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高新区抢抓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历史机遇,从软硬环境多角度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以国家信息产业基地为依托,创新“1+2+6”发展模式,打造西部IT高地。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更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最主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尤其是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电子信息产业格局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在:发展梯度化,分工全球化;生产规模化,设计个性化;界限模糊化,运营网络化等方面。重庆高新区抢抓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历史机遇,从软硬环境多角度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以国家信息产业基地为依托,创新“1+2+6”发展模式,打造西部IT高地。
一、产业承接基础
(一)产业发展基础
全球笔记本电脑产业版图因重庆而改变。当前,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以推进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狠抓招商引资和行业管理工作,主动承接台湾、欧美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加速打造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和中西部IT高地。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由2006年的351亿元增长至2010年1359亿元,年均增长41%。“十二五”期间,重庆工业结构调整把电子信息产业放在第一支柱产业的位置,计划打造新一代信息支柱产业。“十二五”末,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将形成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企业“5+6+700的一体化生产格局”,产值突破1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创造销售市场在境外,料件结算、研发等环节在境内的内陆加工贸易“一头在外、多头在内”新模式。
重庆高新区是重庆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基地,以建设 “西部第一、全国前列”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IT数码中心和高技术服务中心为重点,狠抓招商引资,着力打造“研发+制造+销售(结算)+服务”基地,重点发展云计算、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及仪器仪表等一大批与电子制造业紧密相关的优势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其发展具有4个方面的典型特征:创新模式领跑产业快速发展,电子制造业呈喷发态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不断拓展新局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引领行业方向。2010年,高新区共有电子信息企业2100多家,涵盖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技术服务等各种类型和业务范围。形成了以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制造)和石桥铺IT数码中心(销售)为核心、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有机互补、错位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2011年,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被市发改委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以电子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基地也被纳入国家级重点产业基地。
(二)区位环境基础
重庆地处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中西经济板块的结合部,是中西部重要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全国六大通信交换中心之一。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同时享受西部大开发及三峡库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三重政策优势,有全国最大的西永综合保税区、“水港+空港”双功能的两路寸滩保税港。重庆高新区位于成渝经济区规划、外环时代发展规划及西部新城规划等三规叠合的黄金交点,形成强大的触媒,发挥“对内升级,对外拓展”的辐射带动效应。
重庆高新区以重庆打造万亿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为契机,依托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占地10平方公里,引进华硕、富士康、台晶电子、超众、台达等企业生产笔记本电脑整机及核心零部件,重点发展电子部件产品、适配器产品和高端电子应用产品三个大类。提档升级二郎高技术服务基地和长江上游IT数码中心,同时向研发、销售两端延伸,完善研产销一体的产业链结构,与西永园微电子产业园、综合保税区无缝链接,打造国家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三)科技创新资源基础
重庆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是重庆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基地,汇集了大量科研院所和一批国家级科技孵化平台,为促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提供强力支撑,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重庆科技要素最活跃、科技资源最集中、科研成果最丰硕的地区,正迅速崛起成为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区。截止2010年底,区内企业拥有有效专利2514项,其中发明专利284项,境外授权41项;发表科技论文433篇;拥有注册商标1570件,其中境外注册629件;形成国家行业标准25件;获得软件著作权181件;获得国家级各类奖励12项。
二、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重庆市电子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变革”、“转型”、“升位”的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提升配套能力为重点,以战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知名品牌。通过实施“1+2+6”发展战略,即加快建设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提档升级石桥铺长江上游IT数码中心和二郎高技术服务中心,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周边设备、通信及物联网、应用电子、智能家电、新型显示和软件信息(云计算)服务6个领域,进一步深化发展“研发+ 制造+销售(结算)+服务”的发展模式,从而不断增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围绕打造中西部地区IT高地、建设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目标,以信息产业基地、总部研发和长江上游IT 数码中心为重点,构建高效快速的物流配送通道、完善齐备的公共设施平台和“垂直整合”的配套体系与产业集群,完成总投资700亿元,重点培育百亿级企业4-5家,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其中电子制造业工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笔电核心零部件产量占重庆总产量2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三)重点任务
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重庆打造万亿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为契机,依托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占地10平方公里,引进台晶电子、富士康、超众、台达等企业生产笔记本电脑核心零部件,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整机及电子部件和适配器等配套产品,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
长江上游IT数码中心,以功能提升和城市形象设计为重点,按照千亿级IT产业科技综合体的要求,到2015年建成50万平方米的营业场所,销售额达到300亿元,成为“西部第一、全国前列”的行业标杆,建成数码交易、展示、体验及研发、办公的聚集区。
高技术服务中心,重点突出创新、研发、孵化功能,以电子信息技术研发服务为主,抓住国家制定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标准契机,大力发展云计算及服务、物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等前沿技术。到2015年,建成100万平方米国际孵化中心和200万平方米总部研发楼宇。
重点发展6个领域,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周边设备、通信及物联网、应用电子、智能家电、新型显示和软件信息(云计算)服务6个领域,根据各产业具体情况细化发展目标。其中,把计算机及周边设备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链。在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中发展电子制造及生产,在二郎高技术服务基地集中发展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在石桥铺长江上游IT数码中心集中发展终端销售、产品展示和体验功能区。
三、政策及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联动各部门形成发展合力。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项目引进、建设等环节提供政策、技术、经济、市场等方面的咨询,为科学决策提供帮助。
(二)政策保障
制定《重庆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指导意见》,明确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和重点,统筹考虑产业集群的整体布局、产业配套、资源开发和保护、区域市场定位、国际国内合作、人力资源开发等系统性问题,引导社会资源投向重点领域和产品,推动各种形式的专业孵化器建设,建设专业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
(三)资金保障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引导资金等方式,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商业金融机构等投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高新区与市科委联合发起设立科技投资股权基金,投资重点向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倾斜。
(四)物流保障
以高新区主导产业为服务对象,依托重庆市及高新区公路主骨架,借助成渝高速、外环高速和内环快速路等外向通道,规划实施高新大道、快速一纵线、中梁山第三隧道等重点工程,构建高新区内外联动的快速物流通道。积极引入国家级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全市率先打造集物流信息采集、跟踪、处理、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物流服务平台和供应链管理系统,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专业物流服务。
(五)人才保障
建立良性的育才、引才、用才机制,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培育激励创新、尊重个性、鼓励拔尖、宽容失败的氛围,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发展环境。以发挥科技人才最佳成效为目的,制定发现、吸引、培养和保护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政策与措施,充分调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精尖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庆高新区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更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最主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尤其是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电子信息产业格局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在:发展梯度化,分工全球化;生产规模化,设计个性化;界限模糊化,运营网络化等方面。重庆高新区抢抓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历史机遇,从软硬环境多角度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以国家信息产业基地为依托,创新“1+2+6”发展模式,打造西部IT高地。
一、产业承接基础
(一)产业发展基础
全球笔记本电脑产业版图因重庆而改变。当前,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以推进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狠抓招商引资和行业管理工作,主动承接台湾、欧美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加速打造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和中西部IT高地。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由2006年的351亿元增长至2010年1359亿元,年均增长41%。“十二五”期间,重庆工业结构调整把电子信息产业放在第一支柱产业的位置,计划打造新一代信息支柱产业。“十二五”末,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将形成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企业“5+6+700的一体化生产格局”,产值突破1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创造销售市场在境外,料件结算、研发等环节在境内的内陆加工贸易“一头在外、多头在内”新模式。
重庆高新区是重庆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基地,以建设 “西部第一、全国前列”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IT数码中心和高技术服务中心为重点,狠抓招商引资,着力打造“研发+制造+销售(结算)+服务”基地,重点发展云计算、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及仪器仪表等一大批与电子制造业紧密相关的优势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其发展具有4个方面的典型特征:创新模式领跑产业快速发展,电子制造业呈喷发态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不断拓展新局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引领行业方向。2010年,高新区共有电子信息企业2100多家,涵盖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技术服务等各种类型和业务范围。形成了以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制造)和石桥铺IT数码中心(销售)为核心、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有机互补、错位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2011年,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被市发改委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以电子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基地也被纳入国家级重点产业基地。
(二)区位环境基础
重庆地处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中西经济板块的结合部,是中西部重要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全国六大通信交换中心之一。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同时享受西部大开发及三峡库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三重政策优势,有全国最大的西永综合保税区、“水港+空港”双功能的两路寸滩保税港。重庆高新区位于成渝经济区规划、外环时代发展规划及西部新城规划等三规叠合的黄金交点,形成强大的触媒,发挥“对内升级,对外拓展”的辐射带动效应。
重庆高新区以重庆打造万亿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为契机,依托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占地10平方公里,引进华硕、富士康、台晶电子、超众、台达等企业生产笔记本电脑整机及核心零部件,重点发展电子部件产品、适配器产品和高端电子应用产品三个大类。提档升级二郎高技术服务基地和长江上游IT数码中心,同时向研发、销售两端延伸,完善研产销一体的产业链结构,与西永园微电子产业园、综合保税区无缝链接,打造国家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三)科技创新资源基础
重庆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是重庆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基地,汇集了大量科研院所和一批国家级科技孵化平台,为促进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提供强力支撑,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重庆科技要素最活跃、科技资源最集中、科研成果最丰硕的地区,正迅速崛起成为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区。截止2010年底,区内企业拥有有效专利2514项,其中发明专利284项,境外授权41项;发表科技论文433篇;拥有注册商标1570件,其中境外注册629件;形成国家行业标准25件;获得软件著作权181件;获得国家级各类奖励12项。
二、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重庆市电子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围绕“变革”、“转型”、“升位”的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提升配套能力为重点,以战略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知名品牌。通过实施“1+2+6”发展战略,即加快建设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提档升级石桥铺长江上游IT数码中心和二郎高技术服务中心,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周边设备、通信及物联网、应用电子、智能家电、新型显示和软件信息(云计算)服务6个领域,进一步深化发展“研发+ 制造+销售(结算)+服务”的发展模式,从而不断增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能力,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围绕打造中西部地区IT高地、建设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目标,以信息产业基地、总部研发和长江上游IT 数码中心为重点,构建高效快速的物流配送通道、完善齐备的公共设施平台和“垂直整合”的配套体系与产业集群,完成总投资700亿元,重点培育百亿级企业4-5家,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其中电子制造业工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笔电核心零部件产量占重庆总产量2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三)重点任务
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重庆打造万亿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为契机,依托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占地10平方公里,引进台晶电子、富士康、超众、台达等企业生产笔记本电脑核心零部件,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整机及电子部件和适配器等配套产品,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
长江上游IT数码中心,以功能提升和城市形象设计为重点,按照千亿级IT产业科技综合体的要求,到2015年建成50万平方米的营业场所,销售额达到300亿元,成为“西部第一、全国前列”的行业标杆,建成数码交易、展示、体验及研发、办公的聚集区。
高技术服务中心,重点突出创新、研发、孵化功能,以电子信息技术研发服务为主,抓住国家制定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标准契机,大力发展云计算及服务、物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等前沿技术。到2015年,建成100万平方米国际孵化中心和200万平方米总部研发楼宇。
重点发展6个领域,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周边设备、通信及物联网、应用电子、智能家电、新型显示和软件信息(云计算)服务6个领域,根据各产业具体情况细化发展目标。其中,把计算机及周边设备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链。在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中发展电子制造及生产,在二郎高技术服务基地集中发展研发设计和技术服务,在石桥铺长江上游IT数码中心集中发展终端销售、产品展示和体验功能区。
三、政策及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联动各部门形成发展合力。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重大项目引进、建设等环节提供政策、技术、经济、市场等方面的咨询,为科学决策提供帮助。
(二)政策保障
制定《重庆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指导意见》,明确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和重点,统筹考虑产业集群的整体布局、产业配套、资源开发和保护、区域市场定位、国际国内合作、人力资源开发等系统性问题,引导社会资源投向重点领域和产品,推动各种形式的专业孵化器建设,建设专业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
(三)资金保障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引导资金等方式,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商业金融机构等投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高新区与市科委联合发起设立科技投资股权基金,投资重点向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倾斜。
(四)物流保障
以高新区主导产业为服务对象,依托重庆市及高新区公路主骨架,借助成渝高速、外环高速和内环快速路等外向通道,规划实施高新大道、快速一纵线、中梁山第三隧道等重点工程,构建高新区内外联动的快速物流通道。积极引入国家级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全市率先打造集物流信息采集、跟踪、处理、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物流服务平台和供应链管理系统,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专业物流服务。
(五)人才保障
建立良性的育才、引才、用才机制,积极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培育激励创新、尊重个性、鼓励拔尖、宽容失败的氛围,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发展环境。以发挥科技人才最佳成效为目的,制定发现、吸引、培养和保护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政策与措施,充分调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精尖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重庆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