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别从还原本真、注重体验、平等对话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标作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标;作文;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给作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它不否定传统的教学观念,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始终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自我的精神,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应有之义。
一、还原本真: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新课标强调了作文重在“有个性的表达”,然而现行高中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指导思想。写作在很多师生眼里不是为了我手写我心,说真话、抒真情,而是为了在考试中得高分。教师费劲心思地将各式文体抽象概括为各种基本套路,各种表达技巧,不容许丝毫的旁逸斜出,学生则在高考的重压下和教师的指挥下,大段大段背优秀文字,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文采富丽却又毫无精神内涵,看似有文化却缺少深度,情节细节胡编乱造,逻辑思想牵强附会……这些都成为高中作文的现实之痛!不容否认的是,中学阶段的作文教育,带有考试的功利性痕迹。其实,作为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作文,应是生活积累与人生体悟的一种内化。
因此,要还原作文教学的本真,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注重学生的创作心理,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创设一个尊重个性、崇尚个性的文化环境,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张扬个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转变刻模板功利性的教学理念,多类型、多样化地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自己喜爱的不同活动中获取不同体验和感受,如演讲活动、读书报告会、十八岁成人仪式等贴切学生实际的活动;也可以放开内容,如随笔、时事点评、诗歌创作、文学创作等,同时拓宽渠道,如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调查访谈等,强调关爱生活、关注社会、亲近自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找到“教”与“学”共同的乐趣与愉悦,应是从内而外的,使学生能自由联想,敏捷地展开思路,用人性本真表达生命的真实,体现生命各异的风采。
二、注重体验:立足阅读与生活,提高学生的思考高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倾注自己真实充沛的情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条件或相应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呈现写作情境是个关键,没有这一步,写作动机也激发不起来,情感体验也很难唤起,而立足阅读与生活应是作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营养,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在阅读中孕育创作的灵感。
学生阅读的来源之一就是最基本的语文教材。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如进行《体验情感》活动课教学时,先通过仔细阅读冰心、老舍等作家的作品的细节,体验别人的感情,叩问自己的心灵,细心体悟。通过学习小组的活动,收集整理有关“情感”的经典文学作品和一些素材,不少学生能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表达自我的情感体验。教材是阅读积累的方式之一,教师应善于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体验,获取心灵的洗礼和思维的培养。
一篇成功的作文往往来自学生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来自于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还得益于课外阅读。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新课标还明确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习惯。如可通过摘抄、读书笔记、读后感交流、名著阅读与欣赏等讲座、经典电影展播与欣赏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积累。阅读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的人生体验、生活经历同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对人生的思索。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智者敏锐的思考,独到的体验如源源不断的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有了这一汪感情的“清泉”,情感才能往外流,往外淌,汇聚成学生笔中的“活水”。
其次,引导学生切实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开启心智,是作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作文的价值,仍然是以培养中学生思考人生、完善思想、提升精神为终极目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然与人文中翱翔,在科学与发展中探索,在社会与人生中寻觅。教师可以以话题讨论、材料呈现、现实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材料资源,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中困惑的重大问题,以及学生最感兴趣的、最为关心的问题,让学生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反思自我。
现在的学生在众多媒体大信息量的冲击下,思想越来越复杂,兴趣领域和思维空间不断拓展,关注社会的视角日趋深远,对社会热点的解读已成为他们加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反映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做人、鼓励学生创新等角度设计相关的题目指导学生作文。另外,也可以通过课前五分钟的演讲、辩论赛、时事点评等形式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让他们积极思考社会生活。
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几个方面,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热情关注时代社会热点、思想文化动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把握时代脉搏,熟悉百姓生活,经过学生的内化,必能写出没有虚饰和矫情却流露出心灵的真情和哲理的思辨的好作文。
三、平等对话:创设交流氛围,关注学生的动态思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教师应注意作文前与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情感对话。首先,教师的写作指导不能居高临下,而要把自己变成学生中的一员,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探究,同时教师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要善于随时抓住问题和需要等契机,循循善诱,关注学生的动态思维,适时点拨,让学生既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又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使每个学生的意识有所凸显,个性得以张扬,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如在作文题的制定和选择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对自我对社会的体验与观察,提出多个题目,通过探究讨论等形式确定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作文题目。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动态发展,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例如课堂上请学生上台交流,同桌、小组,甚至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或补充,或评价,或建议,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完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构思、选材、评价、修改等各方面的能力,这样的作文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受益匪浅。
除了对学生写作前的启发指导,作文评价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往往喜欢以“文学化”的眼光或所谓满分作文的标准评判学生,给学生一个太高的目标,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高标准“苛求”学生,这样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成功感,反而增添了挫折感。教师应更多地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个性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都能体验写作成功的愉悦。开展多元评价是促进学生动态思维不断深化的方式,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互改——教师点拨——学生修改——优秀作品展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评改方案的设计,评改过程的释疑,评改结果的评论。这个过程中应注重评语的人性化和激励性,培养学生情感和思辨的统一能力。作品展示也有利于生生交流,让学生的学习对象不是过大过高类型的“文学化”和“满分类”的作文,而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对象,同时对被展示者也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取通过开展报纸编写、级刊校刊类文学社、作文竞赛、报刊杂志和社会活动等形式开展多元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写作的愉悦。
总之,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活动。写作教学应遵从学生思维的规律,注重学生个性的表达,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生活积累,通过平等对话的形式将学生的情感内化为思维,用他们灵动的笔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作者单位: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卫勇.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解与行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朱守锂
关键词:新课标;作文;方法
新课标的理念给作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它不否定传统的教学观念,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始终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自我的精神,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应有之义。
一、还原本真: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新课标强调了作文重在“有个性的表达”,然而现行高中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指导思想。写作在很多师生眼里不是为了我手写我心,说真话、抒真情,而是为了在考试中得高分。教师费劲心思地将各式文体抽象概括为各种基本套路,各种表达技巧,不容许丝毫的旁逸斜出,学生则在高考的重压下和教师的指挥下,大段大段背优秀文字,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文采富丽却又毫无精神内涵,看似有文化却缺少深度,情节细节胡编乱造,逻辑思想牵强附会……这些都成为高中作文的现实之痛!不容否认的是,中学阶段的作文教育,带有考试的功利性痕迹。其实,作为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作文,应是生活积累与人生体悟的一种内化。
因此,要还原作文教学的本真,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注重学生的创作心理,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创设一个尊重个性、崇尚个性的文化环境,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张扬个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转变刻模板功利性的教学理念,多类型、多样化地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自己喜爱的不同活动中获取不同体验和感受,如演讲活动、读书报告会、十八岁成人仪式等贴切学生实际的活动;也可以放开内容,如随笔、时事点评、诗歌创作、文学创作等,同时拓宽渠道,如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调查访谈等,强调关爱生活、关注社会、亲近自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找到“教”与“学”共同的乐趣与愉悦,应是从内而外的,使学生能自由联想,敏捷地展开思路,用人性本真表达生命的真实,体现生命各异的风采。
二、注重体验:立足阅读与生活,提高学生的思考高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倾注自己真实充沛的情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条件或相应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呈现写作情境是个关键,没有这一步,写作动机也激发不起来,情感体验也很难唤起,而立足阅读与生活应是作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营养,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在阅读中孕育创作的灵感。
学生阅读的来源之一就是最基本的语文教材。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如进行《体验情感》活动课教学时,先通过仔细阅读冰心、老舍等作家的作品的细节,体验别人的感情,叩问自己的心灵,细心体悟。通过学习小组的活动,收集整理有关“情感”的经典文学作品和一些素材,不少学生能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表达自我的情感体验。教材是阅读积累的方式之一,教师应善于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体验,获取心灵的洗礼和思维的培养。
一篇成功的作文往往来自学生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来自于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学生来说大部分还得益于课外阅读。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新课标还明确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习惯。如可通过摘抄、读书笔记、读后感交流、名著阅读与欣赏等讲座、经典电影展播与欣赏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积累。阅读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的人生体验、生活经历同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对人生的思索。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智者敏锐的思考,独到的体验如源源不断的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有了这一汪感情的“清泉”,情感才能往外流,往外淌,汇聚成学生笔中的“活水”。
其次,引导学生切实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开启心智,是作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作文的价值,仍然是以培养中学生思考人生、完善思想、提升精神为终极目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然与人文中翱翔,在科学与发展中探索,在社会与人生中寻觅。教师可以以话题讨论、材料呈现、现实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材料资源,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中困惑的重大问题,以及学生最感兴趣的、最为关心的问题,让学生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反思自我。
现在的学生在众多媒体大信息量的冲击下,思想越来越复杂,兴趣领域和思维空间不断拓展,关注社会的视角日趋深远,对社会热点的解读已成为他们加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反映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做人、鼓励学生创新等角度设计相关的题目指导学生作文。另外,也可以通过课前五分钟的演讲、辩论赛、时事点评等形式鼓励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让他们积极思考社会生活。
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几个方面,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热情关注时代社会热点、思想文化动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把握时代脉搏,熟悉百姓生活,经过学生的内化,必能写出没有虚饰和矫情却流露出心灵的真情和哲理的思辨的好作文。
三、平等对话:创设交流氛围,关注学生的动态思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教师应注意作文前与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情感对话。首先,教师的写作指导不能居高临下,而要把自己变成学生中的一员,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探究,同时教师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要善于随时抓住问题和需要等契机,循循善诱,关注学生的动态思维,适时点拨,让学生既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又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使每个学生的意识有所凸显,个性得以张扬,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如在作文题的制定和选择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对自我对社会的体验与观察,提出多个题目,通过探究讨论等形式确定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作文题目。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动态发展,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例如课堂上请学生上台交流,同桌、小组,甚至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或补充,或评价,或建议,在这种交流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完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构思、选材、评价、修改等各方面的能力,这样的作文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受益匪浅。
除了对学生写作前的启发指导,作文评价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往往喜欢以“文学化”的眼光或所谓满分作文的标准评判学生,给学生一个太高的目标,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高标准“苛求”学生,这样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成功感,反而增添了挫折感。教师应更多地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个性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都能体验写作成功的愉悦。开展多元评价是促进学生动态思维不断深化的方式,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互改——教师点拨——学生修改——优秀作品展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评改方案的设计,评改过程的释疑,评改结果的评论。这个过程中应注重评语的人性化和激励性,培养学生情感和思辨的统一能力。作品展示也有利于生生交流,让学生的学习对象不是过大过高类型的“文学化”和“满分类”的作文,而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对象,同时对被展示者也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采取通过开展报纸编写、级刊校刊类文学社、作文竞赛、报刊杂志和社会活动等形式开展多元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写作的愉悦。
总之,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活动。写作教学应遵从学生思维的规律,注重学生个性的表达,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生活积累,通过平等对话的形式将学生的情感内化为思维,用他们灵动的笔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作者单位: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卫勇.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解与行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