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刑与畏法

来源 :杂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lwcsql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倡扬依法治国,大得百姓拥戴。但“法治”二字说来容易,落实却难。难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民不畏法。说到畏法,我不禁想起新加坡的鞭刑。
   国人陈某从福建到新加坡,在亲戚帮助下找到份月薪万元人民币的活计。他拿的是旅游签证,却在金钱的诱惑下逾期不归。不久他被警察发现,法庭判处他四鞭鞭刑。在受刑室,他看到墙上挂着几十条皮鞭,长近一米,粗似牛尾。脱光后的他被固定在刑架上,几个膀大腰圆的人,毫不留情地对准他的屁股抽了四鞭,直疼得他大声号叫,彻骨的剧痛让他两腿抖动,意识模糊。十几天后,他被遣送回国。“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新加坡……它让我饱尝了地狱般的痛苦。”陈某痛定思痛地回忆。
   新加坡的鞭刑煞是厉害!它用于十八岁以上、五十五岁以下触犯有关法律的健康男性,诸如侵害妇女、打架斗殴等。有个印度人强奸了女秘书,被判十五年监禁还挨了十五鞭。1995年,一位美国外交官的儿子迈克·威尔,闲得无聊用小刀划伤社区的汽车并喷上颜色,恰巧摄像机录下了他的作案过程,铁证如山,他承认作案五十七起,经新加坡高等法院裁定处以六鞭鞭刑。这事儿惊动了美国人权协会直至克林顿总统。新加坡政府看克林顿的面子,减少了两鞭。回国后的迈克写了本相关的书,一时成了新闻人物。新加坡人幽默地说,迈克发了“屁股难”财,还戏谑克林顿是“两鞭总统”,因为他的面子只值两鞭。
   对于鞭刑的威力,感受最深刻的该是陈某、迈克这类受刑人。而新加坡的执法之严,也让众多国民知法、畏法,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遭受鞭刑者以外国人居多。有消息称,日本一年中曾遣返非法滞留的四万多外国人,其中中国人占一万两千名。为何会有那么多国人在外国敢非法滞留?窃以为,我们的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厉,致使许多人不知法、不畏法,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试想,假如上述两位在中国干出类似的事,会怎么样?很可能无人管。因为这类小事儿太多了,我们的警察管不过来或不屑于管;或许有人管,不过只要托人说情或掏些钱,一般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
   因此,要想真正全面实施“法治”,就应该让法律通过执法者之手体现它的威严,进而让国民知法并畏法。像新加坡、日本这类资源并不充足的岛国,人家早就认识到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他们不仅立法细、执法严,而且十分注重教化。可以说严格的法律,使官员不敢腐败,使国民有所畏惧,而教育又加强了他们的道德自律,良好的法治环境使他们相互制约,这些正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选自读者在线】
   插图 / 新加坡鞭刑 / 东 方
其他文献
畸形招聘设限折射大学生就业窘态  择星座、比酒量、测生辰八字等一系列花样翻新的畸形招聘设限,不禁让应聘者望而却步并陡生无奈。  眼下,招聘方为了能招到与自己企业“气味相投”的“人才”,不惜出怪招奇招甚至损招阴招去挑剔折腾应聘者;而应聘者为了能于激烈的“哄抢大战”中分得“一杯羹”,委曲求全,投其所好,间接地释放了就业招聘中的乌烟瘴气。这种就业的窘态不仅折射出企业的悲哀、应聘者个体的悲哀,更折射出发展
期刊
望:看患者的穿着,决定是笑脸相迎,还是面无表情。   闻:听听患者说话的语气是强硬还是软弱,再决定这“一刀”该如何“开”。   问:探探口风是公费医疗,还是自掏腰包,也好“对症下药”。   切:把准了患者的“脉搏”,推销治不好病,吃不死人的药品。
期刊
上帝:以前上帝是神,现在消费者也称上帝。   老板:以前有买卖才叫老板,现在人人都被称为老板。   亲爱的:以前恋人才称亲爱的,现在同事都称为亲爱的。   老大:以前黑社会叫老大,现在上级都是老大。
期刊
任何事加上“只要”,就容易了:   最容易赚的是钱,只要他愿意坏良心。   最容易出的是成果,只要他不讲公德,照抄照搬。   最容易穷的是赌博,只要他敢孤注一掷,不怕白掷。   最容易腐败的是官员,只要他心里没有人民,只有权。   最容易做的是孝子,只要你常回家看看,常打一个电话,常发一个短信。
期刊
福建连城县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点,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县。近日,这个人口仅三十余万的闽西小县出名了。   其之所以名声大噪,源于席卷全县的一起腐败窝案。该县四套班子中,有三套班子的“一把手”落马。此外,财政、公安等多部门主要负责人也相继落马。涉案人员十六人,涉案金额三千余万元。   这起被龙岩市委定性为“连城县前所未有、全市和全省也不多见的塌方式腐败窝案”,因注入了太多江湖色彩,备受舆论关注。 
期刊
1月18日,江门市政协确认曾志伟已经辞职。作为江门市唯一的文艺明星政协委员,曾志伟当选江门市政协委员以来,年年缺席,且从没提交过任何提案,多次引发舆论热议。   对年年缺席的原因,曾志伟之前也有过解释。他同时也是广州市的政协委员,两地开会时间冲突,而他个人以广州为主,所以每年都向江门市政协请假。他也曾表示,“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每一年都没有去。”   两会期间,“明星委员”状况百出并不是什么新
期刊
扣帽子   一个不小心,三十多个半大孩子摇身一变,就从初中生变成了互联网上“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   这帽子扣得结结实实还“有理有据”。毕竟,在那堂考试里,监考老师吴萍意外去世,而学生们则“太投入于考试”,竟完全没顾及到一度发出“呻吟声”和“呼噜声”的老师。   吴萍走得突然,恐怕连她自己也想不到。监考中,这名音乐老师饿了,还找同事帮忙买了包子。吃完后,她倚靠在教室最后一排的椅子上,再也没
期刊
孙子:   见字如面。   你给你爹的来信,我也看了。得知学院在按“档次”调换学生宿舍时,你和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从学生公寓被轰进了“贫困生宿舍”,弄得你们整天遭受来自高官大款家庭同学的白眼,产生很大心理压力。孩子,可千万别为这怨你爹,咱家穷啊!你爹失业了,靠蹬三轮车拉座儿挣个仨瓜俩枣钱,风里雨里的辛苦不说,还整天提心吊胆老得防着被城管刁难,要怨就怨我,怨我当年太迂腐——1977年,你爹十六
期刊
在萧瑟的街头遇上一个“熟人”,此人是邻县一家工厂的业务员。我们认识那时他已经“发达”了,开一辆桑塔纳2000型轿车,作派是一副大老板的样子。但现在他戴一顶老头帽,全身穿得臃肿,脸色灰暗,仍旧开着那辆桑塔纳轿车。寒暄一阵后,他就向我诉起苦来。他的“苦”大致是这样的:当年他在工厂里是个业务经理,手下有个年轻人,因为办事不合他心意,经常遭到他的训斥。但万万没想到,后来这位年轻人在工厂里青云直上,直到当了
期刊
从1964年开始,学校就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具体措施之一,是请老贫农做忆苦思甜报告;措施之二,是去各村或公社参观阶级教育展览——墙上挂一些画,画着寒冬腊月里讨饭的穷人和见死不救的财主,画着逼租逼债的狗腿子把贫下中农吊在房梁上抽打。每次听完报告或者看完展览,照例要吃一顿“忆苦饭”,然后回去写作文。   作文的第一句应该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然后具体化,歌颂一番。接下来笔锋一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