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假大空”,求“真善美”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s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中的以人为本,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在作文中表现真实的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作文过程才能成为写作者心灵舒展的过程;且在作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才能获得人的完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称其为“求诚”,他说,“我们从正面和反面看,便可知作文中的求诚实含着以下意思:从原料讲,要有真实、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有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这就是说,我们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以便在写作时说真话、抒真情,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又要训练学生正确思维与表达,使他们在学习构思、行文、修改等技巧过程中,克服虚伪、浮夸、儿戏和惰性,形成较为严谨的写作态度。
  一、农村中学生作文的困境
  当前的作文教学环境尚有不尽人意之处,很多学生写作时不善于挖掘运用真实丰富的原料,而是迷信于走“捷径”、找“窍门”,不是移“花”接“木”、就是对题入“座”。如此作文,还有什么“立诚”可言,当然也无法以作文提升个人的心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良的写作之风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学生对作文的误解。把作文理解为“造文”——远离生活的闭门造车和与己无关的胡编乱造,使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实,作文即是生活,作文即是做人。它是人的个性、情感、思想、情趣、爱好等的自然流露与渲泄。
  二是学生生活积累贫乏。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日益沉重,特别是应试的压力日益增大,这使很多学生除学习之外,不太关心周边生活,因此生活空间狭窄,生活积累极少。
  三是教师评改的导向使学生作文的思想情感虚饰化。评价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固定、单一,评价要点集中在思想立意上,而对真实为文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学生作文一味追求文章的主旨,刻意而做作,有意无文。
  二、作文“求真”的出路
  1. 拓展阅读,开阔思路
  要让学生“求真”,首先应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 “真”好在哪里。因此老师的指导性工作是必需的。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真生活、真性情的书和文章。用真切的生活、鲜活的人物感染他们、吸引他们,感动他们,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活,产生张扬自我、展示自我的欲望。
  2. 走向社会,摄取素材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有了源头,才会源源不断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 ”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素材贫乏,思维刻板,写不出新意,跟传统应试教育将学生封闭在课堂中,把沸腾的社会生活与学生剥离开来有较大关系。要突破这个隔离层,就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多姿多彩的生活。如组织一些读书演讲比赛、社会实践调查、到农村郊游、到工厂社区参观等活动,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丰富的源头活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积累比较丰富的写作素材。
  如写《我从中学到了语文》这篇作文之前,我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目的是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同样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可以学到语文。然后,才让他们写这篇文章。通过体验生活,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些同学写从电视中学到了语文,有些同学写从电脑中学到了语文,有些同学写从商店店名中学到了语文,有些同学写从广告中学到了语文,有些同学写从警示牌中学到了语文……
  3. 淡化作文,突出练笔
  大多数同学视作文为畏途,面对作文,心理压力极大,特别是堂上作文如受炮烙。为此,七年级、八年级我从来不安排当堂作文(考试除外),甚至将作文与周记“混为一谈”,统称“练笔”。目的就是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放松地练,随便地练。允许学生有搜集信息、查找资料、积累素材的过程,鼓励先思考酝酿,后提笔写作。让学生逐渐摒弃抱佛脚、急就章的习惯。学生写作环境相对宽松,自我选择的余地增大,讲真话的可能性就会增强。
  刚上七年级,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写的文章总是假话、套话。为此,我减少作文的次数,增加周记的次数,尽可能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周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评讲日记。通过半个学期的练笔,写日记时说假话、空话、套话的同学基本上没有了。一位学生把他期中考试前后的情况在几天日记里连续作了具体的描述,一个爱学习,勤奋上进的同学形象跃然纸上。一位女生把在她生物课上遇到的不良现象作了评击,写了一篇题为《究根到底有何罪》的日记。通过训练,一篇篇富有个性与真情的文章不断地出自学生的笔下。
  4. 创新标准,改革评价
  长期以来,语文老师在作文评价方面似乎形成了一套操作模式,其大致思路是:主题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充实,结构是否完整,语言是否流畅,情感是否真切,表达是否恰如其分。语文新课标指出,作文的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在求真训练过程中,我重新建立七年级作文的评价方案,突出真实与个性标准。把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真我风彩作为优秀作文的第一要素,力求革除学生习以为常的作文老套路、花架子,让学生从文章中看到自己真实的脚步和具有成长意义的心路历程。
其他文献
Nurse:Don’t you like your new baby sister, Johnny?  Johnny:She’s all right, but I wish she had been a boy. Willie Smith had just got a new sister, and now he’ll think I’m trying to copy him.  保姆:约翰尼,难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根据任务型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可以使他们在探究中增加认知体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的有效方法。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认知需要为出发点,营造情境化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团体式合作探究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提高他们探究的能力和水平。以任务驱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得学生学习更有方向性和探究性,激活其自我学习的
期刊
A boy had eaten a lot of cookies, but he wanted more.  His father said to him,“Don’t eat any more, or your stomach will explode.”  The boy said,“Never mind. When I’m eating once again, you can stand a
期刊
在各地历届的中考英语试题中,考查相近点或相似点成为命题者的重点,而这些考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本文将中考中出现的“易混点”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易混点1】 bring, take, carry, fetch  【要点解读】 bring意为“带来”,方向上表示由远而近;take意为“拿走”,方向上表示由近而远,构成的短语take away意为“带走,拿走”;fetc
期刊
迈克尔杰克逊的《拯救地球》之歌在教室里响起,同学们低声跟唱。上课铃响,老师抛出问题“How can we heal the world? Who can help us?” 有学生回答“International charities”,顺利进入牛津英语8A Unit 7《国际慈善机构》一文的学习。著名歌曲抓住了学生的心,轻松导入新课,切入点出彩。导入直接影响一堂课成与败,好的导入会带给学生新鲜感,
期刊
教师在教学中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以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有些教师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提问时,有时会出现响应问题的学生少或学生不经思考、敷衍答题的状况。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不愿认真对待教师的提问这种现象呢?原因在于教师的提问没有艺术性,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注意到提问的艺术。  一、提问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  部分语文教师认为课
期刊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和充满睿智的,教师要能关注到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还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能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热情,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效推进,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一、巧借英文歌曲优化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已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而英文歌曲集文化、历史、情感元素于一身
期刊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分组,通过共同努力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经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尤其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合作学习暴露出很多问题与缺陷。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就此否定合作学习模式,应该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才是至关重要的。  一、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分组缺乏合理性,合作学习目标不明确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改是业界研究较多的课题之一,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初中数学教改而言,更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下面就以初中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复习课教学”为例,谈一些思考、体会。  一、研究复习课教学的目的、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就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做
期刊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了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强调坚持以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人类认知的发展。该理论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通过对外部环境的转化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使用英语,就是要在遵循语言交际性原则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主动参与表达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