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县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启示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m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
  关键词:公共文化;现代;政府服务
  2015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下达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各级党委、政府相应出台了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文化建设投入逐步加大,设施逐步完善,人才队伍逐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创新,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开局良好。
  但是,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县级政府必须以国家、省级文件政策为依据,认真调工作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牢牢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优秀文化传承保护体系、优秀文化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用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来看待形势、推进工作,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学会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勇于破除思维定式和体制束缚,既规划发展,又规划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把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二是坚持宏观思维。要立足现状,善于统筹内外两种资源,把文化改革发展更加主动自觉地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谋划。要立足脚下,着眼长远,既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衔接起来,又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增强规划的前瞻性。要找准定位,打造特色,形成区域文化发展新优势。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进一步强化文化本体功能,把教化育人贯穿到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把握规划设计中各组成要素的特性和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各项业务工作融会贯通,努力实现文化工作的大突破、大创新。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文化工作既服务于中心工作,又需要中心工作的支持,要把文化工作有机融入发改、旅游、科技、教育、城建等众多领域,要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与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相呼应,及时把重大战略、重大项目等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三、发展目标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巩固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人均藏书、群众文体活动、经费和人员保障等不低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标准(2014年—2020年)》,并完善监督机制,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努力构筑文化设施配套齐全、覆盖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市场监管不断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群众对群众满意度较高的文化建设新格局。
  四、主要任务
  (一)深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盘活国有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经营单位良性发展、做大做强。积极改进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文物管理体制等,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并组织实施,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落实理事会制度,实施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二)建立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机制
  提高“三馆”免费开放水平,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整合乡镇各类设施资源,构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分步实现全覆盖,制定达标定级的考核机制。合理布局,加快建设户外广场固定舞台。探索政府购买、市场供给的文化服务新途径,鼓励和支持兴建民间图书馆、民俗博物馆,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
  (三)构建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按照国务院“先照后证”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技术和手段,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建立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制度,调整完善文化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促进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信息交流共享,加强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文化市场技术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营造更加清朗的文化空间,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四)构建优秀文化传承保护体系
  坚持保护利用与普及弘扬并重,进一步强化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加强文物执法检查力度,提升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基础工作,完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申报程序,着力健全完善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四位一体”保护传承体系,探索开展生产性保护利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保护古村、古街、古巷、古建筑等。
  (五)构建基层文化从业人员培训体系
  加强对文化馆、文化站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馆、站业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文化馆、专业文艺院团的资源优势,以各街道镇星级文化带头人、群众文化队伍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为培训对象,以基础知识、范例片段处理、现场练习为主要方式,加强对合唱、舞蹈、鼓乐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培训内容后,通过组织日常排练和参赛活动,再指导所属街道镇的文艺队伍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层层传授和普及,推动全区群众文化活动更高水平地开展。   五、措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加强对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省、市有关文化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走在前列”为定位,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总抓手,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大力繁荣文化事业,不断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职责,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衡量科学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际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
  2.增加公共文化投入
  明确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文化事业经费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公共文化事业投入中的主渠道作用,对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及需要特殊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等,各级财政要继续给予经费保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重点扶持那些具有示范性、体现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生产。
  3.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独资、合资、股份合作、联营等方式,引导民营经济进入文化娱乐业、音像制品销售业、印刷业等领域,对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市场项目,在市场准入、税收、信贷等方面享有与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的待遇。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重新整合文化资源,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逐步形成一批拥有文化品牌、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大型文化企业。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1.落实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
  按照省、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综合性文化管理体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等体制机制改革。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完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理顺多方面关系,实现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版权等多项事业产业良好发展。
  2.积极稳妥推进艺术表演团体改革
  遵循舞台艺术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激发活力为目的,以面向市场、面向群众为导向,推进国有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创新,引导支持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体制合理布局、共同发展的艺术表演团体格局,形成富有效率的舞台艺术生产运行机制,形成保护传承优秀民族艺术、扶持优秀艺术产品生产和传播的政策环境。
  3.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文化)馆(站)、美术馆、文物保护、考古科研管理机构等承担公益服务任务的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强化公益属性,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本单位特点的绩效考核、干部人事、激励奖惩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三)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服务能力
  全面落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改进文化人才管理体制,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完善文化人才政策,推动文化人才队伍全面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有突出贡献特殊人才、德艺双馨艺术名家、濒危稀有剧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团体,推动制定专门扶持政策。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工程和基层公共文化辅导工程,提高基层文化骨干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新馆建成后人员不足的问题。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角度逐一发掘培养文化艺术特殊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充满活力、勇于创新、善于开拓的高素质创新型文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做好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人才储备和延续传承工作。
  作者单位:
  泰安市泰山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其他文献
在愈演愈烈的商战中,店铺店面的装修照明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被视为重要的营销手段,店铺照明设计成为商场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店内照明在卖场中扮演的角色和色彩一样重要,它可以提高商品陈列效果,营造卖场氛围,从而创造出一个愉快舒适的购物环境。在整个卖场中,照明设计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它就像一个调色板,可制造出各种不同的色调,又像一个五味瓶,可配置出不同的品位。一个优秀的商店照明设计,不但要有提供整体
长怀绝句(二十首选一) 壁上丹青冠艺坛,诗书亦复有波澜。缶庐逝矣虹庐殁,柳浪东风感嫩寒。潘天寿先生(1897-1971年),原名天授,字大颐,别暑阿寿、寿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曾任浙
1985年秋天,我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四年的课堂时光,我们反复锻炼写实的素描、色彩基础,像海绵一样吸取各方面的知识。课余,我喜欢翻画册,大师们成熟的作品让我产生很多想像,由一
摘 要:书法教学在我国一直是一项传统教学科目。它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民族精神到现在。在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际,素质教育思想越来越备受关注,以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关键字:书法 教学 高中生 学习态度  一、书法教学概述  书法,在《辞海》上指“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即书法是指依据文字特点及其意
【正】秦海,1957年生,山东省乳山市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出版有《秦海画集》、《秦海花鸟画集》等。作品润格
>摘要:  审美化课堂不仅仅以教材的美学价值来吸引学生,引领学生,而且还以课堂教学的过程美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发挥教学审美化功效,既能体味课文的语言美,也更能突出想象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最终必能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教学审美化原则就是指善于运用审美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以"直观"手段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
摘要:梳理胡同发展脉络,强调胡同风貌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胡同保护现状与问题,反思在现代化建设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关键词:胡同风貌;历史变迁;文化传承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是对胡同四合院居民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包含着浓厚的乡情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是文化的根,是值得传承的。  一、北京胡同概述  “胡同”是我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历史上对“胡同”由来的解释有很多。胡同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冠状动脉CT造影(CTA)以快速、安全、方便、有效的特点成为心肌梗死筛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早期防治有着重要意义.冠脉CTA检查要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大增,人民生活水平逐日提高,许多人们对旅行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地新园林,新景点与日俱增。然而,这些园林在外观上虽亭台楼阁,曲桥游廊,将古典园林仿造得极为有样,但与古人留下的名园相比终究差一些。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技艺;美学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彰显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特色,地域风貌,可谓是中华名族之瑰
调查显示,2002年我国至少有1.74亿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高血压的经济负担沉重,防治工作非常严峻。健康教育是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中的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