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纯化后和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比较

来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well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纯化后及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至大鼠心肌梗死区域,观察移植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情况,分析其对缺血心肌细胞修复重建能力与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4在安徽省干细胞研究和治疗中心完成。取清洁级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5-杂氮胞苷诱导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对照组,10只/组。均于左心耳下缘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出现S-T段弓背样抬高认为结扎成功。2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注射第3代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6个,5-杂氮胞苷诱导组注射经5-杂氮胞苷诱导24h的第3代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6个,骨髓单个核细胞组注射骨髓单个核细胞2.5×107个/400μL,对照组仅注射400μL L-DMEM培养基。分别在术前、移植前、移植后2,4周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功能,同时利用心肌声学造影观察缺血区的血流灌注情况。细胞移植后8周采用免疫荧光检测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状况,苏木精-伊红染色于普通显微镜下记数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9只、5-杂氮胞苷诱导组9只、骨髓单个核细胞组10只、对照组6只进入结果分析,其余动物因造模死亡未能完成整个实验。①超声心动检查发现术前、细胞移植前4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短缩率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后2,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5-杂氮胞苷诱导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短缩率明显升高[对照组:(60.4±5.1)%,(62.4±7.8)%;(28.8±1.4)%,(27.2±5.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70.8±4.6)%,(70.4±6.1)%;(33.8±3.4)%,(33.9±3.5)%;5-杂氮胞苷诱导组:(71.7±6.8)%,(70.3±5.8)%;(34.7±5.7)%,(35.5±6.3)%,P<0.05];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心肌声学造影见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区血流灌注改善明显。②细胞移植术后8周,所有细胞移植组均见Dil阳性移植细胞存活,并表达α横纹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5-杂氮胞苷诱导组Dil阳性细胞出现具有典型横纹和肌小节样结构的心肌样细胞,各细胞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38.6±7.6)/mm2,(32.9±5.7)/mm2,(38.5±2.0)/mm2,(21.4±3.9)/mm2,P<0.05],各移植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①体外纯化培养与经5-杂氮胞苷诱导24h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新鲜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8周后均存活于梗死心肌中,并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α横纹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移植后可明显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增加毛细血管密度,改善局部血流灌注。②5-杂氮胞苷有助于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向心肌细胞的分化成熟。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配合针灸治疗后,双下肢胫神经与腓总神经的电生理变化。方法:①选取河北医科大学唐山临床医学院2005-01/2006-12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1体外联合诱导对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为了解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多因素环境下的分化表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
目的:探讨许旺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细胞内各种信号通路及其关联性。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4-01/2006—12和Embase1994—01/2006—12期间的有关许旺细胞增殖和分化
目的:收集体外培养、纯化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检测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的胶质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分泌情况,并观察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
柳河流域是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该流域闹德海水库坝址以下地区是当前彰武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多年治理实践已探索了基本经验,建立了几处样板工程.本着经济转型总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