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生:创业会弥补经济衰退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官员嘲笑孟买的脏、乱、差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孟买与北京的不同其实根源于人们创业自由度的巨大差异。
  
  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基因里面就是创业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基因,但是中国人喜欢创业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在美国大家讨论创业这个问题,说得最多的是如何保留、发扬创业精神,因为他们的创业体制非常好,他们担心最多的是大企业会不会处于统治地位。
  这也是新加坡、日本担心的问题。他们有很强大的公司,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选择是我是去索尼工作,还是自己创业,他们会比较,到索尼可以拿多少工资,自己创业可能好几年都没有什么收获。中国没有索尼,这其实也是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创业家的原因,他们没有选择。我们经济高速发展了30年,没有产生几家世界级的公司。
  这些国家为什么会担心创业不够踊跃呢?很多研究表明,多数新技术的产生不是由大企业推动,是由小企业创造的。创业的活跃度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这是他们的主要担心。其二,他们比较担心的是我们有这么好的扶持企业发展的机制,但是我们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创业呢?
  中国恰恰相反,中国人即使被关在监狱里,他也要创业。创业精神非常难能可贵,中国经济体制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但是人们强烈的创业精神甚至弥补了这些缺陷造成的负面影响。
  创业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技术上的推动,美国是最典型的案例;二是创业可以弥补国家经济的不足。我们MIT同事曾做过一个研究,在拉丁美洲经济最困难时恰恰是创业最高潮的时候。低谷期人们选择创业,可能因为他失业了,别无他选,但是创业又会从整体上弥补经济衰退。假如说俄罗斯人跟中国人一样热爱创业,那么这10年他的经济衰退就不会那么严重。俄罗斯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是其1989年的50%,如果他的国民具有跟中国人一样的创业精神,那么这个衰退就可能是30%而不是50%。一个国家的创业精神,会减弱经济困难的严重性和程度。
  这或许应该成为我们当下大力倡导创业的动力吧。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倡导创业很简单,关键在于政府出台相应的支持性政策,从短期来讲的确效果会很显著,但是从长期来讲,鼓励创业政府面临施政思路上的逆转。
  几年前我第一次应邀去印度讲课。尽管之前已开始研究印度,但是真实的印度还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多数中国人到印度机场会完全不适应,候机大厅里横七竖八躺满了人,这在中国简直不可想象。机场一般会被看做是国家对外的窗口,但印度才不管什么“对外形象”呢,民选国家里每个人都有权利随意栖居。
  印度的贫民窟与富人宅邸基本上比邻,常常是高楼大厦的旁边紧挨着就是成片成片临时搭建的低矮的帐篷人家。穷人们抬头就能看见富人,富人每天出门在门前、屋后、拐角处总能碰见穷人。在帐篷人家的附近,男人们转过身就可以“如厕”了。在印度是没有“收容”或者“城管”之类的,印度宪法规定印度公民有迁徙的自由,你愿意到哪里登记就可以到哪里居住。因为这个原因,外界对印度的评论基本上都是一致的:脏、乱、差。
  中国的情况则区别很大。在北京、上海中心地带基本上是很难见到穷人的,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过程中,他们多数已经迁到了城市边缘或者郊区。此外,抛开暂住证这类对外来人群的限制外,城市低层面的创业人群基本上都会碰到城管的清理,所以这几年可以频繁看见创业者与城管人员之间的冲突等。
  这些所谓城市举措,使穷人基本上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很多大学生包括商界对于中国穷人的真实生存状况其实所知甚少,所以他们会安然地认为不要让穷人(外地人)分享城市利益,要远比保障这一人群的合法权利、使他们得到公正的发展机会重要得多。这其实也是致使他们对社会底层人群缺失社会责任感的原因之一。
  多数中国官方或者商界中人,到过孟买后对于看见的市容都甚感自豪,据说这也是一些跨国公司选择中国放弃印度的原因之一。但是人们忽略了一点,自由迁徙、随意栖居的背后是创业者更低的创业门槛、更自由的创业选择。每年有无数来自各地的心怀梦想的创业者涌入孟买,他们可以随意在街上摆摊招揽生意,随意搭建帐篷自由居住,随意开始自己的创业。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下怎样来理解或建构新的“国家认同”,远较过去复杂,而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对于这一命题有着较为多样的表述。在《集结号》《十月围城》等影片中,表达了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纠结与融合;在《孔子》《建国大业》等影片中,正面强化了一个统一“国家”的合法性;而在《金陵十三钗》《非诚勿扰》等影片中,则传递出今天人们对于“中国”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想象。时代语境的变迁,决定了中国电影人对于“国家认同”命
期刊
主动的放弃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预测宏观经济有点像算命。尤其是说复苏的时间。现在流行的说法有三种:一种是第二季见底,年底开始复苏;一种是三年左右的时间;第三种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低速增长的时期。  在预测时间长短时,其实都是做了很多假设。全球化时代国外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复苏对中国不能不产生影响。另外,政府政策及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经济复苏是很多因素互动的结果。上述三种预测都有可能对
期刊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为他想到就付诸实践,而我们的风投朋友们是说说而已,你要是把他们的风凉话当真就成炮灰了。    我最近应邀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一个题为“Webgame和SNS”的大会。在台上,一眼望去,与会者黑压压的一片,足有好几百号人,大多是创业者或是来自创业公司的管理者。这些人无非来自三类公司:一类是做网页游戏(Web game)本身的;第二类是提供网页游戏发行渠道的,即社区网站;第三类是整合
期刊
不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2009年将是“宅经济”崛起的一年。    对于中国来说,2008年的冬天注定要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寒冷。经济衰退正在试图慢慢进入每一个人的精神以及身体。  你如何面对衰退呢?你不能炒股,因为股市凶险。你不能买房,因为房市低迷。你也不能把钱存在银行。因为利率太低。当然,你也不能把钱放在家里,因为它们无法抵消通胀,你的财富就在你的眼前缩水。没有理财的渠道,那就响应国家的号召来消费。
期刊
经济危机之后,找乐淘合作的玩具公司反而变多了,而且分布在全球。毕胜的原则是拒绝诱惑,低调成长。    2008年12月16日凌晨5:36,毕胜的私人邮箱里多了一封新邮件,邮件的内容很简单,一个名为AllenHoffman的美国人希望和他谈一笔玩具生意。9点,毕胜准时上班,看到了这封邮件,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这个人会知道自己的私人邮箱呢?但他还是立刻给Hoffman回了邮件,很快两个人取得了联系。 
期刊
当下的企业家早已经作别了男三号的姿态,他们已经开始逐渐显示出了新领袖的霸气和雄心。    《跌荡一百年》是吴晓波为了回答企业家的角色问题而鼓足勇气、溯源而上,经过对1870年至1977年中国企业史的梳理,将打捞出的碎片重新整理出来的新书。相比起他前一部著作《激荡三十年》,新作《跌荡一百年》吴晓波同样采用了寻找中国企业史的历史拐点的方式来叙述,不同的是,后者时间跨度更为漫长,解答的问题更为尖锐。  
期刊
它可能并没有创造多少财富,但是它创造了价值,一种开放性的,有着普世意味的价值观。    其实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指望过靠单向街来赚钱,现在经营了三年,我觉得已经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们最早参与开书店的几个出资人很多都已经忘了单向街这回事,这些人大多都是我的朋友。有一次我约一个出资人在单向街谈事,他过来以后惊叹地说: “哟,还在呢!”对于大家而言,单向街能生存下来或许都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单向街旁边以
期刊
即使在市场相对比较低迷的时候,也不排除中间可能会有一些时间窗,关键是你如何抓得住。    去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股市IPO的大门基本上就关闭了,很多公司都延迟或放弃了原先的上市计划,有些现金流比较健康的公司还好,影响没有那么大,但有些在2006年、2007年比较浮躁的环境中,被VC、PE等资本推动快速成长起来,以上市为主要目的公司,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首先要明白,对任何企业来说,上市都应该只是一
期刊
当与这些创业家分享他们在异国亲历经济危机时看到的种种时,或许你会庆幸,还好身在中国。    “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人仍旧那么多,不过有很多人其实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仍旧有能力。”在最近的一次奢侈品聚会上,一个业内人士向陈义红说道。2008年底,在欧洲的一家阿曼尼店,只有两个中国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我的助手。”陈义红笑着说道。这使我们能够深刻理解全球奢侈品何以大举转攻中国。  但是事实上中国商业
期刊
在中国这个最热爱创业的国度里,我们的创业导师究竟在哪里?他们是缺失的,还是隐形的?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  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过绝望……  这似乎更像一首关于创业征途的歌。创业是一条孤独的路,在穿越这个漫漫长路的过程中,谁会成为黑暗隧道中指引你前行的光亮?谁会成为你隐形的翅膀?每个创业者都在寻找那一点光亮,那一双有力的翅膀——显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