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五点排查来答题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gineer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时,往往对失分显得“不服气”:“答案乱来的,为什么这样要扣分?……哦,原来如此。其实我是懂的,但不知道要这么答!”也就是说,不少同学的失分不是因为读不懂文章,而在于“没有答好”。而这个“没有答好”主要是答得不全面,或者是混乱不堪:“得分点请阅卷老师你自己找吧!”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哪些内容?用一个“土技巧”来总结。
  在考虑如何答得全面之前,必须明确试题会考些什么。2017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的语文部分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了以下考点:
  ①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②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③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
  ④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⑤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⑦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⑧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些考点看起来复杂难理解,但实际上,⑤⑥两个考点在高考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考点⑦要求的“创作背景”同学们往往无从讲起,所以也没有考过;另一点“创作意图”倒是在2015年浙江卷的第15题中出现了:“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它指向的其实是对“主题”的鉴赏。考点⑧对应的是前几年比较流行的“探究题”,但“探究”作为试题有其致命缺陷,即很难客观地“给分”,所以如果有类似题目,它必然会要求“结合文章谈谈”,于是实质上还是落实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么看,试卷能考查的考点就剩下前面的①—④点了,从这些年的高考卷来看,实际情况也基本如此。
  那么,前面四个考点应该如何来理解呢?我有一个“土技巧”,可以把它浓缩为一句话——“用什么内容什么手法怎样语言怎样结构表达怎样主题”,可以说,这已经把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考点“一句打尽”了,即内容、主题、手法、结构、语言这五点。
  答题时怎么样才能不遗漏得分点?“五点排查式”踩点答题。
  当然,这五个考点在题目中的具体表述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先要审清楚题目:是“指定某一个考点”,还是“指向综合性考点”?
  “指定某一个考点”的题目答案指向明确,常在理解层面设置得分点,一般不存在所谓“不知道答什么”的疑惑。
  比如,2016年浙江卷第11题“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这是考“内容”;第15题“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这是考“主题”。再比如,2014年浙江卷第11题“赵老板在鉴定钧瓷时,小说先用‘淡淡’,后用‘朗声’,来描写他的神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这也是考“内容”。
  在高考中,“指向综合性考点”的题目占比更多,而且往往分值较高。比如,2016年浙江卷的5道题中有3道是“综合性考点”,分别指向“作用”“有何用意”“赏析”;2015年浙江卷中也有3道题,题目分别表述為“有什么效果”“赏析”“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
  这就需要同学们特别留心,凡是题目中出现类似“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赏析某句”等表述时,都要针对内容、主题、手法、结构、语言进行“五点排查式”踩点答题:内容总是必然需要回答的,然后我们要问:它关乎主题吗?在结构上有作用吗?使用了什么手法?语言有特点吗?如有,都要写出来。
  比如2016年浙江卷第13题:“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答案如下:
  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其中,①是“结构”,②是“内容”,③是“手法” “主题”,赋分4分正好对应四个考点。
  又比如2015年第14题:“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答案如下: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其中,①是“写作手法”:铺垫,②是“语言特点” “艺术手法”,③是“结构”,当然“内容”也贯穿其中。考查了除“主题”外的其他四个考点,并且“手法”还细化到写作手法与艺术手法。
  采用这种“五点排查式”踩点作答,大家对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需要回答哪些内容应该是心中有数了,也就不容易遗漏“得分点”。当然,平时还得多加训练才能有效运用。
其他文献
2008年1月,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第20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典礼暨电视文艺创作座谈会在上海举行.rn围绕着电视文艺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抵制荧屏
高考状元与游戏主播,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汇集在了名校毕业的建筑系才女身上,面对她的选择,许多人不解、质疑,甚至斥责她只是贪图金钱。但在我看来,选择热爱之事作为职业,有何不可?遵从心意,行其所爱,即是正途。  曾有人说:“将自己热爱的事作为职业,才能保有最大的热情面对工作与人生。”我深以为然。每一项事业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取得成就。试想,若是委屈自己于不满意的行业,我们怎么可能打拼出自己的一
期刊
编者按:此文是作者2001年秋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李珍华教授纪念活动中的讲演稿.rn各位女士、各位先生:rn今天在这里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古代中国的道教.各位都一定知道,古代中
我不断地梦见那间老屋。灰白色的高高的围墙静静地站在那儿,斑驳的木门,红锈的门环,一如生尘的记忆。我常在梦中叩响那门环,却总是只站在门口,无法进去。  有好些日子没有回老屋了。老屋很老,不过承载着我的童年。  我尚记得老屋那盏孤零零、亮晃晃的白炽灯,四方的桌子,长长的条凳和刚从土灶里焙出来的喷香的锅巴。天井里的石板缝间,镶嵌着绿茸茸的苔藓,而蚂蚁们总是来去匆匆。老屋背后是个竹园,春雨过后,小伙伴们满
期刊
针对电视剧展开的个案研究不少,好的个案,一定是在文化内涵和专业表现方面出类拔萃并具有标杆作用,而所谓标杆作用,即作品与作品创意、创作乃至推广过程中所包含的经验具有普
从部队到地方,这是人生旅程的第二转折点,吴明元同志在这个人生旅程的转折点上,毫不犹豫地服从组织分配,愉快地接受了领导的安排,一下子由部队的正营职中校军官转换到地方的档案室
古人登山不容易,因为那时候大多数好山好水还没有被开发为风景区。所以,在《始得西山宴游记》(苏教版必修一)一文中,柳子厚想要去西山游玩,就必须做“驴友”,曝霜露,斩荆棘,开山路,入云梯。幸好已经有了上山的路,并且有仆人帮助,但爬总是要自己爬上去的,从“攀援而登”可见,西山还是挺难登的。  好不容易登上西山之巅,柳子厚却采用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坐姿——“箕踞”,来欣赏险峰上的无限风光:“攀援而登,箕踞而邀
期刊
当代著名作家孙犁曾说:“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人,同样需要拥有这种“极致”,所以会有“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和
期刊
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化部在10月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百年风云壮志丹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展览由中
开封市无线电一厂下岗职工马书光近日向开封市档案馆捐赠了珍贵的档案资料1006件。马书光是我市一名收藏爱好者,有着十几年的收藏经历。通过学习研究和广泛地调查,他了解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