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心海悬明月

来源 :东坡赤壁诗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ongsh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经诗友介绍认识周方的。初读其诗有一种感觉:他用方块字砌成诗墙,自己就住在里面;再读其诗,觉得他已从里面出来,站在院子中,欣赏自己垒的诗墙了。
  周方要出他的第一本诗集,嘱我作个序。第一本诗集,不但是他人生的一件大事,也会影响他今后的写作历程。我只好再认真读他的诗,咀嚼其中的味道。周方虽然写诗时间不算长,但对诗的规范及写作要领,却能意外理解与熟悉,不像是只有三年写诗经历的人;尤为惊喜的是,通过读他的诗,你会明显地领略到他的思想、他的情趣、他的胸怀以及他的正能量。他经历丰富,从过政,经过商,自己打拼了一片商贸天地,不但事业有成,业余时间读书、研习书法、撰写楹联。所以,他的诗阳光、真挚、朴素。陆游诗中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剑南诗稿》),我觉得周方的诗,外功夫是很厚重的。也许因为这个,他写诗的路子走得很正。
  一切诗人走的路无外乎像唐代张璪说的那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师自然之造化,得内心之感悟。但是,细读每个诗人的作品都会发现,他们走的路都不尽相同。周方的诗路有三个特点:即以心为路,以真为法,以美为师。
  以心为路,就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为主。古代诗歌理论中,有“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主张。“言志说”出于《尚书》,“缘情说”产生于魏晋时期。“言志说”对后来的“格调说”产生重要影响。“缘情说”被后来的“性灵说”进一步演化。然而,过分强调“言志”,容易造成理性太强而缺少诗味;若过多强调“缘情”,也容易缺乏格调。“言志”与“缘情”,综合一起,就是写心,写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心为路。周方的作品写心之处比比皆是。例如《吟啸人生路》:“我亦养诗心,呀呀学咏吟。难酬惊眼句,偶凑断肠音。顺走闲时月,横穿绝顶林。红尘欣慰处,雅意伴天浔。”读了此诗,如见周方心境。“我亦养诗心,呀呀学咏吟”,真诚、直率、明心见性;“难酬惊眼句,偶凑断肠音”,实在、透彻、有味;“顺走闲时月,横穿绝顶林”,安静、开阔、有趣。“顺走”有偷走之意,使人顿生快意。“红尘欣慰处,雅意伴天浔”,进一步道出胸臆,亦总结全篇。
  好的诗人都会在作品里安置思想和灵魂,从诗句中透出自己的心境、心情、心智。有时,你看似作者在写生活小事,实质他在写心。我们再看周方的《仲春》:“天初温暖日初长,四面韶光浸水光。江北江南花渐盛,我家虫语也生香。”此诗深得绝句之法,先写时间和气候,以“天初温暖日初长”浓缩;再写空间和景色,以“四面韶光浸水光”,“江北江南花渐盛”展开;最后是写声音和香气,以“我家虫语也生香”收住。结句特写,由写景、写境到写心。让人感到作者仲春时的心境是温暖、明亮、美丽、芳香的。这样的心境也传达给读者,令读者也赏心悦目。
  周方的新诗也以心为路,按着心灵的指引感悟世界。例如他的新诗《琥珀》:“你是白垩纪/松树洒落的一颗泪晶/跌落那一瞬/芜杂的光彩/掠过一丝自由/从此/多少亿年的安宁/多少亿年的沉静/倘若不被发现/就是永远熄灭的灯//是否被人类唤醒/要看你的造化和修行/见到太阳的清晨/你便修成闪亮的星//我不爱琥珀/却膜拜你的历程/黑暗中心容朗朗/隐忍中扼守光明。”这首诗在赞美琥珀的同时,透出自己的心声。第一段把琥珀写得很美,“一颗泪晶”“芜杂的光彩”“掠过一丝自由”“亿年的安宁”“亿年的沉静”,仿佛诗人自己也曾经历过琥珀涅槃的历史,不为自己的渺小而感到卑微,只要心中有理想,就能禅心笃定,把深埋于黑暗之中无尽的寂寥,诠释成“安宁”与“沉静”的修行。第二段写琥珀的出世,“是否被人类唤醒/要看你的造化和修行/见到太阳的清晨/你便修成闪亮的星”,短短四句话,字里行间肯定了琥珀光耀的同时,也表达了内心深处澎湃的心音,那就是对美好生活及光明心路之憧憬。第三段最精彩“我不爱琥珀/却膜拜你的历程/黑暗中心容朗朗/隐忍中扼守光明”,也是短短四句话,直抒胸臆。膜拜历程,即是希望自己也有这样的意志品质,在黑暗中心容朗朗,于压力下扼守光明。这是何等的境界,是对琥珀的总结,亦是对自我心境的引导,对未来人生坐标的定位。回头再看“我不爱琥珀”这句话便有意思了,一方面可以理解為“我不爱琥珀昂贵的价值”,另一方面“我爱琥珀的精神境界”。纵观全诗,诗中字字以琥珀为底色,不板滞,也不牵强,有内蕴而不晦涩,无论从诗情、诗意、诗趣,以及情感的内在律和韵脚的外在律来讲,都堪称佳作。用语简洁而精当。我历来都怕解诗,怕的是难以理解作者真正的意思,但周方的诗不一样。他的诗可以直通读者心灵,让读者的心与他的心,同频共振。
  以真为法,就是尽可能真实地表现眼中的事物和自己的生活。这个方面,很多诗人也做得很好。但是,能够把它当作自己遵守的法则,在诗中真实表现生活,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世界,却是不易的。我们且看他是如何在诗中表现真实的自己。“莫笑高歌又醉狂,杯杯不拒浸柔肠。今宵放下千般愿,一碗豪情对酒缸。”(《醉里豪情》)此诗写自己喝酒“来者不拒”的状态,甚至喝到“醉狂”的程度还要“一碗豪情对酒缸”,喝得痛快,写得真实。我也喝酒,一次我去河北井陉,诗友王润生第一次见面就说,“听说在北京的诗圈中,你喝酒行啊”,然后又找来十几个能喝酒的诗友陪我喝酒。我想,诗人应该先谈诗啊,怎么一见面先说酒?所以写了:“夜雨秋风到井陉,杯杯相劝不容情。从今努力为功课,好让诗名压酒名。”我的诗也真实地记录了那次喝酒。只是我与周方的真实略有不同,他以场面为主,我以心情为主。我赞同周方的观点,“如今,我们生活在高速的互联网时代,在一条宽带、一条信息的引领下疾速前行。在这样的速度下,情感来不及酝酿,思考来不及深入,只是顺着速度的惯性往前冲。可是我们需要喘息,需要倾听我们内心深处的善变、饥渴、恐惧、忧伤、孤独、虚无、救赎的嘶吼,因为这些隐秘的情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社会越来越快节奏,也越来越复杂,但越是这样,我们就越应该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诗也要以真为法。当然,诗的真实主要是情感的真实,“以真为法”也主要是这个意思。诗的情感真实了,才像自己,我们再来看周方的诗:“又见娇颜三月红,吾心幸未等成空。前番北国求钱去,负了南园蕊正丰。”(《又见桃花》)一个“钱”字写入看桃花的诗,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不过,正是因为这一个字,让人知道他商海的身份,也让人看到他的直率。读了之后不禁感慨:这才是周方的诗!   在周方的笔下,不但自己生活是真实的,身边的事物和景色也很真实。例如:“绿女红男兴入场,须臾暴雨起疯狂。山呼海啸春情水,泼到欢声笑语长。”(《体验泼水节》)“云烟生处路犹长,花落江流逐水香。静等晴明无雨色,倚亭且作读书郎。”(《江亭晨读》)“清晨雾锁江,百鸟漫开腔。旭日东方破,山河又入窗。”(《雾晨》)“野岭荒山奔眼前,依稀嗅得灶门烟。堂前紫燕情如旧,飞我乡思几十年。”(《回故乡》)周方的诗,多写生活的真实,且对诗与生活的认识也很明确。他曾说:“雅意的情怀,似乎让我们在纷繁的生活中找到了一剂良方,让人立刻放松下来。我们不必把自己当成真正的诗人,而是把雅意和情趣融入生活,让诗歌自然随性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哪怕是一首诙谐的打油诗。诗歌,犹如餐桌上一些必不可或缺的佐料,无法说它到底有多大的意义,但至少感到生活的味道因此而不同。”与此同时,让我想起《庄子·人间世》中的一段话:“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庄子认为,一味追求有用之用,也就没有庄子栖身于其下纳凉的大树了,看似无用,却滋其长成了风景,成其所大。我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边认真生活,一边快乐为诗,正是诗人周方的人生状态。别林斯基说:“诗歌是生活的全部,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生活本身。”看来,无论是新诗还是旧体诗,无论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都是欢迎写实的。难得是在写实中还能写出诗味,写出美。这就是诗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的审美超越。这是漫长的修炼過程。
  以美为师,就是把诗写美,让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做自己的老师,让心澄明起来。我曾写过《美是诗的第一要素》一文,阐述了我对诗美的看法。还在《盯住诗词的本质特征》一文中提出“诗是明亮的”“诗是美丽的”“诗是芬芳的”“诗是深情的”四个本质特征。诗歌界许多人也都在研究诗歌美学,可见大家对诗歌之美的关照是有共识的。但能以美为师的人却为数不多。在周方的笔下,许多事物俱是美丽的。例如《咏蝴蝶兰》:“含情眉眼对人开,别样裙衫谁剪裁。舞步翩然风致足,宛如山伯逐英台。”蝴蝶兰,一种小花,因为特像蝴蝶而得名。这种花司空见惯,虽在一些诗人的笔下也出现过,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这首写蝴蝶兰的诗,却抓到了美的特点。首先写形象,“含情眉眼”“别样裙衫”,描写细致,一笔到位。其次写神韵,“舞步翩然风致足”,蝴蝶兰由静到动,由外表到内涵。其三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主题,“宛如山伯逐英台”,仿佛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羽化成仙的那双蝴蝶,在翩翩起舞,相互追逐。一首咏物诗,有形象描写,有内涵挖掘,有用典延伸,不但让人看到了蝴蝶兰的形象美,还让人感受到了风韵美,又得到了联想美,实在难能可贵。有人可能要说,花本来就是美丽,写花的诗美算不得什么。那么,我们来看看周方写《克拉玛依魔鬼城》的诗:“魔鬼城中无鬼魔,奇形怪状土丘多。风如上帝那双手,在此闲雕佳木河。”“魔鬼城”,维吾尔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其实,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雅丹地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区最为典型而得名,是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到过“魔鬼城”的人,第一感觉就是洪荒时代。那里不长一棵树木和花草,到处是土丘土崖和风蚀的痕迹。在这里,风成了主宰。周方说“风如上帝那双手,在此闲雕佳木河”,风在围绕佳木河河谷,进行“雕塑”。“魔鬼城”成了“雕塑城”。而且,这些“雕塑”都是大手笔、大气象,所以想象它是“上帝那双手”。把一个本来荒凉的地方,写得如此美丽,诗人的想象美,成了诗美一部分。
  诗人笔下的美丽,往往来源于诗人内心。这种美丽在于诗人的审美能力,更在于诗人思想情感的善和美。我们来看以下两首诗:“自古知音不俗流,阳光坦荡度春秋。我将心海悬明月,照你长河一叶舟。”(《觅知音》)“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古奇缘慕到今。交契何言相识短,挂怀不在泪痕深。”(《有感于伯牙绝琴》)知音的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可以说,每个人都渴望知音,希望有更多的人懂自己,希望自己能够在知音那里得到一种人生的动力。但每个人对知音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周方上面两首都写知音,也都写得很美。更主要的是,他的观点,体现了他内心的美与善。第一首说,对待知音要“阳光坦荡”“不俗流”,而且要给予对方光明,“我将心海悬明月,照你长河一叶舟”,只求理解,不求索取,用自己心中有“明月”,远远地照亮对方。第二首说,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令人羡慕啊。其实,知音就应像他们一样,不在于交往的时间长短,也不在于你为对方流了多少泪水,而只在于“挂怀”。可见,以美为师,是应该把美这位老师,请到自己的心里。
  周方的诗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序言就是“导游”。导游的话不能太多,太多则干扰游客的独立思考,所以到此打住。周方说他学诗才三年,三年能写几百首诗,实在令人佩服。但是,三年对于旧体诗来说,实在是太短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希望周方保持激情,永不停步,在诗词艺术方面不断突破,不断超越自我。我倒认为,诗可以慢一点写,慢工出巧匠。这是千百年来的经验。另外,多读一点诗词理论,理论也是诗人前进的阶梯。
  (刘庆霖,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诗词》副主编)
其他文献
高天雁去雨初收,踏上溪桥便入秋。   百丈瓊花飞碧落,一条深涧纳清流。   奔腾更似小壶口,拍摄尤需远镜头。   对此还嫌风景少,晚来可倚月明楼。
期刊
晓踏晴光入翠微,芳川三月赏花飞。  風将万丈金丝绢,裁与春天作嫁衣。
期刊
问遍风儿问遍云,爹娘何日可回村。庭中莎草几回老,院外桑枝数度春。   期長聚,怕离分。家中柴火煮莲根。堂前若有双亲在,四壁空空不觉贫。
期刊
小草伸头欲探天,流莺婉囀嗓音甜。  春风昨夜山前立,骤雨雷开第一鞭。
期刊
村姑背簍沐朝霞,十指尖尖采嫩茶。  阵阵山歌飞岭上,欲拴红日莫西斜。
期刊
西指天山下,千秋建大勋。  马鞍悬日月,手掌走风云。  粮秣多筹措,封疆岂裂分。  秋光白杨路,步步见将军。  悼姐夫吴纪山  阳关西出惯泥尘,何必哓哓说苦辛。  终使程途无杂乱,曾将岁月洗清纯。  沉心不作孫行者,阳寿犹追孟圣人。  灵魄秋风休远去,天山尚有一家亲。
期刊
彩蝶棲嘉树,丹霞映石根。大红甜柿出山村。流向城关都市,满阳春。   蝉去歌声远,风传笑语频。鼎时好约四方宾。乐得深山年景,大忙人。
期刊
幾口方塘镜面开,清幽曲径复徘徊。  红衣老妇把秋晒,一溜筲箕土食材。
期刊
揖別繁华界,青山借一隅。  莺歌三径有,烦恼四时无。  野菜随心采,清风免费沽。  芳林仙果异,美味不须厨。
期刊
几树浓荫笼小园,清风不约共流连。  悠然吟誦花香里,权作诗囚又半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