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张千一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所创作的作品涵盖了器乐(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民乐等)、声乐(包括合唱、独唱等)、舞台剧音乐(包括歌剧、舞剧、其他戏剧、舞蹈等)和影视音乐等不同领域。本文通过分析《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的和声结构和旋律发展手法,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张千一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提供借鉴。
[关键词]张千一;《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室内乐;微复调;偶然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4-0108-04
张千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凭借交响音画《北方森林》在1981年全国首届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中荣获优秀奖。作为20世纪80年代一位对现代技法具有探索性的成功作品的作者,张千一不仅成为我国现代音乐探索队伍中的一員,他也因此步入了我国大陆先锋派即新潮作曲家的行列里。《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是张千一创作初期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室内乐作品的经典之作。
一、张千一创作分期
张千一的音乐创作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他的创作主要以管弦乐、室内乐等“严肃音乐”为主,代表作品有《A调弦乐四重奏》《管弦乐素描六首》《别》等。第二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以影视及声乐作品为主的创作期,主要作品有耳熟能详的《青藏高原》。第三个创作阶段是在2000年以后以舞台剧为主及器乐、声乐、影视作品为辅的混合创作期,主要作品有《野斑马》《大梦敦煌》和《霸王别姬》等。
《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是张千一在1984年创作的室内乐作品,这首作品独有的音乐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蕴藏在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中复杂的情感以及丰富情感中的不断变化。这首作品由郭律严、郭永生、蒋力行、油雅莉演奏。
二、《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材料分析
《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为单乐章作品,结构上使用了“散、慢、中、快、散”特点的中国传统音乐结构,作品的核心音集(主题材料)为F、降E、C、D四音,通过横向的排列、移位、倒影、逆行与纵向空间的散布形成严谨的音高组织。《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主要以C、D、降E、F四个核心音组与三全音音程为和声框架运用倒影、移位、持续、延伸等手法构成。谱例1为核心音组。
谱例1:《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核心音组
谱例2:《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核心音组纵向排列分布
谱例2是整首作品当中出现的核心音程分布图。从此图可见,《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是将核心音程组纵向排列分布在了整首作品当中,成为全曲和声体系骨干部分,支撑着全曲的发展,使作品万变不离其中,在音响上得到了统一。
音乐结构中的最基本单位是音程。音程也是纵向和声结构及横向和声结构的基础单位,拥有独特结构逻辑的三全音音程在纯四度、纯五度功能为主导的时期,以它独有的特性在近现代和声体系中显示出了它的重要作用。《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中,三全音音程在作品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音程贯穿了全曲,起着主导作用,使作品在音响上更加富有变化。
谱例3:作品P3谱例4:作品P4
谱例4和声简化谱
谱例3将核心音C、D、降E、F往上移高纯五度进行倒影形成了G、A、降B和C音音组,其中还原降B音的同时升高C音成为三全音,并分别在两个音区不同的声部中出现。谱例4是谱例3的延续。此处第四大提琴声部不变,第一、第二、第三大提琴声部进行反复,在第四拍上进行了核心音组的精确移位,C、D、降E、F音移高了纯五度变为了G、A、降B、C音。在这两小节中重复了三全音音程,表示这一材料是作品当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并突出了作品的横向发展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谱例5:作品P9~P12
谱例5和声简化谱
谱例5是谱例4的延续。第一大提琴、第三大提琴、第四大提琴分别在高、中、低三个音区横向形成了三组三全音音程。即C音到升F音、B和F音、降A和D组成的三全音音程。而B到F、降A到D是C和升F音程下行二度移位形成。这一进行又与由二度、四度音程所构成的核心音组形成了呼应,稳固和加强了音响上的不协和性,从而再次强调了三全音在作品当中的重要作用。
谱例6:作品P13~P15
谱例6又是谱例5的下一小节,在谱例5中出现的三全音音程在音乐的流动当中最后回到了核心音组C、D、降E、F音。而这一过程正好和作品当中的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由三全音音程走向核心音音程组的技法相吻合,这一技法将一直延续到作品的结束。
谱例7:作品P21~P24
谱例7中,第三、第四大提琴声部相对保持,第一、第二大提琴声部继续小二度移位,到了C音和D音,在第22小节,三提琴和四提琴也落在了F音和降E音形成核心音组。在这过程当中,第19小节到21小节,第一、第二大提琴声部又出现了C和升F、G和升C的三全音音程。
谱例8:作品P39~P42
在谱例8中的第一个和弦是将三组三全音音程叠置而成的,它们分别是G和升C、降A和D、C和升F,而升高四分之一音的B为和弦外音。这一组三全音所构成的和弦最后再一次走向了升高伴音的核心音组升C、升D、E和升F音。
三全音因素是构建本曲纵横声部中的重要音高材料,下面通过谱例9、10、11、12分析旋律发展过程当中使用的各种技法,如倒影、延伸、移位、持续等技术。
1倒影
谱例9:作品P3
谱例9中第四拍上出现了以C为轴的核心音组的倒影,即C、降B、A、G。
2延伸
谱例10:作品P16~P18
谱例10分析谱
谱例10将核心音组里的降E音进行了纯五度延伸为降B音,形成了C音、F音、降B音的四度卡农的形式,在第18小节处,除第一大提琴以外的其他提琴声部相继进行了小二度的移位。 3移位
谱例11:作品P92~P94
谱例11分析谱
谱例11中运用上行小二度移位的方式增加旋律进行中的紧张感,在作品当中则是在不同的音区内以下行的方式进行,最后落在了大字一组的C和降B音,造成极不和谐的音响效果,更加深了紧张度和音乐的张力。
4持续
“持续”是简约主义音乐最直观且最根本的表现方式。但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将这一技法运用到了不同类型的作品上。在《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中,其节奏因素、和声背景等方面大多以持续的方式为主要表现手段。如谱例11、谱例12所示。
谱例12:作品P38
根据谱例12第38小节显示,四个声部都是以不同的织体形式持续循环。第一大提琴声部是E、F、降G音组成的一个单位持续循环,第二大提琴声部是以升高四分之一音的B音和C音为一个单位循环反复,而第四大提琴声部是以颤音形式反复演奏三全音,第三大提琴声部则是将A和降D音、C和D音所构成的两个音程为一个单位持续循环,其中第三大提琴声部使用了节拍时值递减的技法,将音乐的紧张度逐步提高,使听众不用看乐谱也能感受到之后的音乐情绪和音量上是越来越朝向激烈的方向发展。
5“顶针”
“顶针”,也称为“鱼咬尾”。指前一段或是前一句的尾字与下一段落或下一句的的首字相同,形成首尾相连的形式。在音乐创作上,曲折迂回、環环相扣的“顶真式”旋律运用,可以使作品更能丰富地表现出细腻而又缠绵的无限情感。张千一在横向旋律创作上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体现出他独有的民族音乐特色。
谱例13:作品P1
谱例13是全曲开头散板部分,在这一部分当中可以看出作曲家使用了顶针技法,使这一散板部分拥有了一种婉转缠绵的音乐情感。
结语
20世纪是作曲技法层出不穷的世纪,提高和改变了人们对于音乐的认知和审美观念。作曲家张千一在音乐的各个创作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集雅俗于一身。因此,研究他的作品有着不同的甚至特殊的意义。张千一在室内乐《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的中,采用独白式的语调,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蕴藏在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中复杂的情感以及丰富情感的不断变化,其技术和思想两个层面都值得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阿诺德·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塞缪尔·阿德勒.配器法教程(上、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罗伊格·弗朗科利.理解后调性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4]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5]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6]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7]田联稻.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8]田可文.中西方音乐史考试纲要[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版社,2013.
[9]谢崇抒,谢自律.中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考源[M].北京:三联书店,2012.
张千一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所创作的作品涵盖了器乐(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民乐等)、声乐(包括合唱、独唱等)、舞台剧音乐(包括歌剧、舞剧、其他戏剧、舞蹈等)和影视音乐等不同领域。本文通过分析《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的和声结构和旋律发展手法,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张千一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提供借鉴。
[关键词]张千一;《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室内乐;微复调;偶然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4-0108-04
张千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凭借交响音画《北方森林》在1981年全国首届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中荣获优秀奖。作为20世纪80年代一位对现代技法具有探索性的成功作品的作者,张千一不仅成为我国现代音乐探索队伍中的一員,他也因此步入了我国大陆先锋派即新潮作曲家的行列里。《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是张千一创作初期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室内乐作品的经典之作。
一、张千一创作分期
张千一的音乐创作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他的创作主要以管弦乐、室内乐等“严肃音乐”为主,代表作品有《A调弦乐四重奏》《管弦乐素描六首》《别》等。第二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以影视及声乐作品为主的创作期,主要作品有耳熟能详的《青藏高原》。第三个创作阶段是在2000年以后以舞台剧为主及器乐、声乐、影视作品为辅的混合创作期,主要作品有《野斑马》《大梦敦煌》和《霸王别姬》等。
《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是张千一在1984年创作的室内乐作品,这首作品独有的音乐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蕴藏在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中复杂的情感以及丰富情感中的不断变化。这首作品由郭律严、郭永生、蒋力行、油雅莉演奏。
二、《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材料分析
《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为单乐章作品,结构上使用了“散、慢、中、快、散”特点的中国传统音乐结构,作品的核心音集(主题材料)为F、降E、C、D四音,通过横向的排列、移位、倒影、逆行与纵向空间的散布形成严谨的音高组织。《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主要以C、D、降E、F四个核心音组与三全音音程为和声框架运用倒影、移位、持续、延伸等手法构成。谱例1为核心音组。
谱例1:《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核心音组
谱例2:《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核心音组纵向排列分布
谱例2是整首作品当中出现的核心音程分布图。从此图可见,《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是将核心音程组纵向排列分布在了整首作品当中,成为全曲和声体系骨干部分,支撑着全曲的发展,使作品万变不离其中,在音响上得到了统一。
音乐结构中的最基本单位是音程。音程也是纵向和声结构及横向和声结构的基础单位,拥有独特结构逻辑的三全音音程在纯四度、纯五度功能为主导的时期,以它独有的特性在近现代和声体系中显示出了它的重要作用。《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中,三全音音程在作品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音程贯穿了全曲,起着主导作用,使作品在音响上更加富有变化。
谱例3:作品P3谱例4:作品P4
谱例4和声简化谱
谱例3将核心音C、D、降E、F往上移高纯五度进行倒影形成了G、A、降B和C音音组,其中还原降B音的同时升高C音成为三全音,并分别在两个音区不同的声部中出现。谱例4是谱例3的延续。此处第四大提琴声部不变,第一、第二、第三大提琴声部进行反复,在第四拍上进行了核心音组的精确移位,C、D、降E、F音移高了纯五度变为了G、A、降B、C音。在这两小节中重复了三全音音程,表示这一材料是作品当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并突出了作品的横向发展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谱例5:作品P9~P12
谱例5和声简化谱
谱例5是谱例4的延续。第一大提琴、第三大提琴、第四大提琴分别在高、中、低三个音区横向形成了三组三全音音程。即C音到升F音、B和F音、降A和D组成的三全音音程。而B到F、降A到D是C和升F音程下行二度移位形成。这一进行又与由二度、四度音程所构成的核心音组形成了呼应,稳固和加强了音响上的不协和性,从而再次强调了三全音在作品当中的重要作用。
谱例6:作品P13~P15
谱例6又是谱例5的下一小节,在谱例5中出现的三全音音程在音乐的流动当中最后回到了核心音组C、D、降E、F音。而这一过程正好和作品当中的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由三全音音程走向核心音音程组的技法相吻合,这一技法将一直延续到作品的结束。
谱例7:作品P21~P24
谱例7中,第三、第四大提琴声部相对保持,第一、第二大提琴声部继续小二度移位,到了C音和D音,在第22小节,三提琴和四提琴也落在了F音和降E音形成核心音组。在这过程当中,第19小节到21小节,第一、第二大提琴声部又出现了C和升F、G和升C的三全音音程。
谱例8:作品P39~P42
在谱例8中的第一个和弦是将三组三全音音程叠置而成的,它们分别是G和升C、降A和D、C和升F,而升高四分之一音的B为和弦外音。这一组三全音所构成的和弦最后再一次走向了升高伴音的核心音组升C、升D、E和升F音。
三全音因素是构建本曲纵横声部中的重要音高材料,下面通过谱例9、10、11、12分析旋律发展过程当中使用的各种技法,如倒影、延伸、移位、持续等技术。
1倒影
谱例9:作品P3
谱例9中第四拍上出现了以C为轴的核心音组的倒影,即C、降B、A、G。
2延伸
谱例10:作品P16~P18
谱例10分析谱
谱例10将核心音组里的降E音进行了纯五度延伸为降B音,形成了C音、F音、降B音的四度卡农的形式,在第18小节处,除第一大提琴以外的其他提琴声部相继进行了小二度的移位。 3移位
谱例11:作品P92~P94
谱例11分析谱
谱例11中运用上行小二度移位的方式增加旋律进行中的紧张感,在作品当中则是在不同的音区内以下行的方式进行,最后落在了大字一组的C和降B音,造成极不和谐的音响效果,更加深了紧张度和音乐的张力。
4持续
“持续”是简约主义音乐最直观且最根本的表现方式。但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将这一技法运用到了不同类型的作品上。在《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中,其节奏因素、和声背景等方面大多以持续的方式为主要表现手段。如谱例11、谱例12所示。
谱例12:作品P38
根据谱例12第38小节显示,四个声部都是以不同的织体形式持续循环。第一大提琴声部是E、F、降G音组成的一个单位持续循环,第二大提琴声部是以升高四分之一音的B音和C音为一个单位循环反复,而第四大提琴声部是以颤音形式反复演奏三全音,第三大提琴声部则是将A和降D音、C和D音所构成的两个音程为一个单位持续循环,其中第三大提琴声部使用了节拍时值递减的技法,将音乐的紧张度逐步提高,使听众不用看乐谱也能感受到之后的音乐情绪和音量上是越来越朝向激烈的方向发展。
5“顶针”
“顶针”,也称为“鱼咬尾”。指前一段或是前一句的尾字与下一段落或下一句的的首字相同,形成首尾相连的形式。在音乐创作上,曲折迂回、環环相扣的“顶真式”旋律运用,可以使作品更能丰富地表现出细腻而又缠绵的无限情感。张千一在横向旋律创作上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体现出他独有的民族音乐特色。
谱例13:作品P1
谱例13是全曲开头散板部分,在这一部分当中可以看出作曲家使用了顶针技法,使这一散板部分拥有了一种婉转缠绵的音乐情感。
结语
20世纪是作曲技法层出不穷的世纪,提高和改变了人们对于音乐的认知和审美观念。作曲家张千一在音乐的各个创作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集雅俗于一身。因此,研究他的作品有着不同的甚至特殊的意义。张千一在室内乐《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的中,采用独白式的语调,深刻地揭示了人们蕴藏在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中复杂的情感以及丰富情感的不断变化,其技术和思想两个层面都值得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阿诺德·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塞缪尔·阿德勒.配器法教程(上、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罗伊格·弗朗科利.理解后调性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4]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5]童忠良.现代乐理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6]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7]田联稻.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8]田可文.中西方音乐史考试纲要[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版社,2013.
[9]谢崇抒,谢自律.中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考源[M].北京:三联书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