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与教学方法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30595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幼儿科学教育的地位愈发凸显,本文基于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文本,通过对其科学教育中目标、内容和教育层面进行梳理分析,以期探究我国早期科学教育启蒙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为其进一步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日本;幼儿园;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7-0131-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7023
  科技时代悄然而至,对科学人才的重视也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时科学家们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科学文化素质是国民素质的基础,早期科学教育的奠基对于科学人才的培养具有潜在效应。在幼儿期,激发科学探究兴趣能够为儿童终身的科学之路打好基石。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学前期科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体现了科学教育在国家和人民发展中的显赫地位。因此,打好幼儿阶段科学教育基础是广大幼教工作者和家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日本最新的学前课程纲要为2000年文部科学省发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以下简称“《要领》”)[1],本文以日本学前课程纲要为蓝本进行“环境”[2](科学教育)领域层面的文本分析,以期为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科学教育层面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环境”:日本科学教育的别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幼儿自出生就受周围环境影响,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不断培养其主动、积极、向上的处事能力和态度,是日本把科学教育命名为“环境”用意。科学教育即指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求解释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它着眼于培养幼儿认识大自然与周围环境,培养幼儿适应和改变自己生活的能力。科学教育把重点聚焦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认知兴趣上。作为幼儿教师,给幼儿足够的机会和权利选择幼儿自身感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奥秘,并对成年后的生活和学习充满期待[3]。“环境”把重点放在培养幼儿认识大自然社会现之间的关系上,同时处事的积极态度以及在遇到危机事件随机应变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4]。为避免世界范围内幼儿科学教育的“小学化”倾向,日本学者对“科学”的理解侧重在学科教学中的“科学”或“科学技术”等狭义的理解,这体现出日本政府采用了“环境”的提法背后深意。
  二、目标:注重探究欲望和心灵教育
  (一)探究欲望:激发幼儿好奇心
  《要领》中“环境”领域包括人与自然,它的目标在于培养幼儿认识大自然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适应生活的能力。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接触的所有人和物都属于教育环境,它们既隶属于科学教育的内容,又属于教育客体。幼儿主体与客体间发生联系的前提是幼儿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探索欲望。那么幼儿是否能够主动地、随时随地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接触;能够在无形中认识到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变化规律;能够知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幼儿的好奇心,在不断拓展的主体活动中被不断激发,也在不断衍生出新的兴趣点,在攻破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不断地萌生探究欲望也是幼儿最突出的个性特质。那么抓住幼儿这一关键期,也是幼教工作者和父母应该学习和重视的。日本强调观察与理解幼儿,以此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在园的生活从游戏开始,不管是集体游戏还是自由游戏,科学教育的源头都是由与儿童密切相关的生活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提高幼儿兴趣、增强情感体验,使幼儿喜欢做“工作”,在好奇心的指引下,使幼儿获得成长。幼儿一切的活动动机均来源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幼儿主动参与到自身的成长过程,那么在设计课程时就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好奇心作为中心原则。倡导幼儿遵循自己的想法做事,否则幼儿的主动性就得不到培养,也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因此,提供幼儿各种各样的活动机会,使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环境和感受环境。
  (二)心灵教育:关注幼儿情感状态
  科学教育目标对幼儿情感状态极其关注,这凸显了日本教育文化对幼儿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视程度。“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6]“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让幼儿主动和外部环境打交道,并在相处中珍惜这种环境的存在”[7]等教育目标都体现了日本对幼儿在园活动中所获得情绪体验的重视。情绪状态是幼儿心理活动的背景,在幼儿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从长远来看,培养幼儿良好健康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平台对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幼儿带着亲切感接触自然世界中的万物生灵,用心灵去感受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此外,社会大众尊重幼儿的“不科学”。文化传统奉行着“天赐神论”的育儿观,尊重并完全接纳幼儿,重视教育的自然性,强调儿童的直接体验和共情感受[8]。“环境”领域强调了“与他人交流对身边现象和动植物等的感想、互相共鸣的体验”等理念[9],重视伙伴之间的交流,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突出外界带给幼儿的感悟,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在良好的环境背景下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内容:科学教育生活化和现代化
  (一)科学教育生活化:重视周围事物间联系
  科学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幼儿科学课程主张幼儿的学习活动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将科学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使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情感需求,提高其探知欲望,充满兴趣地全身心投入情感。科学教育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以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实验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通过幼儿自身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六度空间”理论阐述了任何陌生人所间隔的距离不超过6个人,推演到当前科学教育内容中,幼儿就像圆心,不断对外辐射,一层接一层习得生活技能和科研意识,让幼儿如花朵般,在幼儿园这片花圃中自由幸福地生长。幼儿时期是人生中的关键期,像海绵吸食水分般可以无限制地壮大充实自身,为今后在社会上立足打下坚实基础,这也就需要强有力的环境支撑,而大自然的浩大、神秘就是最鲜明的特色。幼儿能够与自然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互動,多与周围生活中的事物接触,从而使幼儿萌发出探究欲望,对自然中的事物特征能细心观察并产生出新的求知乐趣。   (二)科学教育现代化:内容与时俱进
  日本教育注重与时俱进,不断吸取他人(国)的教育观念,将先进的理念引入国内,进行本土化的消化、吸收及改造,有益于本国幼儿的持续发展。科学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素养,不断完善幼儿教育的教育理念,破除陈旧观念,让幼儿教育更加符合当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进程,通过多样的教育形式让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教育体验,使得幼儿更加健康的发展。
  《要领》中追求现代幼儿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强调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感受先进科技带来的进步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意志力。第二,精细化分类处理彰显现代化的环保意识和高尚的人文素养。日本幼儿园在幼儿办理入学手续时就告知幼儿父母准备无数个大小不一的包,包括包的尺寸和样貌,看似不可思议的背后映射的就是幼儿日后的分类和秩序意识,潜移默化却又铭心刻骨。第三,在幼儿的表达与交流中也不同程度凸显教育的现代化文明程度,幼儿在园时不要求学习数学和英语,也没有奥数和诗词,重视的是有“微笑”教育,幼儿在无形中学会正确地表达,礼貌地“谢谢”,自由追逐“环境”中潜在的教育真理。第四,科学教育是立足于幼儿的兴趣,因而也是个别化的教学活动,因材施教,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儿童,对待特殊幼儿,用最大的热情和最有针对性的方法,引导幼儿稳步成长。
  四、教学方法:凸显教育合力和人文情怀
  (一)育人合力:开放性的幼儿园教育
  开放性的“环境”资源,让幼儿在不断的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能力和情感的提升。“社区育儿援助中心”是日本幼儿教育机构的根本性质,它为日本家庭提供了保育和教育方面的知识,指导和呼吁幼儿园教师、家长和社区机构共同合作,形成各有特色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儿童、家长以及教师的进步和成长。
  科学教育是立足于幼儿的兴趣、好奇心、探究欲望进行的,在教学中个别化的教学活动被最为倡导和推崇。幼儿园教育目标中包括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也能更好地服務社区,扮演着区域内幼教中心的主导角色。日本更加明确提出了教师扮演“多种角色”的原则。理解者、合作者、支持者、榜样、玩游戏的帮手等是日本幼儿教育工作者承担的主要角色,教师以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班级的幼儿,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伴随着赞许和支持,不提出强制性要求,共同参与,担任榜样示范和情绪感染的主要任务;趋向更加开放的幼儿园教育,是日本幼儿教育追求的教育目标。家长不定期主动地参与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扮演着助教角色,为幼儿和教师提供最贴心的指导,取长补短,补充了幼儿园教育中家长角色缺失的空白。幼儿园“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制定工作计划,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教育,园本课程也在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社区成员对幼儿园教育的质量以及幼儿园开展的活动状况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有利于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改善幼儿园的教育环境。科学教育生活化,形成各方教育合力,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教育环境,更加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给幼儿提供充分游戏的机会,注重在自然的生活进程中对幼儿施加影响,使之获取大量直接感性的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人文情怀:重视“自然性”
  “环境”的特殊地位造就了幼儿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注重各个领域间相互联系,环境的熏陶以及科学态度的养成。幼儿在环境中能充分体验自然教育的人文气息,这也与我们当前快节奏生活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当前“不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机制下所欠缺的。如果过分关注能力的养成,最终培养出的人才将缺乏人文气息,死板而对生活缺乏激情,也不能很好地创建事物和人之间联系纽带,生活不再多姿多彩。
  对自然的关注程度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显现。幼儿在与动植物接触和过程中,幼教工作者想要让幼儿习得对自然界事物的热爱以及对生命尊重和敬畏,日本不是简单的书本和教师的言语论述,而是让儿童亲身体验,通过认真的观察、实操整个教养和参与整个生命历程,体验万物生灵的不同形态、习性,进行竞争与合作,增强各种活动能力,在自然中获取最直观的感受。日本还特别强调大自然对幼儿的发展与情感的影响,在环境领域一再提出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成长,认为大自然与幼儿的接触是建立关系的过程,是在幼儿的内心世界里产生变化的过程。因此,主张“应努力帮助幼儿,加深幼儿自身与自然的关系”[11]。日本的幼儿园常常是依山傍水而建,自然状况较好,环境材料自然、轻便、获取方便。幼儿园注重为幼儿提供在自然中游戏的条件,创设的设施都使幼儿有浓厚兴趣,综合利用率较高的。游戏设备通常最大限度地依自然环境设置,如在树上架绳梯、绳网,或是在树之间架秋千,供幼儿攀爬、荡悠。有的依大树干造一小木屋,幼儿可以爬上去在树腰玩喜欢的游戏,有的依地势高低不同而设跳台[12]。在自由活动中,班级界限不明显,教师较为专业,对幼儿大胆放手,给幼儿提供了宽松开放的环境,幼儿可以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不同年龄班级的幼儿也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教育启示
  (一)明确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日本《要领》目的在于帮助幼教工作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幼儿的状态和潜在的成长方向,让教师更具体、更正确地掌握每个幼儿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更适合幼儿发展现状的教育课程。而我国幼儿教育主要在于界定“目标”是在幼儿身上要培养的素质,“内容与要求”是对教师提出的“做什么、怎么做和追求什么”的要求。中国强调素质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日本之前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但在实践中把“和谐发展”片面地理解为“让每个幼儿均等地体验到各领域的活动”。日本的改革把重点放在教育的自由化和减少规制上[15],所以删除了“不可以进行偏重于某个方面的教育活动”等内容。但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实施质量的成果如何还需要广大幼教工作者的身体力行,素质教育的成效值得引发我们的深思,日本的全体保育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且幼儿在7岁前是“神的孩子”,父母无条件接纳幼儿的一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唯心主义”,但日本父母提倡在上小学前不需要对幼儿的智力教育进行培养,这与我国盛行的“不输在起跑线上”和“早教热潮”形成鲜明对比。   (二)尊重幼儿自身的主体性发展
  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和题材取自于儿童的日常社会生活或幼儿园生活重大事件的综合主题活动,这不仅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也使幼儿对活动充满兴趣和激情,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绪感受。幼儿处在自身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旦错失发展的关键期,即使将来父母付出再多的心血也无济于事。给儿童一个美丽而干净的童年,是我们大家一直在努力的目标。日本的“行事”活动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它以幼儿为主体,选取的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有助于推动生活和教育的一体化进程,減少中间环节的资源浪费和人力输出;有利于实现集体意识与个性发展的相互统一,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展示的机会。幼儿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育,并注重在班级或团体活动中发掘每个幼儿的独特潜力。在游戏中体验并在潜移默化中认同着该地域和民族的生活习性,并不断领悟这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民族凝聚力也得以形成。寓教于乐,这与中国一直以来提倡的游戏化教学不谋而合,这其中蕴含着更加丰富的文化宝藏,值得我国的幼教工作者深入挖掘,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科学教育环境而努力。
  (三)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日本的“微笑”教育涵盖在生活中的每个层面,这也许就是“微笑民族”的由来。幼儿自小就与人为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智力教育的地位微乎其微。而国内盛行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幼儿教育政策已经实施很长一段时间,但在推行过程中却惨遭无视,智力教育的权重远超其他三育,注重学习文化知识轻视幼儿期自由游戏和活动,幼儿的学习远离实际生活,脱离儿童的日常兴趣所需,不能尽情在自然中游戏和体验成功的快感。现代化教育的背后是残酷现实的打磨,幼儿不能体会到幸福童年的真正寓意。正视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在科学教育问题上有意识地对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补救,为幼儿提供尽情游戏、抒发情感和能主动探索的自然环境,并且社会各层面形成教育合力,对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对教育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删减和增加,对教育目标的瑕疵进行修订,对教育形式的陈旧进行创新,让生活化的教育内容融进幼儿的一日常规教学中,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提供充分的游戏机会,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在大量直接感官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家长要敢于接纳,社区要积极参与,为幼儿创设支持性和温馨和谐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2][5]木全晃子,霍力岩.中日幼儿园科学教育之比较——以中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分析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5(1):82-8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7][11]林钢.日本的幼儿园教育要领[J].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3(5):30-31
  [6]张燕.日本幼儿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03(4)
  [8][9]霍力岩,孙蔷蔷.学前比较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2]唐淑,孔起英.国外幼儿园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6-58
  [13]曹能秀.中国和日本学前教育目标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4(2):10-11
  (责任编辑:宇美臻)
其他文献
一、抓好班级的带头人——班干部的培养  一个班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干部的带头作用。班干部既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又是同学的表率,在同学心目中要有一定的威信,并且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独立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能力,才能带动起整个班集体。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班主任的慧眼观察和悉心培养。  班干部选拔要做到民主公正、因才施用。首先,班主任应善于发挥班干部的长处,有效地办法就是在日常学习生活实
期刊
我从教二十多年,一直担作班主任工作,每接一新的班级都有后进生,俗话说十个手指头还不一样齐呢!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生生可爱,就怎样转化差生谈几点体会。  一、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  做为班主任大部分工作是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在差生的转化工作中如果把立足點放在后进生的“问题”上,对差生的缺点、错误视如“老大难”。而对差生的闪光点、成绩反映迟钝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把眼睛盯在消极方面,经常用批
期刊
提起“后进生”,教师没有一个不认为:我们教育工作中最费精力,最难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对“后进生”的转化。“后进生”成因诸多,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为教师的“不平等对待”最主要。长期冷落,使他们心灰意冷,学习成绩雪上加霜,这是其一;不断评论,“挖苦”“当头棒斥”,“揭短”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是其二;量大而高的课业要求,使他们“望尘莫及”,放弃进取,这是其三;变相体罚,负担加重,压得他们
期刊
教学十几年了,不知是工作乏了,还是心累了,眼中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尤其最近接手的这个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底子弱,习惯差。听说在抽测中竟考倒数第二。面对这帮散沙,我岂能示弱。于是乎信心满满地准备大展宏图。每当看到他们不怎么精彩的恶作剧,大发雷霆之后方可获得少许的片刻安宁。当你还没有从这次的洗礼中回眸,他们已经策划了下一场骚动。真是“防不胜防”。老师们互相切搓全副武装,誓言将战争进行到底。我也传承着
期刊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确实,合理、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主张在教学过程在要充
期刊
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一、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  教育必须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也要尊从这个本质。语文课上我们学习语言决不是从研究语言开始,都是从感受语言开始。每一个人,当他呀
期刊
“让每一只小鸟唱歌,让每一朵花儿都开放”,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我从教十六年来一直所追求的。一路走来,拾起点点滴滴的收获。  2010年上学期我们班转来一个小男孩叫王明,父母以打工为生,为了生活早出晚归,连与孩子见面的机会都很少,更谈不上教育了,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孩子不仅自卑,还存在很多不良的习惯。如:上课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对于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下课游戏时,即使不小心碰到他,他也要有
期刊
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师爱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她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如何用自己高尚的师德行为去熏陶感染和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品质呢。  一、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的心灵  师爱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不教而教”的奇效。教育家马卡
期刊
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创建使学生身心愉悦,思想品德健康成长的教育氛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素质教育中班主任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批评方法达到目的?根据青少年的胜利特征和多年时间,我认为下列方法是可行的。  一、微笑启示  用微笑方法批评学生,实际上市一种动之以情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细微的违纪行为或偶尔为之的过错。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凯小差或是课后骂人,这时班主任对他(她)微微一笑,他(
期刊
新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整体而言,新课程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课堂观等都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但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仍普遍存在着涉及理念、方法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细节中折射出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笔者曾随进修学校调研员到县域农村小学开展教学活动,取得一些收获的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现就听评课过程中经历的一些案例作以分析说明,愿与教育同仁商榷。  案例一  “枝头的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