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在进行声乐演唱时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对于艺术歌曲,各个区域都有着不同的名称,本文主要侧重分析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想唱好一首艺术歌曲,首先要对其概念、特征以及其分类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所以本文主要从艺术歌曲的概念、艺术歌曲的特征、艺术歌曲的分类和艺术歌曲的演唱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以期使自己对艺术歌曲及其演唱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路以及为艺术歌曲的演唱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文献资料。
关键词: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演唱 中国艺术歌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艺术歌曲和通俗歌曲、民歌等不同,是音乐史上的一种特定的体裁。在德国,把由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作曲家创作的歌曲称为Lied(德奥艺术歌曲);在法国,艺术歌曲被称为Chanson;俄罗斯的艺术歌曲被称作Romans;在中国我们把与之同类的歌曲称为艺术歌曲。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存在早于其概念的称谓。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举办了第一届“华夏之声”(中国古诗词音乐会和首届全国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和创作比赛)时,经过研究,确定了艺术歌曲这个说法。
在20世纪初社会动荡激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受西方作曲技法影响的大批音乐家,开始探索新的中国音乐题材与音乐形式。中国的传统诗、词等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加之西方的作曲技法,出现了艺术歌曲这种新的体裁。
一 艺术歌曲特征
1、歌词富有文学性和哲理性。这是判断一首歌曲是否为艺术歌曲的重要特征。一首歌曲如果是艺术歌曲,其歌词一定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学性或者哲理性。2、歌曲与歌词之间的交融性和诗情性相融。艺术歌曲的歌词与旋律之间,结合得十分融洽,很多艺术歌曲的旋律都是根据其歌词的语调、语气等来进行创作的。3、钢琴伴奏与声乐处于同等的地位,两者相辅相成。钢琴伴奏不仅可以带动人们的情感,而且可以更好地体现出音乐的艺术特色以及民族风格等特征。4、歌唱技术要求十分严肃。对于艺术歌曲的演唱主要还是以美声唱法为主,这对歌者的演唱技术有很大的考验。
二 艺术歌曲的两种分类
根据创作时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时期,是艺术歌曲创作的大发展时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代表作有:《星空》、《花非花》、《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等。2、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动荡,国难当头,反压迫和反外的民族解放斗争激烈。所以,这个时期的题材大多为争取民族解放的主题,代表作有:《铁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木兰从军》、《跑马溜溜的山上》等。3、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文艺方针,这极大地推动了艺术歌曲的发展。这个时期的艺术歌曲主要是以抒情为主,在创作上广泛使用了我国民族民间的曲调,还是以传统的创作手法为主,代表作有:《蝶恋花·答李淑一》、《我的祖国》、《乌苏里船歌》等。4、改革开发以后。1976年,“文革”结束后,艺术歌曲的创作有了更大的飞跃,创作热情十分高涨。题材更是多种多样,如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人民的美好生活等。1987年《音乐创作》开展了面向全国的,征集优秀艺术歌曲新作品的活动。同时,青年歌手大奖赛、金钟奖等一系列国内声乐大赛对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动力,主要代表作有:《在希望的田野上》、《七月的草原》、《我爱你中国》等。
根据创作的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传统技法创作的艺术歌曲。例如:《我像一朵雪花天上来》、《共和国之恋》、《蓝色爱情海》等。2、具有民间特色的传统技法创作的艺术歌曲。这包括民间的元素和民间的素材。如:《康定情缘》、《红土香》、《玛依拉变奏曲》等。3、现代技法创作的艺术歌曲。
三 艺术歌曲的演唱
1 歌曲背景的探究
在拿到一首艺术歌曲时,首先要了解歌曲的作者,看歌曲为哪个时期创作的。一个好的艺术歌曲的作者,往往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肖友梅,他创作了很多艺术歌曲,人们较为熟知的有《问》、《南飞之雁语》等。总的来说,肖友梅的创作手法是运用欧洲功能和声为主的传统歌曲创作技法。作品的篇幅相对比较短,和声运用较为简洁、旋律较为平稳、大幅度的跳进比较少。又如,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陆在易,他创作了《桥》、《我爱这土地》、《望乡词》等大批优秀的艺术歌曲。他的创作在借鉴西方传统音乐的作曲技法上,吸取了我国大量民族民间的音乐元素。对音乐的设计十分用心,可以根据歌词的音节、声调等与旋律之间做细致入微的处理,音乐感染力极强。
其次,分析歌曲的歌词,艺术歌曲歌词的思想性与哲理性是十分强烈的。若为较难理解的古代的诗词,则要更加重视诗词的表现内容和思想情感。毛泽东、屈原、鲁迅等人的词都是常见的。
然后,结合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进行分析。掌握好作品要表达的重心、意境和情感。
最后,对歌曲的音区进行分析,选取适合自己的调进行演唱。艺术歌曲和歌剧的咏叹调是不同的,歌者可以根据适合自己情感表达的调来进行演唱。
2 歌者的演绎
在对歌曲做理性与深度的分析之后,要确定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自己所演绎的角色。对角色要有明显的定位,只有定位了角色之后才能清楚的知道运用什么样的音色、语气、速度和节奏等。例如,《红豆词》这首歌曲,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曹雪芹的著名小说《红楼梦》中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吟唱的一首词。这首词借景抒情,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寂寞愁苦的伤情离绪。在演唱时,音色方面不可以用特别厚重的音色来演唱,要用较为柔美的音色,气息要连贯,似诉说般地唱出。速度不可过慢,此曲对速度的要求为行板,切不可拖拉。情绪要随着歌词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演唱时要注意歌曲的民族特征。
演唱艺术歌曲时,在对歌曲定位演唱的同时,不可忽略其创作技法。传统的西方创作技法,对作品的把握主要取决于上述的分析。但对于传统的西方创作技法与民族民间的歌曲相结合,或者是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一定要重视歌曲的民族特征。不同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音乐元素,如现在经常被选唱的《红土香》这首歌曲,中间高潮部分的“哎……呀……来……”还有中间“唔”的部分和颤音,都明显具有陕西的风格。这些都是我们在演唱时不可忽略的。 歌者在演唱艺术歌曲时,除了要做到以上最基本的,还要更好的对艺术歌曲的演唱进行“二度创作”。演唱艺术歌曲的人较多,我们要避免“千人一面,万人一声”这种现象。在演唱时,把自己融入到角色中,用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来体现角色、再造角色。但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演唱功底,所以要重视自己的演唱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3 重视演唱与钢琴伴奏的结合
摆正自己的思想,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作者在创作钢琴伴奏时,考虑的方面不比创作歌曲少,甚至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在钢琴伴奏上。在歌曲中有的时候钢琴伴奏为歌唱旋律作补充;有的钢琴伴奏为其背景做强大的烘托;或者担当歌曲中的一个角色,有时甚至是成为主角。在各种情况下,歌者在进行演唱时,要对钢琴伴奏进行强劲的分析,分析其功能、作用等方面。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了解歌曲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歌曲感情、情绪的表达。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艺术歌曲的伴奏,往往可以使音乐中心更明显,推动作用更强烈。运动现代的技法创作的艺术歌曲,在钢琴伴奏方面更是复杂多样的,这就一定要分析钢琴伴奏。
在进行艺术歌曲演唱时,歌者切忌忽略钢琴伴奏的作用,要重视演唱与钢琴伴奏的结合。演唱时,做到演唱与钢琴伴奏相辅相成,有时人声可能成为钢琴伴奏主题的伴唱,这时人声不要非比钢琴主题声音大,要清楚地知道人声和钢琴伴奏的关系。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钢琴伴奏和演唱的关系,不仅能够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同时可以给人更美的音乐空间,让人们享受艺术歌曲带来的无限魅力。
我们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进行演唱浅析。
这首作品是著名音乐作家陆在易先生创作的,陆在易是当代著名作曲家,创作过大量的艺术歌曲及合唱,例如:《祖国,慈祥的母亲》、《乔》、《雨后彩虹》。《我爱这土地》是他在2001年创作的,在2002年获得了第二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背景。这首作品的歌词是选用艾青的诗来进行创作的。这首诗的内容是:“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的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啊,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首诗写于1938年,当时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开始之后,日本侵占了我国的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诗人艾青在我国国土逐渐沦丧、民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时,带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历史的责任感写下了此诗。诗中蕴含着诗人内在的情感,深沉忧郁而又壮烈坚定。
此曲为bB调,混合拍子,是典型的AB结构型,在歌曲的结束处加了一个结尾。全曲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小节至第62小节,第二部分从第63小节开始到第95小节。从第96小节开始到114小节是歌曲的尾声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感情变化明显,但是起伏不大,旋律中大多数为级进音程,加入了少数的跳进音程。曲作者非常有心的把“鸟儿”唱出的内容,用六个弱起的小节和音域不断的升高手法变现出来,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真挚的爱。从第41小节开始,歌曲的旋律由激动变得低沉,更加的紧凑和坚定。第51至62小节,是本曲的间奏。间奏开始时为G大调,到第58小节,回到了主调上。总的来说,第一部分是铺垫,主要在于情绪的酝酿。从第63小节到第95小节是本曲的第二大部分B,基本上是第一部分A的重复。中间只有很少的部分发生了变化。情绪的酝酿比第一部分更加的强烈。尾声部分,进入了全曲的最高潮,最高音达到了bB这个音,最后的力度为强后即弱,把真挚的情感宣泄出来。
在伴奏方面,全曲左手的主导伴奏型为持续的六连音,部分用了柱式和弦,与右手部分的宽广旋律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对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部分伴奏仅仅使用了主导伴奏纯六连音的伴奏织体,营造了流动的气息。在34至36小节时,突然转变为柱式的和弦,为以后的音乐的发展做了铺垫。第41至47小节,伴奏为是抒情的柱式和琶音柱式和弦,在第48小节后慢慢地进入到了沉重而缓慢的和弦上来,最后进入了力度很弱的主和弦上。间奏主要是以后的音乐情绪发展做了铺垫,伴奏型主要是通过柱式和弦和九连音为主。在第二大部分,在速度方面有了一定了改变,比第一部分稍快,钢琴伴奏以长琶音和柱式的和弦为主,两者不断的交替出现,流动性很强。在尾声部分伴奏在第92至95小节要做一个渐强后的减弱与减慢的处理。在第94至115小节,伴奏变成为坚定而有力的柱式和弦,缓慢地不断出现,直击人心底。最后再现前奏,左手的伴奏变为了一拍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形态,为音乐结束做了准备,最终进入了结束全曲的主和弦上。
在演唱时,要注意两大部分在声音、节奏、旋律、情绪上的差别,酝酿好自己的情绪,为最后的爆发做好准备,还要注意最后的强弱对比。此曲对气息的要求、表现力的要求都是极高的。在演唱时,一定要重视与伴奏的结合。
通过以上的理论陈述和对艺术歌曲演唱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想要演唱好艺术歌曲,要从歌曲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提高专业演唱与表演能力也是演唱好艺术歌曲必不可少的基础。希望可以通过以上对艺术歌曲演唱的阐述,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艺术歌曲,在演唱方面也可以有一定的提高。同时希望可以为以后艺术歌曲的演唱方面提供一定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莫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 杨孜孜、郑杰、赵丽萍:《中国艺术歌曲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 王卉:《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伴奏处理》,《大舞台》,2010年第6期。
[4] 赵玲、陈国威:《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艺术特征浅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年第4期。
作者简介:刘媛媛,女,1980—,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工作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演唱 中国艺术歌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艺术歌曲和通俗歌曲、民歌等不同,是音乐史上的一种特定的体裁。在德国,把由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作曲家创作的歌曲称为Lied(德奥艺术歌曲);在法国,艺术歌曲被称为Chanson;俄罗斯的艺术歌曲被称作Romans;在中国我们把与之同类的歌曲称为艺术歌曲。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存在早于其概念的称谓。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举办了第一届“华夏之声”(中国古诗词音乐会和首届全国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和创作比赛)时,经过研究,确定了艺术歌曲这个说法。
在20世纪初社会动荡激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受西方作曲技法影响的大批音乐家,开始探索新的中国音乐题材与音乐形式。中国的传统诗、词等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加之西方的作曲技法,出现了艺术歌曲这种新的体裁。
一 艺术歌曲特征
1、歌词富有文学性和哲理性。这是判断一首歌曲是否为艺术歌曲的重要特征。一首歌曲如果是艺术歌曲,其歌词一定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学性或者哲理性。2、歌曲与歌词之间的交融性和诗情性相融。艺术歌曲的歌词与旋律之间,结合得十分融洽,很多艺术歌曲的旋律都是根据其歌词的语调、语气等来进行创作的。3、钢琴伴奏与声乐处于同等的地位,两者相辅相成。钢琴伴奏不仅可以带动人们的情感,而且可以更好地体现出音乐的艺术特色以及民族风格等特征。4、歌唱技术要求十分严肃。对于艺术歌曲的演唱主要还是以美声唱法为主,这对歌者的演唱技术有很大的考验。
二 艺术歌曲的两种分类
根据创作时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时期,是艺术歌曲创作的大发展时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代表作有:《星空》、《花非花》、《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等。2、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动荡,国难当头,反压迫和反外的民族解放斗争激烈。所以,这个时期的题材大多为争取民族解放的主题,代表作有:《铁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木兰从军》、《跑马溜溜的山上》等。3、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文艺方针,这极大地推动了艺术歌曲的发展。这个时期的艺术歌曲主要是以抒情为主,在创作上广泛使用了我国民族民间的曲调,还是以传统的创作手法为主,代表作有:《蝶恋花·答李淑一》、《我的祖国》、《乌苏里船歌》等。4、改革开发以后。1976年,“文革”结束后,艺术歌曲的创作有了更大的飞跃,创作热情十分高涨。题材更是多种多样,如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人民的美好生活等。1987年《音乐创作》开展了面向全国的,征集优秀艺术歌曲新作品的活动。同时,青年歌手大奖赛、金钟奖等一系列国内声乐大赛对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动力,主要代表作有:《在希望的田野上》、《七月的草原》、《我爱你中国》等。
根据创作的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传统技法创作的艺术歌曲。例如:《我像一朵雪花天上来》、《共和国之恋》、《蓝色爱情海》等。2、具有民间特色的传统技法创作的艺术歌曲。这包括民间的元素和民间的素材。如:《康定情缘》、《红土香》、《玛依拉变奏曲》等。3、现代技法创作的艺术歌曲。
三 艺术歌曲的演唱
1 歌曲背景的探究
在拿到一首艺术歌曲时,首先要了解歌曲的作者,看歌曲为哪个时期创作的。一个好的艺术歌曲的作者,往往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肖友梅,他创作了很多艺术歌曲,人们较为熟知的有《问》、《南飞之雁语》等。总的来说,肖友梅的创作手法是运用欧洲功能和声为主的传统歌曲创作技法。作品的篇幅相对比较短,和声运用较为简洁、旋律较为平稳、大幅度的跳进比较少。又如,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陆在易,他创作了《桥》、《我爱这土地》、《望乡词》等大批优秀的艺术歌曲。他的创作在借鉴西方传统音乐的作曲技法上,吸取了我国大量民族民间的音乐元素。对音乐的设计十分用心,可以根据歌词的音节、声调等与旋律之间做细致入微的处理,音乐感染力极强。
其次,分析歌曲的歌词,艺术歌曲歌词的思想性与哲理性是十分强烈的。若为较难理解的古代的诗词,则要更加重视诗词的表现内容和思想情感。毛泽东、屈原、鲁迅等人的词都是常见的。
然后,结合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进行分析。掌握好作品要表达的重心、意境和情感。
最后,对歌曲的音区进行分析,选取适合自己的调进行演唱。艺术歌曲和歌剧的咏叹调是不同的,歌者可以根据适合自己情感表达的调来进行演唱。
2 歌者的演绎
在对歌曲做理性与深度的分析之后,要确定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自己所演绎的角色。对角色要有明显的定位,只有定位了角色之后才能清楚的知道运用什么样的音色、语气、速度和节奏等。例如,《红豆词》这首歌曲,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曹雪芹的著名小说《红楼梦》中第二十八回中贾宝玉吟唱的一首词。这首词借景抒情,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寂寞愁苦的伤情离绪。在演唱时,音色方面不可以用特别厚重的音色来演唱,要用较为柔美的音色,气息要连贯,似诉说般地唱出。速度不可过慢,此曲对速度的要求为行板,切不可拖拉。情绪要随着歌词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演唱时要注意歌曲的民族特征。
演唱艺术歌曲时,在对歌曲定位演唱的同时,不可忽略其创作技法。传统的西方创作技法,对作品的把握主要取决于上述的分析。但对于传统的西方创作技法与民族民间的歌曲相结合,或者是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一定要重视歌曲的民族特征。不同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音乐元素,如现在经常被选唱的《红土香》这首歌曲,中间高潮部分的“哎……呀……来……”还有中间“唔”的部分和颤音,都明显具有陕西的风格。这些都是我们在演唱时不可忽略的。 歌者在演唱艺术歌曲时,除了要做到以上最基本的,还要更好的对艺术歌曲的演唱进行“二度创作”。演唱艺术歌曲的人较多,我们要避免“千人一面,万人一声”这种现象。在演唱时,把自己融入到角色中,用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来体现角色、再造角色。但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演唱功底,所以要重视自己的演唱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3 重视演唱与钢琴伴奏的结合
摆正自己的思想,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作者在创作钢琴伴奏时,考虑的方面不比创作歌曲少,甚至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在钢琴伴奏上。在歌曲中有的时候钢琴伴奏为歌唱旋律作补充;有的钢琴伴奏为其背景做强大的烘托;或者担当歌曲中的一个角色,有时甚至是成为主角。在各种情况下,歌者在进行演唱时,要对钢琴伴奏进行强劲的分析,分析其功能、作用等方面。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了解歌曲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歌曲感情、情绪的表达。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艺术歌曲的伴奏,往往可以使音乐中心更明显,推动作用更强烈。运动现代的技法创作的艺术歌曲,在钢琴伴奏方面更是复杂多样的,这就一定要分析钢琴伴奏。
在进行艺术歌曲演唱时,歌者切忌忽略钢琴伴奏的作用,要重视演唱与钢琴伴奏的结合。演唱时,做到演唱与钢琴伴奏相辅相成,有时人声可能成为钢琴伴奏主题的伴唱,这时人声不要非比钢琴主题声音大,要清楚地知道人声和钢琴伴奏的关系。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钢琴伴奏和演唱的关系,不仅能够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同时可以给人更美的音乐空间,让人们享受艺术歌曲带来的无限魅力。
我们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进行演唱浅析。
这首作品是著名音乐作家陆在易先生创作的,陆在易是当代著名作曲家,创作过大量的艺术歌曲及合唱,例如:《祖国,慈祥的母亲》、《乔》、《雨后彩虹》。《我爱这土地》是他在2001年创作的,在2002年获得了第二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背景。这首作品的歌词是选用艾青的诗来进行创作的。这首诗的内容是:“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的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啊,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首诗写于1938年,当时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开始之后,日本侵占了我国的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诗人艾青在我国国土逐渐沦丧、民族面临着严峻的危机时,带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历史的责任感写下了此诗。诗中蕴含着诗人内在的情感,深沉忧郁而又壮烈坚定。
此曲为bB调,混合拍子,是典型的AB结构型,在歌曲的结束处加了一个结尾。全曲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小节至第62小节,第二部分从第63小节开始到第95小节。从第96小节开始到114小节是歌曲的尾声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感情变化明显,但是起伏不大,旋律中大多数为级进音程,加入了少数的跳进音程。曲作者非常有心的把“鸟儿”唱出的内容,用六个弱起的小节和音域不断的升高手法变现出来,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真挚的爱。从第41小节开始,歌曲的旋律由激动变得低沉,更加的紧凑和坚定。第51至62小节,是本曲的间奏。间奏开始时为G大调,到第58小节,回到了主调上。总的来说,第一部分是铺垫,主要在于情绪的酝酿。从第63小节到第95小节是本曲的第二大部分B,基本上是第一部分A的重复。中间只有很少的部分发生了变化。情绪的酝酿比第一部分更加的强烈。尾声部分,进入了全曲的最高潮,最高音达到了bB这个音,最后的力度为强后即弱,把真挚的情感宣泄出来。
在伴奏方面,全曲左手的主导伴奏型为持续的六连音,部分用了柱式和弦,与右手部分的宽广旋律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对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部分伴奏仅仅使用了主导伴奏纯六连音的伴奏织体,营造了流动的气息。在34至36小节时,突然转变为柱式的和弦,为以后的音乐的发展做了铺垫。第41至47小节,伴奏为是抒情的柱式和琶音柱式和弦,在第48小节后慢慢地进入到了沉重而缓慢的和弦上来,最后进入了力度很弱的主和弦上。间奏主要是以后的音乐情绪发展做了铺垫,伴奏型主要是通过柱式和弦和九连音为主。在第二大部分,在速度方面有了一定了改变,比第一部分稍快,钢琴伴奏以长琶音和柱式的和弦为主,两者不断的交替出现,流动性很强。在尾声部分伴奏在第92至95小节要做一个渐强后的减弱与减慢的处理。在第94至115小节,伴奏变成为坚定而有力的柱式和弦,缓慢地不断出现,直击人心底。最后再现前奏,左手的伴奏变为了一拍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形态,为音乐结束做了准备,最终进入了结束全曲的主和弦上。
在演唱时,要注意两大部分在声音、节奏、旋律、情绪上的差别,酝酿好自己的情绪,为最后的爆发做好准备,还要注意最后的强弱对比。此曲对气息的要求、表现力的要求都是极高的。在演唱时,一定要重视与伴奏的结合。
通过以上的理论陈述和对艺术歌曲演唱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想要演唱好艺术歌曲,要从歌曲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提高专业演唱与表演能力也是演唱好艺术歌曲必不可少的基础。希望可以通过以上对艺术歌曲演唱的阐述,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艺术歌曲,在演唱方面也可以有一定的提高。同时希望可以为以后艺术歌曲的演唱方面提供一定的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莫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 杨孜孜、郑杰、赵丽萍:《中国艺术歌曲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 王卉:《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伴奏处理》,《大舞台》,2010年第6期。
[4] 赵玲、陈国威:《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艺术特征浅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年第4期。
作者简介:刘媛媛,女,1980—,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工作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