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元构建普通话框架下的方言系统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言是真正意义的“母语”;方言承载着难以割舍的“故乡魂”;方言是学生习作题材的“天然宝库”;方言是学生习作语言的“源头活水”。在普通话的框架下,应该引导学生正视方言,巧妙适度地运用方言,发挥方言在取材、语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回归本元,还作文生活化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方言 普通话 合理化运用
  
  国家于2000年10月31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从法律层面保障了推普工作。“请讲普通话”的宣传遍布电视、广播、报刊,遍布学校、工厂、街道……一时间普通话似乎就是正宗血统,方言就是旁门左道。普通话成了高雅、文化的象征,方言成为粗俗、卑微的代名词。于是在语文课堂上,大家谈“方”色变,生怕自己或学生在课堂上冒出“难登大雅之堂”的方言,成为“把柄”、“笑柄”。推广普通话,是不是就代表着消灭方言呢?方言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我们在教学中是不是必须坚决回避呢?勿庸置疑,答案是否定的。
  一、方言——真正意义的“母语”
  学生生在方言区,长在方言区,耳朵听到的是方言,嘴里说的是方言,他们用方言交流,用方言思维。虽然部分“有识家长”注意用普通话教育子女,虽然学生经常欣赏电视、广播的普通话节目,但是由于学生成长于方言的环境中,方言已经成为他们语言的内核,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形成了方言为基础的比较完善的的语言系统,他们已经能熟练地用方言交际,表达喜怒哀乐,建立了方言与社会生活的对应关系。学生是喝方言的“乳”长大的。
  到了入学年龄,学校用普通话教学,这种突然性的嫁接,无异于“火星”撞“地球”,让很多孩子茫然失措。许多一年级的小朋友专心致志地听讲,仍然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每天上课心急如焚、如坐针毡,经过漫长的时间才慢慢适应。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但这样的开端却给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了相当大的打击。
  对于外语来讲,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外语是第二语言;而在汉语内部,对于普通话来讲,方言是真正的“母语”,普通话是第二语言。普通话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通话与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全盘否定方言,对学生7、8年的语言基础废弃不理,另起炉灶从零开始学习普通话,粗暴地抛弃学生学前语言习得成果,显然是不可取的。
  学习外语,主要是通过“母语”迁移的。例如,学习单词frog,通过汉语迁移流程主要是这样的:
  ①■(实物)——青蛙(汉语)——frog(英语)
  ②frog(英语)——青蛙(汉语)——(实物)■
  事实上,普通话也是用“母语”——方言来迁移的。
  例如,我们家乡称青蛙为田鸡(田中的鸡,叫个不停,非常形象),当教学青蛙这个词语时,学生总会说出这样的话,或有这样的想法:“青蛙就是田鸡哟!”他们的认知模式也是这样的:
  ①■(实物)——田鸡(方言)——青蛙(普通话)
  ②青蛙(普通话)——田鸡(方言)——(实物)■
  用方言来思维、来建构,用方言来学习普通话,不管教师是否承认,学生在头脑中就是这样学习的、这样理解的,这是语言学习的一个基本规律。
  方言对普通话教学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如果硬是要学生抛弃方言,将普通话的学习与方言割裂开来,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方言——难以割舍的“故乡魂”
  所谓“他乡遇故知”、“乡音无改鬓毛衰”,几乎每个人都有方言情结。
  《难忘的一课》向我们呈现了语言中熔铸的“民族魂”,只要语言没有消亡,国家就不会灭亡。金字塔石壁上的楔形文字之谜萦绕了几个世纪,验证了古埃及语言消亡带来国家真正灭亡的事实。
  “挽救地方方言,就是挽救一个地区的文化。”爱家,爱故乡,才能爱祖国。热爱祖国首先要热爱家乡。教育学生热爱故乡,就要从教育学生热爱家乡话,热爱家乡语言开始。方言是难以割舍的“故乡魂”。
  一节语文课上,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一口流利的方言,生动形象地回答了问题,眉飞色舞,异常激动,还没说完,教室里就爆发出雷鸣般的哄笑声。教师冷冷地抛下一句:“请用普通话再说一遍!”那位同学面红耳赤,支支吾吾老半天,教师只好让其坐下。从此,课堂再也不见他那眉飞色舞、招牌式的笑容了。
  不经意间,在同学们的意识中,甚至在教师的心目中,埋下了这样一颗种子:说家乡话,是非常可笑的,是土里土气、粗俗低下的。因此,农村人进城不敢开口说话,生怕城里人笑他是“乡巴佬”。
  由语言的鄙弃,进而发展到对家乡的蔑视,从而造成了对家乡情感的流失。用俯视的眼光看本土文化,用仰视的心态看外来文化,自卑感的产生有了“温床”。
  三、方言——习作题材的“天然宝库”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排斥方言,由于没有方言的媒介,在学生的头脑中普通话与生活的对应关系杂乱无序,不系统、不全面。学生脑海中保留的是自己所理解的普通话与生活的链接,在他们的普通话话语体系的习作中,只能运用这一部分素材,从而导致了学生观察视野的狭隘、观察角度的萎缩,从而限制了学生语言的发展、习作能力的提高。
  广袤的农村多姿多彩,写不尽,道不完。兴化籍作家顾坚、刘仁前的《元红》、《香河》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幅耳熟能详、倍感亲切的生活画卷:采菱,摸河歪,梭铜角子,吃麻团,跳白果,砸癞宝,打药水,放老鸦……清新中透着古朴,自然中渗着诗情。可是,这些又有多少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呢?更多的學生写作文,关注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对作文选的机械模仿。不能不说,这都是片面学习普通话惹的祸!
  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应允许方言存在,让方言为学生打开生活的“资料库”。
  四、方言——习作语言的“源头活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经典的话不知迷惑了多少人的眼睛:似乎只有大量阅读书籍才能积累语言,增强遣词造句的能力;似乎只有书籍的载体——普通话,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学了那么多的课文,看了那么多的书,到最后还是有大量学生语言枯燥,词不达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普通话还没有成为他们真正生活的语言。生活中,他们是以方言为基础的语言系统;课堂上,他们被动地以普通话为语言系统。普通话没有正常融入学生的生活,而真正融入学生血管里的方言却被打入了“冷宫”。学生心中所想的,就像茶壶里的饺子,由于要通过普通话这个“壶嘴”,怎么倒也倒不出来。
  《水浒传》里有这样的话:“对过芦苇泊里”、“俺又不曾说甚的”、“黑洞洞地”、“嫌冷嫌热,好心不得好报”、“城里城外,小街夹巷”、 “不知向后的事”、“捱到天明”、“跷蹊”……这些都是地地道道的兴化方言。文学巨匠炉火纯青地运用方言,使得《水浒》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活灵活现,还故事、人物生活本真的面貌,从而更具有艺术魅力。大师可以运用方言造就辉煌,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就不可以方言语汇作文呢?
  时下语文教学的禁忌太多,作文教学的束缚太多。解放思想,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语言,让学生用倍感亲切的语言里写出对家乡的情、对生活的爱。真正的“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怎么说就怎么写,怎么想就怎么写。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写作其实很简单,他们就不会为写作犯愁了。
  胡适曾说过:“方言的文学越多,国语的文学越有取材的资料,越有浓富的和活泼的生命。国语的文学从方言的文学里出来,仍需要向方言的文学里寻找它的新材料、新血液、新生命。”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在普通话的框架下,让学生正视方言,巧妙适度地运用方言,发挥方言在取材、语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回归本元,还作文生活化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爱上生活、爱上作文。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资源是指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对联、诗歌、流行语和口号标语等作为文化现象,都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折射出历史的风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如果能够在历史教学中加以巧选妙用,就可以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对联 诗歌 口号标语 流行语 课程资源    一、对联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它雅俗共赏,语言或幽
期刊
课堂教学的结构指的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组织形式,与构思一篇文章一样,课堂教学也有开头、中心、结尾,各部分之间也讲究过渡衔接,也讲究前后照应,更讲究一环扣一环,给人一种完整而又美的感觉。我借鉴吸收了诸多语文课堂结构模式,上了县级模式构建观摩课《秋天的怀念》,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一些想法,很快在全县得以推广。现提出来和各位同仁商榷,期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模式应该是
期刊
摘要:新课程目标提出要变革学习方式,在课改实验中,我大胆变革学习方式。在实验过程中,我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认识逐渐加深,并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接到课改教材,我眼前一亮,全新的教材,需要全新的理念去指导,更需要全新的学习方式去实践。变革学习方式,正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在这股改革的大潮中,我小心翼翼地掌着舵,勇敢前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应具备的语文基本能力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也就是说,成功的语文教学应从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训练。缺少任何一方面训练的语文教学都不是成功的、完整的教学。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重“读、写”,轻“听、说”。这样的教学思路急功近利,看似提高了学生应试中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实则使学生“听、说”能力低下,语文素养难以整体提高。在我省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
期刊
新的教学理念在撞击传统教学的教与学的方式,给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探究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的有意引导,进而慢慢地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变被动接纳为主动获取。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时要努力捕捉有利时机,诱使学生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去领略成功的喜悦,感受失败的惨痛,获取真实的情感体验,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一道中考试题探究中,导演了一幕似有“意
期刊
教师工作是一门艺术,需要研究方法;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需要下功夫,才能收获满意的结果。管理班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管理学生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科学、适合本班的方法。  人们都说做教师要有“三心”:童心、爱心、责任心。做班主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有童心才能和学生零距离接触,才能走进学生们的内心世界;爱心可以使冰融化成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强烈的责任心是做好班主任的核心,没有强烈的
期刊
摘要: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孔子说:“仁者爱人”。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爱,要爱的冷静,偶发事件在处理时,要沉着冷静,要果断的平息事端,要很民主,充分调查事件的原委,要注意教育引导。爱,要和家长共同起步 ,平常注意了和家长的联系,学生有什么问题出现,家长会很支持你的工作的!爱,营建温馨大家庭,首先,用人格塑造人格;再者,班主任应有“大爱”; 其三,爱还体现在班主任的辛勤中。我们在
期刊
摘要:良好的社会道德,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民族高素质的体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建设者。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尤其是在新旧体制转变过程中,如果不认真地抓好中学生道德教育,将要贻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所以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必须重视并切实组织好各项活动。充分认识传统
期刊
摘要:在多元化思潮风起云涌的今天,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撷取精华、成就典范,成了一个大课题。为此无数人的思考、几代人的探求,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树起了一座座丰碑。尽管如此,众多成功者中,风靡一时的有之,粗枝大叶的有之,虚无缥缈的有之,顶天立地的有之……  关键字:思想性 文学性 艺术性 未知结构 两难情结    怎样的文章才能算好文章呢?我想:具备了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的才是优秀的习作。这取决于
期刊
摘要:先由小说的主要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进而针对所提出的“若干问题”,师生互动充分地进行讨论、分析和交流,来探究作家创作小说时解决和处理这些“若干问题”的构想和意图,即让学生走进作家的思路,才能真正找到打开小说之门的钥匙。  关键词:问题 探究 思路 钥匙     小说在中学语文课程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搞好小说篇目的教学是完成中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听过一些语文教师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