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如何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dou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总复习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一环,其目的就是将遗忘的知识重新熟悉,未懂的知识弄懂弄通,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熟练掌握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观察、综合、分析等能力,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复习的成功取决于个人的学习积极性、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缺一不可。为了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复习的计划性
  要提高复习的效率,必须提前规划,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计划通常包括新课进度、复习进度、诊断考试安排、单元主讲及集体备课安排等内容。计划不是只针对复习阶段制订,而是在学期的开始就要做全盘考虑,并且注意细节的安排。如考虑好每次练习的目的、内容、题量、难度和梯度。
  中考复习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应发扬整体协作精神,加强单元主讲和集体备课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单元主讲工作主要侧重整体安排,集体备课工作则侧重细节研究。
  教师要研究考试说明和中考试题。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如今年中考的考试说明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考试方式采用理化合卷。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训练学生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并适应合卷考试。
  研究中考试题时,可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出发,从中分析命题的理念、重难点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指导师生有针对性地复习。教师还应研究学生的学情,全面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及时调整复习的进度、难易度或复习的方式方法,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为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避免复习过程中产生盲点,老师应及时与学生交流,并针对问题加以改进。
  2.调控复习的环节进程
  在复习中要重视“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他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我们通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检验”就是要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实际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让教学的信息反馈体现在教学全过程中。
  2.1课前发动学生提供问题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今后教学活动中密切配合。在复习的过程中,将历届学生出现过的疑难问题作为探究的重点。每一节复习课都反映“备学生”这一环节的连续性,激发学生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积极性,愿意同教师教学相长。
  2.2课上捕捉学生情感因素的反馈信息。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学生反应会有所不同。如:精神集中或涣散、迷惑不解或思索、轻松愉快或愁眉不展……多少可以反映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接受、贮存、理解、应用情况。从而调整复习,以达教与学的和谐。
  2.3课后听取学生疑难问题的反馈信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必然会受各种干扰。学生接受程度不同,常会造成种种差异,教师收集真实准确的反馈信息,对下一节的复习有较强的针对性,避免闭门造车,易被学生所接受。
  2.4以形成性测试检查复习的反馈信息。在复习过程中,多次的测试是以化学知识系统为线索,将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的结果跟教学目标相对照,借以考查所达到的程度与差距,及时发现和纠正教与学工作中的缺陷,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而获得反馈信息和对学生作出评价,这就是形成性检测。
  我除了在每单元教學中,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讲评试卷,还注意与不同层次学校的测试成绩对比,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知识面、掌握情况,以及学习上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书面分析,以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调整复习计划,进一步改进教学。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期定下的目标更加吻合,做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3.克服复习的两种障碍
  初中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初学者感到困难的是:知识庞杂,记忆内容多,条块分割明显,彼此联系不紧密,因此学习往往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概念的记忆,以及不变的思维模式上,而缺少分析、对比、综合、推理等能力的训练。在初中化学总复习阶段,要注意克服两个障碍:一是由平时学习引起的分析、对比、综合、推理等能力的薄弱;二是由此引起的自卑心理。
  4.把精力用在疏通课本的内容上
  做习题固然重要,但对课本没有节节清、章章明,想越过障碍,提高学习能力,是不可能有的。“疏通”二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4.1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把暂时遗忘的基本规律、“工具性”知识、必备技能等重新掌握并使之熟练。
  4.2加深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所谓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定义就是用简短的文字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其中的每一字、词都有其特定含义,不能随意省略变换。例如“化合物”与“混合物”、“浓溶液”与“饱和溶液”是有所区别的,“一种”、“全部”、“多数”、“任何”等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4.3要把已做过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与物质知识、概念等密切挂钩。例如,氧气的性质、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溶质质量分数的配制、酸和碱的性质等均有一定的实验操作和现象加以佐证,尤其是课本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所占比重大,内容杂,不易掌握,如果把通过典型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和具体对象等所获得的感性知识,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挂钩,一一对应,就能记得牢,且理解得深刻。所以说,疏通课本内容的重要环节是将化学实验与具体化学知识一一挂钩。
  4.4在一章或一块内容复习完以后,可用“网络是否形成”衡量学习效果。学习化学的最大障碍是难以“分析、对比、综合、推理”,难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复习使知识“网络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成网的知识或能力是一盘散沙,是知识的简单堆砌,会阻碍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提高。
  还可以按章、基本概念、元素及化合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分别编网络。化学计算的网络包括化学式计算网、化学方程式计算网和溶液计算网等。
  4.5应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有时用来思考的时间超过看书的时间,就像消化的时间往往超过吃饭的时间一样。“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多思、多问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切不可掉入茫茫题海中。把化学事实和原理从教师及课本那里学过来,经过思考、整理,形成自己的见解,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意味着已经真正掌握了课本内容。
其他文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起源于中胚层,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骨髓中,与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HSCs)共存。BMSCs不仅参与构
摘 要: 全程性教学法就是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为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我们倡导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全程性教学法,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轻松愉快而
摘 要: 作者对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三种课型实验教学课、知识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的基本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教学理论的新成果,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设计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课型 教法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法有其优点,能在教学中发
鹅大肠杆菌病(Goose Colibacillosis)是指部分或全部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鹅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疾病。现有禽病原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的
摘 要: 《工程力学》是职业院校理工科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枯燥的、拥有函数计算的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这门课是关键。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介绍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工程力学》 教学方法    《工程力学》主要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大部分,是职业院校理工科类的一门介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课程,
摘 要: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十几年的物理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初中物理起始阶段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后期学习物理的韧劲,不仅会影响学生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而且会影响高中阶段文理分流的趋向。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个阶段第一学期的前半期尤为重要。初二学生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都显得很自豪,想学好物理的欲望很强。但是很快就有一些同学受“物理难学”说法的影响,对物理学习产生了害怕、畏难心理,尤其女同学更为明显。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