发现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未减轻,遂行后方枕大孔减压,小脑扁桃体切除,硬膜扩大修补,枕颈或C1~2固定融合术.随访24-60个月(平均32个月)
病例报告患者 男,19岁.因枕部皮下包块逐渐长大10年加重2个月入院.查体:枕部头皮下巨大肿物,触之较软.入院后行头颅CT扫描示:枕部跨横窦颅内外沟通巨大占位病变,枕骨中央偏右侧不规则缺损,缺损骨缘内外板障分开、变薄、破坏,肿瘤呈高密度灶;颅骨CT三维重建见枕骨右侧呈不规则骨缺损,周围有明显骨质硬化区,病灶部位骨质破坏.头颅MRI检查示:枕部跨横窦颅内外沟通巨大高T2信号囊肿样病灶,边缘光整,周围
期刊
尿动力学检查是确定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及其协调关系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它能将排尿异常症状用图和数字表现出来并为排尿障碍提供病理生理解释,并且为临床制定正确治疗方案和客观评估疾病的治疗转归提供依据。1946年,美国杰佛逊医学院的Drake医生发明了现代尿流速计,但之后的尿动力学研究发展缓慢。1998年国际儿童排尿节制学会(ICCS)制定了首个儿童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定义和标准,2006年ICCS再次修
期刊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的延颈髓髓内室管膜瘤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30例手术治疗的延颈髓髓内室管膜瘤病例进行研究并随访,采用KPS评分和改良McCormick分级对手术前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疼痛为最主要症状,手术可缓解大部分症状;延颈髓髓内室管膜瘤预后与病程显著相关,与年龄、术前KPS评分、肿瘤全切与否、肿瘤长度及放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预后较差;病理Ⅱ级全切组与近全切加放疗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 MIA)的诊治及手术时机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自2000-2010年收治的214例MIA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其中显微手术夹闭1 19例245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95例198枚动脉瘤.结果 夹闭组119例中,Hunt - Hess分级Ⅰ~Ⅲ级98例,Ⅳ级18例,Ⅴ级3例;GOS 5分96例,4分12例,3分8例,2分1例,1分2例.栓塞组95例中0~Ⅲ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3年至2009年收治颅脑创伤术后顽固性硬膜下积液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1~63岁,平均42岁.其中伴有脑挫裂伤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硬膜下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5例,脑萎缩2例;积液量在50~160 ml之间,积液部位主要位于额颞部。
Sturge-Weber综合征(SWS)属少见病,其主要表现之一为顽固性癫痫,针对其癫痫的外科治疗国内鲜见报道.我科治疗1例SWS合并顽固性癫痫,报告如下.病例报告患者男,14岁.癫痫发作7年余,主要为强直-阵挛发作,每周发作2~3次.服用抗癫痫药物疗效不佳.查体:右侧额前、眶外侧、颧部皮肤见形状不规则红色血管瘤,平于皮肤表面,压之褪色.双眼左侧同向偏盲,未见眼内血管痣,眼压正常.余无阳性神经系统
期刊
目的 探讨荧光素钠引导在脑胶质瘤切除中的应用.方法 对10例脑胶质瘤患者术中应用荧光素钠将肿瘤染色,根据荧光染色强度判定肿瘤的边界并切除.结果 星形细胞瘤( WHOⅡ级)4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Ⅲ级)、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各3例,术中肿瘤切除范围与病理学检查相符,术后1周MRI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语言肢体运动障碍一过性加重3例,给予对症治疗后逐渐恢复.结论 该
病例报告  女,45岁.2007年6月因左心房黏液瘤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瘤体基底部位于房间隔上部,表面有赘生物.2008年9月主因"突发头痛伴呕吐3 d"到我院就诊,既往体健,无类似疾病家族史,查体无明显异常.ECG:V1 R/S=1,头颅CT示右侧颞叶及右侧小脑半球多发高密度病灶,圆形,边界清,瘤周轻度水肿,头MRI:T1为等信号,T2高信号,瘤周可见"铁环影".初步诊断:脑转移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