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走到最后,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hin5782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最忌讳的数字是4,因为谐音是“死”,最喜欢的数字是9,因为谐音是“久”,生命长长久久,幸福久久长长。而《生命里》,却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纪录片。
  这部由吴海鹰导演、万茜解说的纪录片,从临终关怀的角度,耗时6000多个小时拍摄,真实记录了四十多位临终者的温暖故事。拍摄中,他们摒弃了推拉摇移的渲染方式,基本都是固定机位的拍摄方式,“不想因为机器去干扰他们的情绪,打扰他们的生活,或者去刻意渲染面对死亡的痛苦与难堪。”
  没有剧本,没有特意安排,没有提前交代,只是老老实实地记录,真真诚诚地表达。仅仅三集,豆瓣就打出了9.0的高分,获得众多网友点赞。在第三集播出完当天,一位观众写下了这样的感想:许多人教过我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怎么和世界和平相处,《生命里》第一次教我,怎样离开这个世界。
  ——上海市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是专门收治癌症晚期患者的地方。住进这里的病人,生命所剩时间,大都不会超过3个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平静、快乐,没有痛苦、有尊严地死去。
  ■怎样才能有尊严地死去?
  ①一起回忆他们生命里的美好和重要的事情——我记得什么?
  【鲁胜兰:那里的瓜果香甜,一辈子都忘不了。】
  鲁胜兰是一名乳腺癌患者,因为不想死在女儿家,便主动来到这里。鲁奶奶和普通老太太一样,喜欢唠家常,谈往事。她说得病之初,也想过自杀,但舍不得儿女。现在死亡已成定数,她反而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看着旁边的病友去世,她说自己“没压力,也不紧张”。谈起年轻时在新疆的那些日子,老人整个人都鲜活起来,话语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念念不忘。“年轻时候在新疆吃的瓜果实在是好吃啊,特别是哈密瓜,吃起来像是呜呜呜吹口琴一样吹过去。在新疆吃的西瓜,我回来好几年,都不要吃上海的瓜。”她说到这里的时候一脸笑意,仿佛没有了病痛一般。
  现在她已经没法再去新疆了,只能躺在病榻上反复咀嚼遥忆,回味瓜香。
  【汪明昌:和老伴聊天喝早茶,是最幸福的时刻。】
  得了胃癌的汪明昌爷爷,是这里对死亡最豁达的老人,他对于不到一个月后的别离非常坦然。老人每天收拾干净整洁,戴着咖啡色的针织帽,穿着大红色的毛线衫。他穿戴得干干净净,喜欢音乐,一吹起葫芦丝便神采飞扬。
  他开心地对着镜头讲述他和老伴的故事,比如没生病时,每周末都会和妻子去吃早茶,生病后也一直堅持这个习惯,只是改成了每周末吃午茶和小点心。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行为,就是他对尊严和体面的坚持。再比如曾经追求老伴的过往,“那时候我在厂部,她在车间,我去车间检查工作,就经常借口去她那里转一转……”当大家哈哈大笑,问阿姨年轻的时候是不是厂花时,他立马竖起了大拇指。那些青涩的恋爱记忆,变成了他病痛中的糖,一想起就是幸福的模样。回顾自己的一生,他总结道:老了幸福,才算真的幸福。
  【点滴·札记】为什么人们需要怀旧?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蒂基特认为,怀旧对于一个人的存在感至为关键:“它唤起了珍贵的记忆,让我们相信个人的价值,觉得我们拥有着有意义的生活。”这对于一个游离在生死边缘的人尤为重要。那些他们生命中的美好,通过回忆传达给身边的人,即便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知道仍然有人会怀念他。只要有人记得,他就不是真正的死去。
  【关键词】生命里的美好;思念;平静;乐观……
  ②用心陪伴他们走过人生到最后一程,尤其是精神陪伴——是谁陪伴着我?
  【陈晓军:我女儿30岁的人,只考虑父母。】
  229床的陈晓军是结肠癌肺骨转移,预计生存期是1个月。陈晓军对自己身体的两个愿望,就是不要痛,能活动。他想着如果自己好一点,能站起来,自己努力锻炼,可能会多活两年。可是,他的肿瘤已经压迫了腰椎神经,当医生说他无法再站立时,他的脸色瞬间暗淡了。
  女儿经常来看望父亲,为他擦脸、刮胡子、聊聊天。在女儿面前,他总会尽力露出笑容,好让女儿少操些心。女儿离开后,陈晓军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我女儿从生下来到现在,30岁的人了,没考虑过自己,只考虑父母。”
  他不想死,他想多活几年,想亲眼看着唯一的女儿出嫁。可是,陈晓军没能等到那一天。弥留之际,他颤巍着双手,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签下遗嘱,要将一切都留给女儿,嘴里还念叨着字写到一起了,生怕遗嘱不能生效。
  【志愿者:我看过病历,肺癌是不会传染的。】
  在一次会议中,护工和志愿者们表述了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大部分都是社工专业的学生,他们每周都来到病床前,帮助他们实现力所能及的愿望,但更多的,只是陪伴在他们身边说说话。
  有位老人肺癌晚期,已经几乎发不出声音,志愿者必须非常凑近才能和奶奶交流。她的大女儿看见了很不好意思:奶奶肺癌,呼出的气可能不太好。志愿者说,我没关系的,一下子就又凑过去了,给了她一个拥抱。大女儿的眼眶一下子红了。“志愿者愿意和病人肢体接触,对家属来说真的是特别大的安慰。”也许一个拥抱就胜过了千言万语。
  【点滴·札记】董卿在《朗读者》中说:“陪伴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正是这些来自亲人、护士、社工的高质量陪伴,帮助临终患者建立起身体和心灵的安全感,让他们慢慢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关键词】需要与被需要;陪伴;安慰……
  ③尽量帮助他们完成人生中的最后心愿——我的心愿是什么?
  【吴留生:如果再不能重返故乡,看一眼照片也就足够了。】
  在人生所剩不多的时光里,82岁的吴留生魂牵梦萦的,是那个并不遥远,却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虽然嘉兴离上海很近,但她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她再出门。为完成母亲心愿,年近半百的儿子为了母亲踏上归乡的旅途,拍下她曾经居住的房子,路边的树木、河流、桥梁。回到病房,儿子举着手机,轻声问:“你小时候的海盐是这样子的吗?”老人已经说不出话,只能点点头,艰难地抬起枯瘦的手抚摸冰冷的手机屏,眼睛里饱含泪水。   相机里还有几张毛胚新房的照片,那是儿子原本打算装修完接母亲居住的。这份不圆满,成了吴留生子女心中永恒的残缺。
  【沈和敏:身上没有一样东西有用了,我想只有一双眼角膜了。】
  走到生命尽头的沈和敏,念念不忘的,是要捐出自己的眼角膜,“我身上已经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派上用场了,我想想只有一双眼角膜有用了。”她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到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人们,并让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她找来了护士长,求助她帮助自己实现这个最后的愿望。可在家人观念里,这样做,整个人将不“全”,始终不肯在捐献单上签字。沈和敏的心愿最终落了空。
  【点滴·札记】护士张敏说:“有一些病人到最后的愿望就是找一个像我们这样安安静靜的环境,让他有尊严的、安静的离世。但是有一些病人接过来,医生因为医疗行为,或者家属的意愿强制地让病人输液,其实病人有时活得很痛苦,他是为了家属活。实际上,他到最后自己都没能做主,没能自己选择一个怎样地有尊严地离世。”
  【关键词】圆满与遗憾;缺失;尊严……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生命有尊严地来,自然也应有体面地离去。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逃避谈论生死,而是坦然从容面对。生时,不辜负时光,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当死亡来临时,庆幸自己好好活过,从未虚度。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临终关怀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处在起步的探索阶段。比起起步晚,“临终关怀”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社会偏见问题。医护人员谈到,有的家属到了安宁病房,会说:“这个病房挺好的,装修得很漂亮”,但另一个家属则会回应:“好有什么用,到这样的病房来都是等死的……”医院周围的居民房都挂着镜子,他们认为这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死亡,希望把晦气再返照给医院。
  医护人员感叹:“人们只认为‘优生’才是一个问题,从来不认为‘优死’也是一个人应享受的基本权利。”
  【真题演练】
  临终关怀,又称舒缓疗护,作为一种全面照顾,通过预测、防止及对痛苦的处理来优化患者生命质量,提高家属的生活质量,涵盖生理、心理、情感、社会等各个方面。我国的“临终关怀”服务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社会偏见问题,人们不仅忌讳“谈死”,也从来不认为“优死”是一个人享有的基本权利。
  生与死是一组对立的矛盾,谁都无法避免。就中国家庭来说,对于新生命的诞生,全家会全力以赴做好准备。但对于死亡的话题,很多家庭是讳莫如深,并不能坦然面对。恰如白岩松所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结合上面的影视素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佳作示例】
  让生命安享最后一缕阳光
  张瑶佳 高诗雨
  在草地和落叶上/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我写下生活的诗
  ——北岛
  当一片秋叶逐渐从芳华走向凋零,是否会有一块土壤去温柔地承载?当一个生命逐渐由璀璨走向消逝,是否会有一份真情去温暖地告别?安徒生说:“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人面临死亡,又何尝不是如此,它并非如人们所忌讳的那般冰冷、阴暗,它亦可以温暖、洒脱,甚至夹带着花的芳馨。
  中国人讳谈“死”,甚至闻“死”色变,连带着任何与“死”相关的话题、字眼,都蒙上了一层阴霾。然而,生与死、始与终,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人,需要有尊严地活着,更需要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优死”也是一个人享有的基本权利。正如琼瑶在公开信《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中写道:帮助我没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地活着,意义重大!
  活在痛苦中,或是静静地离开?这是人们面临生命即将结束时所需要做出的抉择。纪录片《生命里》,从临终关怀的角度,真实记录了四十多位临终者的最后时光。片中的汪明昌老人是胃癌晚期患者,他了解自己的疾病,也有死亡的准备,他入院的要求就是,在最后阶段不要进行任何积极的抢救和治疗,不想没有生存质量地活着。还有一位送到医院的重症患者,由于家人照顾不佳,送来时浑身污秽,指甲都残留着排泄物。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老人曾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授,好在有医护人员的照顾,走时的他,面容安详,干净整洁。晚期的强制治疗让许多病人活得很痛苦,其实很多人只想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体面、有尊严地离开,“让生命走得更温暖,尊重每个生命的自由意志”,也许这就是他们选择“临终关怀”安静离开的意愿。
  阿图·葛文根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讲到高龄老人面对死亡时说:“他们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人有生的权利,自然也应有平静走向死亡的权利;当人无法有尊严、有价值地生存,那么延长的不是生命的欢乐,而是痛苦。“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与死、光与暗,生命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由此构成,他们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歌颂死亡,赞美生命的终章,是知这生所含的可贵与不易,是晓这死所守的尊严和人格。
  相信曾对生活抱以热忱,亦对死亡怀以安然;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平静安享最后一缕阳光——也许,这才是人生圆满的答卷。
  【提分小贴士】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备考时,会有这样的疑惑,明明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可在考场上还是用不上。其实,疑惑的症结不是记忆库里没有素材,而是考生缺乏对素材的思考、筛选和优化。所谓“优化”,就是要从日常积累的素材中选择出适合于“这一次”写作要求的材料,并加工、润色,使得“这一次”作文更具信服力。在备考中,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每周围绕一个指定主题搜集素材,必须做到“321”(即3句名言,2个事例,1段自我思考),这样方能循序渐进地加深素材的理解和运用,做到积蓄“材”富,充盈“材”富,不至于在考场上出现“无米之炊”的现象。
  这一篇习作中,作者围绕“让生命有尊严地离开”这一主题,选择了纪录片《生命里》的汪明昌老人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两个素材,用语简约,言简意赅。其中,“不想没有生存质量地活着”“走时的他,面容安详,干净整洁”,集中指向了主题,包括选用安徒生、琼瑶、阿图·葛文根、泰戈尔的引言,也恰到好处的丰富了主题。
  编辑/关晓星
其他文献
2020年5月,由“哔哩哔哩”视频网站推出的“认可、赞美并寄语年轻一代”的演讲视频《后浪》,引发了年轻人的诸多回应。有人备受激励,但有的人却觉得尴尬,甚至愤怒,因为“被代表了”——《后浪》所描绘的,是物质条件优越的年轻人的处境:他们跳伞、玩Cosplay、喜欢汉服、摄影和潜水,他们容貌俊俏、鲜衣怒马,有享受自由人生的权利,但他们代表不了这个时代的所有年轻人。中国年轻人不只有B站上的二次元年轻人,也
一次,我站在马路上,看到马路旁边的果园里果农正在给树施肥,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已是深秋时节,树上的叶子几近落光,果实也早就摘完,为何这个时候还要给树施肥呢?  后来我在果农那里听到了答案,在他们心中,果树也是有生命的,甚至是有孕期的。  春天,果树经历开花、授粉,开始孕育一个个小生命,到了秋天,满树的果实把树累得压弯了腰。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孕期,果实得以成熟。果农说,他们在摘蘋果的时候,看到果树累成
我从小在长江边长大,对长江的感情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住在长江三角洲的人,对于长江里所产的三种鱼都很熟悉,它们是鲥鱼、刀鱼和河豚。我老爸对我讲过这三种鱼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渔民捕这三种鱼的都是同一张网,形状很像排球网,渔民把网拦在江中,让鱼钻到网眼中去。鲥鱼头小身子大,头钻过去后身子就过不去了,这时鲥鱼只要向后一退,就能逃脱而去。但由于鲥鱼爱惜鱼鳞,死不后退,就被渔民捕获了;刀鱼看到鲥
“我是将近百岁的老人了,所懂的只是诗词。”2020年9月10日,中国教师节,已96周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坐在轮椅上,回望近百年诗词人生,讲述“弱德之美”,她说:“我最后的一个希望,是要把中国传统的‘吟诵’整理完,留给后人。”  当日,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教师节特别展映活动在南开大学举行。依循旧例,叶嘉莹先生也为南开师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传播中华诗词魅力。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这一课,人员较往年
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增强美育熏陶”“增强文化理解”。美育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灵活动,是人类围绕着对美的感知、鉴赏与创造的综合性教育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  在日升月落、草木枯荣中感受时间的律动,在蝉嘶蛙鸣、风吹叶动中聆听自然的和谐,在衣食住行、日用伦常中把握社会的脉搏,这
这是一个本来就不容易被公众和社会所知的特殊的领域,基于数学难题保障其安全性的现代密码学是1976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一种先进的密码被设计出来后,要破解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设计一种新的密码大约需要8年的时间。密码学就是在这种不断的“设谜”与“猜谜”过程的创立和破解中发展的。许多年来,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两大密码,是由美国标准技术局颁布的基于哈希函数的MD5和SHA-1。这两种算法的厉害之处
唐朝诗人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不仅会写,而且似乎能打。  比如李白,一写自己的青春期,就是“經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到处呼朋引伴,仿佛弟兄好几个,排成一排横着走,把人行道都堵上。所谓“奋烈自有时”,大概就是动辄一句“你瞅啥”,治安事件随时就要发生。  李白这样的诗不少,什么“千里不留行”“深藏功与名”,都是他说的。要是有谁得罪了他,那么“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花掉
韩愈说:“推陈出新。”他提出只有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才能创造出新的文化。  埃·哈伯德说:“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他认为模仿永远比不上独创。  可是,如果没有陈,新的基础何在?如果一味出新,脱离了规则怎么办?  村上春树告诉我们:“所谓独创,不是别的,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模仿。”写出个性,写出自我,固然精彩。可是,如果我们没有经历长时间积淀,如果我们仍然缺乏
假如你有880万元存款,却身染重病、来日无多,剩下的时光你会怎么度过?  弥补遗憾?及时行乐?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选择。而87岁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他说,孩子已经自立了。他选择将8809446元积蓄全部捐出,无偿献给教育事业,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大胜看到盧永根用颤巍巍的手掏出牛皮纸包裹着的一叠存折时,忍不住热泪
学者崔卫平曾说:“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行走的名片,以个人价值,嵌国家宏图,方可助力骁腾之国。  且以个人之独特,展国家之内涵。  一个有内涵的国家,就应包涵多种声音。80后们为中国加入WTO而欢呼,世界正向中国走来。90后们为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而骄傲,中国的成就令世界惊叹。00后们早已习惯了G20峰会里灿烂的烟火,世界变成了一根网线的距离。每一代人都有其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