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o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文章从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出发,提出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基本内涵 现实意义 有效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其新的使命。要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所说的“三观”教育最终要落实到价值观上,要解决青年学生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共同理想的关系问题。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之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深远意义。
  一、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认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公民需要努力培育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内涵、要求和培育途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针对青年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的,具有特别的内涵和要求。概括地说,就是指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者各方教育力量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大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其对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内化、认同后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现出基本价值标准、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了当前大学生行为中所表现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内在需求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生群体共有的意志品质和价值系统。
  二、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现实角度和战略高度讲,需要一批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知识视野广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面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清醒,身心健康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优秀人才。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基本教育方针。高校以育人为本,核心工作是价值观教育。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时期的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和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2.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和塑造大学生高尚道德规范的需要。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内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在一些大学生中滋长蔓延。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变化和反应敏感而迅速,但思想稳定性较差,这一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表现为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对事物的鉴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把流行的或者符合自身看法的观点视为真理。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愈发显得重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以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理想目标。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懈努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又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还是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的本质与核心。人的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社会发展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落脚点,最终要归结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使大学生认识到集体的发展和完善是每一个个体实现自己的利益,体现自己的尊严,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必要条件,个体只有在集体的发展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加强价值观教育,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成长目标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剔除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负面价值观的影响,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升专业能力,拓宽知识视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培养更多高端人才。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的盛行,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刻苦钻研、积极进取,在多样的文化环境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进一步转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行动。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加强两课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其次,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再次,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确立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感染、渗透和熏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也是培养和影响大学生的重要手段。学校各种课内课外的活动、有形无形的因素构成了校园文化氛围,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思想和行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塑造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环境,树立关心育人、示范育人的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把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活动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精神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榜样带动作用,形成群体认可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为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3.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实践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逐步形成与最终确立,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科学的方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思想的熏陶、认识的升华、觉悟的提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网络文化具有信息量丰富、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显著特征,成为当今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运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教育的途径。充分利用校园网站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实现寓教于乐,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由于大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的认知力、判断力和抵抗力,因而错综复杂、多样化的海量信息,将影响到大学生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和选择。要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习惯、学习态度等,建立学生喜欢的覆盖面较大的可读性、服务性较强的教育网站,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在学生触及的网站、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扩大网络教育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温金英,严国方.浅谈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5).
  [2]张丁杰,曾贤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2).
  [3]宋惠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4]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10—15(01).
  [5]谢贵兵.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
其他文献
根据地下室的结构特点和工程地质条件,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应用预应力锚固技术对地下室进行抗浮加固。在科学选取参数、精心组织施工、对关键工序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对地下室
倒计时广泛运用在各类时间限制性的活动中,如公开竞聘演讲、说课比赛、现场考试等,本文基于Authorware软件,用交互、计算等控件开发了人机交互式电子倒计时,操作简单、便捷,
摘 要: 本文站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视角下,审视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从理念、文化、尊重等角度构建适应国际化的质量要求,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 国际化 高职院校 指标保障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势必会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跟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步伐,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优秀人才,如何改革教育教学理念适应国际化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研究型大学之一,麻省理工学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由外行人组成的法人团体、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管理团队和教职工大会共同构成的现代治理结构,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日益严重,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和谐发展,以及高校学生诚信素质的一大障碍。防控大学生考试作弊,重在“管、控结合”。本文从学生思想教育、作弊防控手段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防控学生作弊遇到的问题,并从教育警示、考务规范、违纪处分、考核方法、引导关怀等管理机制角度提出了相应的防控作弊措施。  关键词: 管理机制 大学生作弊 防控措施  考试诚信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
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步骤,是编制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的依据。对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基本建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保证建设项目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佳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校古典诗词教学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正确处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发展、文学素养的
大学班级管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主要任务都落在辅导员的肩上。辅导员日常所面对的是大量的工作和琐碎细小的事务,如果不讲究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合理的管理手段,就会给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