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角色的地方性实践与记者比较范式的跨文化重构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sam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角色是由丰富的地方性实践建构的,但记者比较的三种范式分别以不同方式消解了记者角色的地方性:在西方新闻业的差异中提炼属于西方文化精神的“公约数”,进而化约为记者角色的规范性表述,遮蔽西方的多样性记者角色;在“西方与非西方”的二元对立中固化地方记者角色的差异性,以地方中心主义遮蔽地方与地方之间记者角色的多样性联系;通过属性测量贯通西方与非西方新闻实践,记者角色的地方性实践被概念化、类型化的分析所消解。论文倡导建构以跨文化理解为导向的比较范式,还原地方性新闻实践中那些被化约的文化意义,包括三种具体的研究路径:浸入不同国家的新闻实践场域进行多点民族志观察;对不同国家记者阐释自身职业意义的文本进行比较;超越区隔的研究情境,关注不同国家记者间的互动与交流。
其他文献
上海人民广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空间符号化的代表,在空间收回、赋名和物质空间再造中已经确立了政治符号的意向。经由庆典集会、展览活动、文娱表演、体育活动等仪式活动的经典化,人民广场进而建构成满足政治宣传与教化,建构民族-国家认同政治需求的重要社会空间。双重化空间的契合与互构使得人民广场政治符号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并呈现出凝固的直观感与流动的渗透感双重特质。最终,人民广场作为一个政治权力的表征完全被镌刻入人民的价值判断体系中。
对于“网络舆论聚集”,国人往往将其命名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等概念来研究。从行为主体、行为性质、适用法律三方面分析,“网络舆论聚集”与群体性事件具有本质的区别,准确的命名应是“网络公共事件”。用“网络公共事件”概念取代“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能更准确地表述研究对象,具有更深厚的研究传统和理论资源,有利于改变危机管理范式研究的弊端,也有利于推进“网络公共事件”的公共领域范式研究,深化网络赋权与传媒公共性的时代课题。
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第1号科隆,星期四,6月1日.1848.[第一版头条通栏]《新莱茵报》将于6月1日起每日发行1。订阅价格:科隆地区一季度1塔勒15银格罗申2。除科隆外,普鲁士其他地区2塔勒3银格罗申9分尼。普鲁士以外地区需要加收邮费。6月份只能与下一个季度(7月,8月,9月)同时订阅。这四个月订阅的价格是:科隆地区2塔勒;科隆地区之外2塔勒25银格罗申。可通过国内外所有的邮局和书店订阅。
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第2号科隆,星期五,6月2日.1848[第一版头条通栏]《新莱茵报》将于6月1日起每日发行。订阅价格:科隆地区一季度1塔勒15银格罗申。除科隆外,普鲁士其他地区2塔勒3银格罗申9分尼。普鲁士以外地区需要加收邮费。6月份只能与下一个季度(7月,8月,9月)同时订阅。这四个月订阅的价格是:科隆地区2塔勒;科隆地区之外2塔勒25银格罗申。可通过国内外所有的邮局和书店订阅。或在报纸发行部威·克劳特先生处订阅,地址:科隆圣阿加塔街12号。
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第301号科隆,星期六,5月19日.1849.[第一版通栏]新莱茵报告别词在宽广的战场上没有撕裂的伤口——只有危险的阴谋和奸计,我感到卑鄙的行径悄悄地行走那些肮脏的西部卡尔梅克人!?枯死的树干从黑暗处飞跃飘过,厮打砍杀从埋伏处悄然来袭———而我在自己的力量里安然躺卧,一个骄傲的反叛者的尸体!
论文在德国报业发展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将马克思关于广告和报纸经营的论述,结合原版《新莱茵报》的广告与服务信息的实践,深化对他广告理念的理解。《新莱茵报》出版的年代是德国报刊和广告蓬勃发展的年代。该报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实际上的机关报,非常重视报纸的经营,其广告和服务信息为报纸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虽然发行时间仅一年,但与同一时期比较成熟的老牌商业报纸《泰晤士报》和科隆当地商业报纸《科隆日报》相比,它的广告和服务信息版面在印刷技术和版面设计上,具备了比较高的水平。后来德国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
论文基于1848-1849年《新莱茵报》的报道文本和相关史料,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创办的《新莱茵报》是如何实践客观性原则同时又体现其立场的。文章认为,《新莱茵报》在遵循客观性方面,超过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的报纸。当时欧洲主要国家的新闻业通行的“公正惯例”(common fairness),在《新莱茵报》编辑部得到贯彻。该报用超脱的情感和第三方视角公平地对待不同观点、不同对象,确保了一种总体姿态上的客观。在此基础上,该报通过使用严谨克制的语词、多方信源的引述、专业独到的版面语言等一系列“客观”的做法,在业务操
原版德文《新莱茵报》合订本(复制件),1959年在中国仅发行158套;加之德语人才稀少,我国以往的《新莱茵报》研究,大多集中在马克思的个人特质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文本层面,没有深入涉及到他们具体的新闻实践活动,更谈不上分析其背后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论文基于新闻时效视角,以全套原版《新莱茵报》为基础,考察马克思恩格斯1848-1849年办报活动各方面新旧史料。作者逐版翻阅,发现《新莱茵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除了出版正刊301号外,还有第二刊30期和各类附刊207期,其报道已经以“天/时”为时间单位,紧
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是第一家无产阶级日报,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实际上的机关报。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观的第一次完整实践,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新闻实践中唯一一次完全掌握了报纸的编辑权和实际经营权。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学界把《新莱茵报》完整地翻译为本国文字,如果我们能够完成这项工作,将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壮举。鉴于《新莱茵报》十分之九的内容没有翻译为中文且几乎没有中国人根据原版进行过研究,编译《新莱茵报》中文版的政治意义和学术意义显然不言而喻。我国《新莱茵报》的研究,
本次增刊的主题为"《新莱茵报》的编译与研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第1号(创刊号)、第2号和第301号(终刊号)的完整中文翻译(含这3期报纸的版面示意图),以及研究《新莱茵报》的4篇论文。这项翻译和研究工作由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中心组织,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主持,8个单位20余位学者参与,历时近两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