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审美·入情·迁移

来源 :教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cc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说:“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一些老师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四点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兴趣引路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为人,并对这首词发生兴趣,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和他丈夫赵明诚打赌的故事:李清照写了这首,《醉花阴》,寄给他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觉得词写得太好了,自己写的不如妻子,但他不甘心,于是赵明诚废寝忘食想了三天三夜,写了十五首词,把李清照的《醉花阴》混杂在这十五首词中,然后拿给朋友看,要朋友评选哪首写得最好,朋友欣赏了半天,说道:“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禁对这首词产生兴趣和期待,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诗的主动性,课堂效果显著增强。但是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创设意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1.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 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学生不难找出,因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引导学生:这九个意象不是用关联词承接起来的,那是用什么把它们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一杯。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 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像,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深入内心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有好酒好菜,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憋屈,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又不知在哪里,心里不免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类比迁移法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的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同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同类比较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
   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 · 长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异类比较
  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上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在教苏东坡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拿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首词的不同点:一是内容上不同,第一首词抒发的是报国之志,第二首则是悼妻之作;二是写法上不同,第一首通过打猎场面的描绘以及典故的引用来表达作者希望得到朝庭重用的思想,而第二首则是通景物的渲染、想像的设置来表达自己对亡妻思念之情的;三是风格上不同,前一首豪迈雄壮、意气风发,后一首缠绵悱恻、荡气回肠。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这两首诗词,对苏东坡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法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责任编辑:谢先国)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社会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习惯乃至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迈入了互联网新时代,诚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网络与脑力为时代的资源,创新加速度是时代的能力,这是一个碎片化信息爆炸的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经济的超高速发展。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各种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各个经济个体之间的经济联系纷繁复杂。会计,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关键元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在物质利益越来越被
当代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们已经走上了一个光滑的冰面,冰面是理想的、没有磨擦力的。但是,没有磨擦力就不能往前行走。要前进,还是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不足,都不是理想的“冰面”,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应然与实然之间定有距离,这才是理想的本真。  回到“粗糙的地面上”,如何前行?一个教研员能做什么?怎样去做?    行动,从自己做起    2000年,我由教学一线到科室工作,
摘要:长久以来,会计人员受“账房先生”观念的影响颇深,大多数会计人员常常埋头于账表、醉心于核算,通常从工具运用的角度去理解会计,因而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缺乏应有的大局观,未曾构建专业思维、视野和逻辑的学科体系。本文从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四个方面,以常理为抓手构建专业的思维体系,以探寻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专业思维;专业视野;专业逻辑;专业问题  常
2008年高考尘埃落定之后,回顾今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对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和未来的考生来说,有着观近及远的意义。2008年中华民族有着太多的欢笑与泪水,这就给今年的高考作文打上了一些特殊的时代印记,而这些特殊的时代印记无疑丰富了高考作文的内容,也给今年的高考作文增添了一抹亮色。因此,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纵观今年作文题目,有的紧扣时代特色
摘要:为了推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国家不断加大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如何构建更为合理的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规范资金用途,提升资金效益,是政府部门、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努力研究的方向。文章以H院校为研究对象,分析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论证动态平衡计分卡重构高职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尝试构建动态的、及时反馈
一、中西文化对“礼貌”一词的解释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 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辞源》上说:“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
本人曾经在网络里看过美国的基础教育有以下特点:人性化管理,开放式思维训练,注重个性发展。可惜我一直无缘见识。这次美国北加州湖南联谊会·资兴教学交流活动有幸在我校举行,也让我有幸观摩了一堂中美合壁的课——黄仪庄教授的小学语文课《斗笠》。回顾黄教授的课,笔者认为这堂课有以下闪光点让自己记忆犹新。    一、尊重学生,让个性自由飞扬    在黄教授的课上,我们能看到从她内心深处迸发的尊重和理解,能感受到
摘要:加强财务与业务的融合,是实现财务管理转型的有效方式,作为工程建设财务,深入施工现场,对目前的成本投资现状、成本结构及实施模式打开分析,梳理出降低投资支出的途径,通过调整施工模式,有效提升資源支出的整体效能,为快速响应市场、提高效率和效果方面具有推广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业财融合;价值引领;投资模式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和管理现状  (一)加强业财融合的必要性  在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
摘要:财政收付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重要内容。在办公现代化、信息化的新形势下,观察研究财政收付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影响,是内部控制管理手段创新的有益尝试。本文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相关政策和理论,研究了某区进行收付制度改革,成立财政资金收付中心,集中结算权限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并做以相应总结评价。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收付制度;内部控制  引言  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组织
摘要:本文基于绿色能源项目运营融资难题及需求,以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为应用为解决问题切入点,演绎了通过电子银行承兑汇票开展票据融资的各种策略及方式,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绿色能源项目运营融资新思路。  关键词:绿色能源项目;票据融资;电子银行承兑汇票  在国家大力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基于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信贷介质和支付对价的双重属性及优势的融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绿色能源项目运营期投产初期经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