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关注点

来源 :现代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g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在于运动,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健康的生命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基本的身体健康之上。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么,健康的身体从何而来,从运动中来,运动塑造了身体,运动对强健身体有积极的作用。
  在运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个主动的观察者,积极地为幼儿提供建设性的帮助与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仔细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过去对为什么要在体育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观察幼儿的表现,我并不真正了解。为了解教师在幼儿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关注点及其对幼儿的影响,我曾观摩了大量的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以下是中班幼儿体育教学活动“平衡练习”的记录:
  环节一: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准备活动。
  教师把幼儿带到已布置好的场地,请幼儿观察并列放着的六条平衡木(三条矮而宽、三条高而窄)。
  环节二:教师让幼儿自己选择平衡木并尝试走过去。
  教师布置任务后,很多幼儿便开始在自己选定的平衡木后排队,准备练习。三四分钟后,一男孩首先在矮平衡木上慢跑,另一男孩看到了,叫道:“看我的!”并在矮平衡木上做跳跃动作。他们的大胆尝试引来了周围小朋友的喝彩。教师见状马上大声斥责:“快下来!谁叫你们这样做的!小心摔下来!再不好好练习的话,等会就不要玩了!”两个男孩只好从矮平衡木上下来,到高平衡木上走。
  在这一环节中,还有五个孩子不停地东张西望,每次快要轮到时马上又排到队伍的最后面,但教师一直没有发现这一情况。此外,在幼儿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时地看手表。
  环节三:教师组织幼儿做游戏“搬家”。
  教师提供了很多辅助材料,要求幼儿每次搬运一件物品经过“小桥”(平衡木),到“河”对面的“新冢”。
  在最边上的一高平衡木上,一个女孩把小枕头顶在头上,小心翼翼地走过平衡木,并喊着:“老师!看我的!”教师没有作出反应。这时,一个男孩拿着一串灯笼,在平衡木前犹豫不决。教师见状说道:“快点!”在教师的催促下,男孩慢慢地走上了平衡木。“抬头,看着前面,不要弯腰……”,教师在一旁指导着。
  练习了几分钟后,两个男孩把一条高平衡木架到矮平衡木上,小心翼翼地在架起的平衡木上走起来。教师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跑过去把男孩从平衡木上抱下来,并生气地问:“是谁先这样做的?谁让你们这样玩的?”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关注点主要指向三个方面:一是幼儿的安全;二是活动的程序;三是幼儿的动作练习。照理说,教师关注这几个方面并没有错,但问题是这位教师因过度关注这些而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因素,走入了指导的误区。如教师过多地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经常“约束”他们在活动中的大胆尝试:不允许幼儿在平衡木上跑、跳,当看到幼儿尝试把平衡木架起来练习时立即加以斥责。又如,教师过多关注活动的程序,忽视幼儿的活动表现:不止一次看手表,以确保活动“按时”开展;对很多幼儿的表现(如不敢走平衡木,尝试新玩法等)未予重视和关注。注重幼儿的动作练习及指导,忽视幼儿的情感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用语言指导幼儿进行动作练习;当发现一男孩在平衡木前犹豫时,教师督促他马上走上平衡木,对于男孩眼中透露的胆怯及不安不予注意,等等。
  这些误区导致教师没能支持幼儿的自我挑战活动,难以使幼儿获得成功感;没有及时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并作出反馈,难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自信心;没有注意到活动中部分幼儿心理负担过重的问题并加以引导,难以使幼儿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我们知道,幼儿体育教学活动大多在户外开展,开阔的场地、四处分散的幼儿、随时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等都给教师的有效关注带来了挑战。面对如此多的影响因素,教师该如何给予幼儿有效的关注呢?我认为教师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约束”与“放手”。
  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激发幼儿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激发幼儿锻炼的兴趣应成为教师的一个关注点。如在上述案例中,有两个男孩率先在平衡木上做跑跳动作,另两个男孩子尝试把高平衡木架到矮平衡木上进行练习,这些都源于他们对自我挑战的需要。教师出于安全考虑“束缚”幼儿,表面看来似乎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实际上剥夺了幼儿尝试的机会,使他们无法尽情地活动,无法体验自我挑战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对参与体育活动失去兴趣。因此,适当“放手”,让幼儿自我探索、尝试是很有必要的。
  2、“活动程序化”与“重视幼儿表现”。
  应该明确的是,幼儿的表现才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是依据幼儿的表现来调控活动进展情况的,“活动程序化”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在案例中,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就把各环节所用的时间定了下来,在活动中不时地看手表以调整活动节奏。由此可见,教师调整活动的依据并非幼儿的表现,而是自身的需要。如有五个幼儿一直在逃避走平衡木,教师一直未予关注,更不要说去探究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又如有一个女孩发现了新玩法,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却视而不见。由于教师的忽略,很多幼儿在活动中因缺乏及时的反馈、肯定及关注而降低了对活动的兴趣。
  3、“指导动作练习”与“关怀幼儿情感”。
  在幼儿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常常将关注点放在幼儿动作技能的学习上,比较忽视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但是,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兴趣。当幼儿在活动中有所创新时,教师会及时给予肯定;当幼儿在活动中有所进步时,教师会及时表扬:当幼儿有所畏惧时,教师会及时给予鼓励及引导。而在案例中,当男孩拿着一串灯笼在平衡木前犹豫时,教师不仅没有察觉他的害怕情绪并给予引导,反而催促他,并在小男孩慢慢地走上平衡木后,不断地以“抬头,看着前面,不要弯腰……”等语言加以指导。其实男孩此刻最需要的不是教师对自己动作的指导,而是教师对自己焦虑情绪的察觉、关注,并得到安慰及支持,从而排解紧张的情绪,勇敢地在平衡木上练习。
  总之,幼儿体育教学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何发挥其作用,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做一位细心的关注者,在活动中给予幼儿有效的关注。
其他文献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能力教育,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大。要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活动。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美
期刊
【摘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新课标下的“学困生”既包括我们原来所认为的“学业不良”的学生,还应包括“学习失能”的学生。这些“学困生”的智力因素与其他学生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综合教育因素的失误,致使“学业不良”。但这种“不良”在一定的教育引导下是可以逆转的。  【关键词】学困生 ;观念; 师生关系; 自信  “学困生”,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综合教
期刊
教学实质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师的功夫下得再多,也是师勤而功半。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学,让学生自己去经历一个实践、感悟、内化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如何才能调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作用,使他们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本人认为激发学生兴趣,是创新学习的先决条件。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最佳的动力。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
期刊
【摘要】陶行知先生言:“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老师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班级管理中建立起了一套"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的制度,把学生从受教育者转化成一个自我教育者。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民主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大家共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有强大的凝力的班集体。  【关键词】班级管理 ; 爱的传递;班级活动 ; 集体的力量  鲁迅先生曾说过:
期刊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探索,允许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主动地进行观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作为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  【关键词】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出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要求,在这方面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
期刊
【摘要】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应该只关心孩子的吃穿住行和学习成绩,家长还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对孩子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给予他们鼓励和引导。  【关键词】优等生;家庭环境;心理疏导;鼓励  每个家庭的不同造就每个孩子的不同,正因为有这些不同的孩子这个世界才是色彩斑斓的。那么,优等生是怎样培育出来的呢?陆惠萍认为“好父母决定孩子的一生”。我的女儿今年16岁,永顺一中
期刊
【摘要】中西方传统的价值、思维方式和词语,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中英文化交流之间的意识冲突和学生英语学习上的困惑。因此,教师在小学阶段应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在教学中注意把中西文化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得体运用语言,从而避免学生在交际中出现文化错误,使他们成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语言学习者。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文化与教学的整合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
期刊
【摘要】传统英语教育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教学过程注重的只是一些机械呆板的语法条款、词汇、句型和语言点,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语言交际运用能力低下。教学始终未能摆脱“老师教,学生记,学生背”的怪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感、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及德育、美育等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不仅强调英语知识技能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又要对学生的意志、情操、拓视野、生活经历、思
期刊
【摘要】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为适应素质教育推进和新课程实施对教师专业意识的要求,教师应树立课程主体意识、课程生成意识和课程资源意识,以促使自身的教学行为发生转变,使之具有发展性与个体适应性、创新性与反思性、民主性与对话性相融合的特点。  【关键词】教师;课程意识; 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师从事教育专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它对教师的教学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