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斯特钢琴作品风格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n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李斯特钢琴作品的背景入手,分析了李斯特钢琴演奏风格发展的阶段特征,并以《b小调钢琴奏鸣曲》为例,对李斯特音乐创作的特征和风格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李斯特 钢琴作品 作品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弗朗兹·李斯特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类体裁的钢琴作品、交响音乐作品,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他的作品中经常表现出追求光明、自由、理想的意志和精神,其中《b小调奏鸣曲》就属于此类作品。
  
  二 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
  
  翻开世界音乐历史的漫漫长卷,人们不难发现,19世纪是一个充满着异样光彩的艺术腾飞阶段。当时,随着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兴起,音乐艺术创作被注入许多新的风格和内容。在这个世纪初期,出生了以柏辽兹、舒曼、肖邦和李斯特等人为代表的大批天才人物,分别以浪漫主义音乐所特有的抒情、自由、奔放风格,与上个世纪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随着西方音乐史浪漫乐派的形成,钢琴音乐也进入了其鼎盛时期。独奏音乐会频繁举行,文化生活对钢琴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而,涌现了大量以钢琴演奏为生的艺术家,成为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钢琴技术也得到了迅速提高和发展,并逐渐成为以炫技为主导的多种演奏风格派别。
  这一时期的音乐特点是与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密切联系的。法国大革命后,复辟与反复辟反复较量,浪漫主义风潮的形成,使音乐家更好地表达躁动不安的个人主观感情,他们的作品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能体现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总体风格。这个时期,张扬个性成为一种时尚,在作品题材上最突出的现象,是钢琴小品成为浪漫派作曲家抒发感情、捕捉瞬间情绪体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19世纪最富有特性的音乐体裁之一。
  
  三 李斯特钢琴音乐特征
  
  李斯特钢琴演奏风格存在着许多变化,每一种新手法在盛行一时之前,都有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我们应重点了解李斯特钢琴演奏风格发展的几个阶段特征,重要的是知道他从何处开始,到哪里结束,知道每一阶段的成长都有过“童年”,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有过曲折。
  1 早期的创作
  李斯特最早的作品是根据狄亚贝里的一首著名华尔兹舞曲谱写的变奏曲。这部作品完成时,李斯特师从贝多芬的老师安东尼奥·萨列里,天资极高的李斯特,对音乐艺术的各个组成部分已经有了清楚准确的概念。李斯特从萨列里那里已经学会了读总谱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这部变奏曲就其特点而言,颇像车尔尼的作品。20—30年代极其流行“练习曲风格”的乐曲,虽然我们在这首变奏曲中找不到任何李斯特音乐的特点,但是这部作品证明李斯特己经极快地掌握了基本的作曲技术。
  这一时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保持以往的传统,模仿通用的范例、规则和手法。充分表现在《练习曲》初版、《豪壮的快版》等其他小型作品中。对此,李斯特这样形容:“所有的橡树都曾经是橡实,所有的雪松都曾经是灌木,就一切的艺术而言,人们为了掌握工作对象的特点,最初总是要经过一段艰辛的实践体验和理论探索阶段的。”
  2 开创钢琴的交响化
  这是李斯特“狂飙突进”的时期。特点是打破常规,开创了钢琴的交响化处理手法。这一时期的特点鲜明地表现在《练习曲》第2版,《帕格尼尼随想曲主题豪壮练习曲》、《两个瑞士主题的浪漫幻想曲》以及许多幻想曲和改编曲中。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李斯特改编的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李斯特称它们为《钢琴总谱》,并以此来证明,他的作品根本区别于老式的改编曲,因为以往的改编曲在运用钢琴手段方面,表现出的是单调与贫乏。
  李斯特用《幻想交响曲》的总谱开创了一条新路。他不仅有意识地把音乐的骨架传递给钢琴,并且把大量的细节、丰富多彩的和声和节奏全部移植过来,如同复制一篇神圣的经文。李斯特之所以称此部改编曲为“钢琴总谱”,是因为他要把自己的意图披露明白,即一步一步运用乐队,把乐队的气势磅礴和丰富的音响传递到钢琴上。
  李斯特的“钢琴总谱”如此完美、如此新颖而别开生面地再现了乐队的叙述,促使舒曼提笔写下著名的论交响乐的文章。文中,舒曼主要分析了李斯特的改编曲,并为此目的而初次使用了“钢琴的交响手法”这一术语。实际上,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钢琴总谱已经成了钢琴建立“交响手法”的第一块“奠基石”。这一方法意味着对钢琴的艺术手段进行一次根本的改革。它建立在发掘新的表现潜力的基础之上,从此成为可以进行多种多样教育工作的工具。
  3 清晰的钢琴演奏
  这段时期的特点是钢琴的交响化处理手法取得高度发展,这是节约力量原则占上风的时期,也就是说要尽量避免运用不必要的技术手段,这是李斯特创作上的最重要时期。
  下面以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为例来简要说明他的演奏风格。《超级练习曲》别开生面的标题常常引起误解,许多人错误地认为这是“最大难度的练习曲”,但是李斯特注入了更为深刻、更为崇高的含义。李斯特对《超级练习曲》弹奏要求并非指狭隘的技术上的尽善尽美,也不是指掌握最大的难度,而是应当理解为真正的炉火纯青的境界,即善于把音乐作品的光彩和乐曲清新的感觉全部表现出来。演奏钢琴时善于进行崇高的思索,使技巧成为表达诗意的助手,这就是表演技能的最高境界。
  4 标题性的运用
  标题化是李斯特将诗和音乐有机结合的手段,加强了音乐的思想和感情的影响力,使它更易于理解。李斯特认为,标题音乐首先应该有“明确的标题”,或者用他的另一句话来说,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陈述作品”。借助这样的标题前言,作曲家要达到如下目的:
  (1)向听众阐述音乐,使其不仅注意音乐的结构,而且也同样重视用音乐的连续性来表达思想。
  (2)反映现实中音乐较难表达的某些方面,以此来补充音乐的内容。
  (3)将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的轨道上来,用诗去诠释作品,事先指明整体作品的思想,引导听众掌握它的最主要因素。
  (4)使听众把音乐与其他各种艺术构成统一的整体去进行理解,即向听众介绍艺术文化的各个思想。
  由此可见,李斯特是将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这一进步原则推广到标题中来。按照李斯特的看法,惟有当标题符合诗意的需要时,它才是可取的。标题并非以“外在形象”将音乐图画串联在一起,而是渗透在它们之中,以严整明确的形式将它们构成一体。标题成了基本的诗意手段,用以确定音乐整体的结构、主题的发展、乐思的布局、色调的细微变化。因此,可以认识到诗和音乐的统一正是李斯特的出发点,并决定了标题倾向。这一特征在他的作品《旅游岁月》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李斯特迁居魏玛转入“安定生活”后,着手完成了《旅游岁月》的最后校订。这部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在每一首乐曲前面都有一首诗,诗的内容就是对我们演奏的提示,或是对乐曲内容的解释。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某些优美自然景色的速写,而且透过艺术家崇高的意识,思考自己所感受过的一切,来描绘种种事件。在作品中首先力求达到音乐与标题的完全一致,除去一切多余的东西。音乐不仅表达作曲家的总的情绪,而且也描述了情景的全部细节,李斯特拒绝音响的重复,也总是追求精益求精,旋律叙述的流畅。他抛弃了以往滥用音乐材料和追求华丽的做法,尽量节约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蕴藏于作品中的技术材料。他尽量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清晰、有说服力,使人容易理解,在作品中去发掘这样的形象和表现手段,使思想和它的具体表现之间没有任何脱节。
  
  四 《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在李斯特众多钢琴作品中,我认为《b小调钢琴奏鸣曲》最能体现他的创作手法,在19世纪钢琴文献中具有里程碑式的特殊地位,他经常在各种比赛和演奏会上演奏。这首奏鸣曲既深刻地反映出作者个人世界观的矛盾,又深刻反映了当时欧洲知识分子思想意识的矛盾。音乐结构和音乐陈述逻辑极为复杂,较为集中地体现着李斯特音乐创作的特征和风格。
  (1)乐曲的结构特征
  《b小调钢琴奏鸣曲》最大的结构特征是,将长期形成的多乐章套曲结构的特征,倾注到单乐章中去,并通过主题贯串的手法,开创了大型单乐章奏鸣曲的先河。它的结构体现了单乐章基础上的套曲化,即单乐章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陈述的阶段性和某些部分的功能转变,又体现着分章组合的原则。这就造成了整首作品音乐发展的某种犹豫甚至是中断,这些都使音乐陈述的逻辑结构趋于复杂。
  (2)乐曲的内容
  无论是文学、诗歌还是是绘画、音乐,伟大的作品,必要有其产生的土壤。《b小调钢琴奏鸣曲》在形式上产生的渊源,主要是由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发展导致的革新需要,李斯特只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这部作品创作于李斯特的魏玛时期。这段时期,李斯特除了演奏、教学之外,还担任指挥的工作,在音乐节上演出贝多芬、柏辽兹、威尔弟和瓦格纳的作品。当时李斯特在音乐界所担任的职务之多,所建立的声誉之隆,称得上如日中天。但是,李斯特的人生矛盾在于表面风光而内心困顿。现实的结果与理想的追求,有时恰恰势成相反。这种反差,遍布于他的音乐中,具体表现在:热切的歌颂与冷酷的嘲讽;执着的追求与不断的置疑;无悔的抉择与深切的反省;对爱的渴望与对爱的恐惧……几乎无处不在的矛盾,使得李斯特的音乐在内容上也绝非一元论那么简单。李斯特的音乐中矛盾的处理,音乐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音乐戏剧化的手段,而主要是他内心世界的缩影。
  在李斯特的中后期创作中,宗教音乐或具有宗教色彩的音乐作品大大增加。《b小调钢琴奏鸣曲》即便不是这个转折的起始点,但作品中也确实存在宗教色彩或宗教寓意。这种寓意的寄托,很有可能是李斯特最后叛逆宗教的征兆。
  (3)乐曲的主题
  该曲的主题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突出体现了李斯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观念。该曲虽然结构庞大,但主题只有四个,即引子、主部主题、第一副题和插部主题。
  引子本身没有稳定的调性,只是体现着某种程度上的小调色彩,它的这种不确定性是李斯特作品的一个特征。这与某种不稳定的、充满矛盾的创作思维是一致的。它在乐曲中多次出现,在主副部之间的连接中,在展开部中,在结尾中……它好像处在矛盾旋涡中时寄托希望的一种宿命。这个在疑问声中包含着连接二度下行的叹息音调在最后的尾声中出现,又表现出作者对自己前面追求的某种怀疑。
  主部主题本身是充满矛盾和动荡的,它由两个矛盾的因素构成。李斯特似乎只是通过主题的激烈发展,深入地揭示主题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主部主题在展开部有着宏伟的再现和剧烈的展开,更像一种怀疑和嘲讽。
  副部有两个主题,第一副题是英雄性的主题。但这个英雄性的主题是悲剧性的。它在展开部中的宣叙调里,以肃穆、沉重的性格再现,而且在展开部中,它的发展每次都以悲剧性的小调结束,好像要冲破某种阻碍却失败了。更需注意的是在尾声前,这个主题又一次有力地奏出,作者本可以用这个英雄主题胜利地结束全曲,但却突然中断。第二副题是从主部主题的左手部分演化而来的。这个爱情主题在呈示部中显得不十分肯定,但在展开部的行板插部中获得了肯定的性格。
  最后一个主题是插部主题。这是个新主题,它大概是李斯特在《b小调钢琴奏鸣曲》中最肯定的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在整个奏鸣曲中没有变化,保持着同样的性质,并在结尾中作了肯定。
  
  五 结语
  
  李斯特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的钢琴作品具有独特的现代钢琴演奏技巧、标题性原则与交响思维、深厚的民间风格,而《b小调钢琴奏鸣曲》这部传世巨作,不仅开创了单乐章奏鸣曲式的先河,其无处不在的主题变形技法和双重奏鸣曲式功能,庞大而复杂的结构,殷实的内容和色彩斑斓的和声语汇,都为我们的解读与演绎提供了广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安晓阳:《浅谈李斯特钢琴音乐的特点》,《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2] 尤利乌斯:《李斯特》,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作者简介:赖大忠,男,1976—,四川金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1988年用扶风县渭水化工厂生产的50 %硫磺胶悬剂进行了葡萄毛毡病试验。葡萄品种为红玫瑰。硫磺胶悬剂设100、150、200倍三个浓度,以波美0.5度石流合剂作对照。每处理12株树,
细辛菌核疫病是一新的典型的土传病害,其细辛核盘菌又是我们定名的新种.该菌具有有性与无性两个世代,有性世代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虽然也能通过空气传播,
1987年4月21日,笔者从昆明市出售的酸豆(又称罗望子 Tamarindus jndicaLinn.)中发现罗望子象 Sitophilus linearis(Herbst)。经到产地元江、元谋两县调查后,在当地出售的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化,我国社会资金的运行格局和运转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国民经济已逐步走上了货币化、资
琼瑶,原名陈喆,台湾著名言情女作家。自1963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以来,迄今已创作小说五十余部,在华语文坛形成了罕见的、历时30多年而不衰的"琼瑶现象"。除此之外,
2013年11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转型年代、青年与中国故事”在北京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能宪,
广西鼠疫经过了53年的静息期后,于2000年7月,在广西的西部地区隆林县突然发生了动物间鼠疫的流行,并波及到人间。2001年7月,与隆林县相邻的西林县发生了动物间和人间的鼠疫流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1~3月份,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2.4%。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当前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
《断食日志》为李叔同在杭州虎跑断食时所写,记录了断食期间的生活细节及生理变化。断食后不久李叔同即遁入空门。2010年杭州李叔同纪念馆经过多方努力,征集到李叔同《断食日
新疆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全面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方针,总体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首期规划开发1.7平方公里。为鼓励合作开发,最近市府(农八师)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