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命周期:自始至终防控肥胖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h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大事件 肥胖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慢病之一。2017年5月22日,《中国肥胖预防与控制蓝皮书》在北京正式发布,为肥胖的预防和治疗从技术层面提供全面参考。《中国肥胖预防与控制蓝皮书》的制定与发表,将推动我国今后肥胖与慢性病防控领域工作的全面开展,将肥胖的预防和控制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由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完成,有效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降低肥胖造成的各种经济和社会负担。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劳动工作和休息娱乐等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年龄人群中超重、肥胖率也出现了上升趋势。肥胖一旦发生,逆转较为困难。因此,需要在全生命周期自始至终防控肥胖。由于不同生命周期人群的超重、肥胖原因和特点不完全相同,因此,各阶段肥胖防控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预防肥胖,健康减重。
  婴幼儿时期:6月龄婴儿应纯母乳喂养
  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超重肥胖不但关系到婴幼儿当下的体格发育和大脑发育,而且可能影响到成年后的健康。近期危害表现为体格和智力发育问题,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远期危害表现为智力发育滞后,包括影响学习和就业、工作能力下降,以及心理健康,增加患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风险增加。
  孩子由于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和方式、幼兒饮食行为都是影响婴幼儿肥胖的因素,故婴幼儿减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保证为降低新生儿适宜婴儿出生体重,孕妇应合理膳食,保持体重适宜量、合理、稳定地的增长,减少妊娠并发症。
  与混合喂养、人工喂养相比,随着月龄的增长,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率降低的趋势更加明显。也就是说,母乳喂养对婴儿体重有积极控制作用,提倡6月龄内的婴儿应单纯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以上,还有助于减少儿童期肥胖的发生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母乳喂养到2岁,但满6个月后需同时添加辅食。
  调查表明,父母的过度喂养是导致婴幼儿肥胖的原因之一,故家长应增强合理喂养的意识,不过早、过多地给孩子添加辅食。
  能自主进食的幼儿,家长应逐渐培养其正确的饮食行为习惯,包括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及,规律进食。
  儿童、少年期:调整膳食结构 增加户外活动
  儿童、少年期肥胖会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和肝脏、运动骨骼、心理行为及认知智力等方面带来危害,还会使其成年期患慢性病的风险增加。儿童、少年期肥胖除了会带来健康危害之外,还将影响人口的身体素质,继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儿童、少年在减重时,应及时调整膳食结构,保证富含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入,控制含脂肪高类食物的摄入,减少含糖食品的摄入,减少在外就餐次数,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
  儿童、少年应增加户外活动运动量,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形式和部位的多样化,合理安排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关节柔韧性活动、躯干和四肢大肌肉群的抗阻力训练、身体平衡和协调性练习等。
  儿童、少年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中等到高等强度的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次1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进行3次高强度身体活动、3次抗阻力和骨质增强型运动。
  家长、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校作为主战场,需要与家长联合引导、支持、监督和鼓励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政府和社区则应提供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的有利政策和支持环境。
  成年期:适当减少食物摄入量
  成年期是肥胖相关疾病发生的关键时期和高发时期。超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严重威胁着我国成年居民的健康。研究显示,我国超重和肥胖成年人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同时,肥胖所导致的健康危害还造成我国主要劳动力和生产力水平的下降,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成年期超重肥胖率的增加与“吃动不平衡”密切相关。
  成年人在减重时,应调整膳食结构,适量控制精细加工的米面和畜肉类摄入,保证适量增加鱼虾等水产品、奶制品和新鲜蔬果的摄入。适当减少食物摄入量,建议每天减少300~500千卡能量的摄入。
  增加身体活动运动。身体活动运动可以帮助减少身体脂肪,保持瘦体重。超重或肥胖的人每天要进行累计60~9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游泳、慢跑等,每周5天;抗阻力肌肉力量锻炼隔天进行,如哑铃、弹力带、健身器械等,每次10~20分钟。
  减重速度不宜太快,每月减2~4千克即可,稳定且持续地减重才有益健康。
  老年期:减重同时,关注肌肉变化和骨骼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体内脂肪的含量和部位位置也会有所变化,主要表现为内脏脂肪和腹部脂肪增加,下肢脂肪减少。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多种慢性病的高危人群,而超重、肥胖会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发生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并加重以上慢性病的发生、发展,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式十分严峻,随着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率的增加,其带来的慢性病负担会更进一步加重社会养老和卫生服务费用的负担。
  超重和肥胖的老年人应适当增加身体活动量和适量控制能量的摄入,逐渐使体重降到正常范围之内,但不要在短时间内出现体重大幅度波动,原则上老年人的体质指数(BMI)不应低于20.0千克/平方米,体重过低也不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老年人应适量摄入减少禽畜肉类,控制好和烹调油、盐的适量食用的摄入,增加优质蛋白质,如瘦肉以及富含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海产品的摄入。
  老年人在减重的同时,还应关注肌肉变化和骨骼健康,每天的膳食应保证摄入300克鲜牛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并摄入其他钙含量丰富的食物。
  老年人应增加户外运动,可视自身条件,适量增加有氧运动、柔韧性运动、抗阻力运动和骨质增强型运动。
  总之,肥胖是一种慢性病,是不健康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结局。因此,建立健康良好的家庭行为和、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很重要。要进行全生命周期、全人群的肥胖预防。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保健食品市场如火如荼地发展,益生菌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然而,既有过度宣传和虚假广告“神话”益生菌的功能,导致消费者陷入“益生菌包治百病”的误区,也有不实报道宣扬“益生菌无用”的观点,夸大其危害。这些都是对益生菌不科学的认识。益生菌究竟有无必要补充?应该如何选择和补充?特撰写此文与读者分享。  健康生活,与“菌”相伴  益生菌最早发现于20世纪初,是指定植于胃肠道和生殖系统等某一特
熊孩子放假了
期刊
高血压可分两类:大部分高血压尚无法进行病因治疗,只能应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有些高血压是某些原发疾病的继发症状,能通过去除导致血压升高的病因,被治愈或改善,被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治疗继发性高血压,不能只关注降压,更需要找出让血压升高的“元凶”,积极治疗原发病。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疾病有多种,但主要集中于肾脏与肾上腺这两个脏器。  肾脏疾病导致的高血压  肾脏是
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病”范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之为“眩冒”,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相关。中医治疗高血压方法众多,其中有三种辅助降压的特色方法:压(中医耳穴压丸)、推(中医推拿)、贴(中医穴位贴敷)。   “压”——中医耳穴压丸   中医耳穴压丸是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的一种简易方法,压丸取材多为王不留行籽,将其贴敷在6×6毫米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相应
医患携手,爱肝护肝  初春的上海,空气中透着一丝清冷。而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科教楼,由上海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办的“全国爱肝日”大型科普宣教暨义诊活动现场,却透出阵阵暖意。2016年3月13日上午,20余位来自沪上各大医院肝病科、感染科、消化科、中医科、儿科的专家们,在上海市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范建高教授的带领下,主动放弃自己的周末休息时间,为肝病患者们义诊。《大众医学》杂志作为本
20世纪80年代,凭票供应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市场经济的引入、集贸市场的恢复,使人们对食物多了一些选择余地,富裕起来的老百姓的餐桌上,菜肴种类也由贫乏转向丰富。  消费习惯:肉类消费增加,“下饭店”开始流行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50年代初期相比,我国每人每年消耗的食物中,肉类、水产类、植物油翻了一番,禽类增加了近4倍,蛋类甚至增加了近6倍。1992年的全国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膳食中动物性食品所
脂肪肝有哪些原因  我一向身体很好,最近体检发现脂肪肝。为了去除致病因素,我想了解一下,导致脂肪肝的原因有哪些?   江苏 刘先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主任医师成扬:脂肪肝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酒精性脂肪肝是因长期或大量饮酒引起的。乙醇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其代谢产物乙醛、乙酸等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脂肪肝。饮酒越多,时
主任医师,教授  TA的擅长  各种良恶性妇科肿瘤,子宫颈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  TA的座右铭  TA的科普  绝经后阴道出血:要重视,不要恐惧  绝经后出血指女性完全停经1年以后,再次出现阴道出血。任何绝经后出血,不论出血次数、出血量、出血时间,都应该重视,因为它是子宫内膜癌最有价值的危险信号。不过,重视并不等于恐惧,因为并非所有的绝经后出血都表示子宫内膜癌,80%以上可能是子宫内膜和宫颈的良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医解释  中医古代文献虽无糖尿病神经病变这一病名,但对其早已有所认识。《王旭高医案》记载“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历代也有“肢体疼痛”“足痿乏力”等症状的描述。中医学把消渴病后出现的四肢麻木、疼痛、痿弱无力,以及晚期出現的肌肉萎缩等相互关联的临床症状,统称为消渴病痿痹,归属于中医“痹症”“血痹”“不仁”和“麻木”的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消渴病久治不愈,使正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大城市尤甚。上海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较20世纪90年代升高近2倍,已位居恶性肿瘤第2位。手术是可能治愈结直肠癌的唯—方式。中山医院6000余例结直肠癌术后随访结果显示:Ⅰ、Ⅱ、Ⅲ期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能够获得长期生存机会,5年生存率分别为94.3%、86.9%和70.8%。即便是发生了转移的Ⅳ期患者,接受手术也可以明显延长生存时间,5年生存率达53.0%。与传统开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