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471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从自然层面对人进行了思考,这尚处于蒙昧和幼稚阶段。柏拉图另辟蹊径以理念论为方法指导创造出了哲学王,将人推向完美、至善的境地,但在绝对理念精神下创造出的理想国和哲学王在其现实性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但他创立的理念论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关键词:理念 人 哲学王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自泰利士起,古希腊哲学家对“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进行了不断探索与追问,其方法大致经历了从自然实体到形而上学的转变。然而,在古代行而上学的学说中,只有柏拉图的理念论才堪称登峰造极。笔者认为,理念论的提出是为柏拉图所追寻的哲学王建立平台,从而使城邦达到善的境界,人的完美性也充分体现在哲学王身上。
  一
  早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先祖们就朦胧意识到第一性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摆脱了神话思维进入了哲学思维,第一位哲学家泰利士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以此为据将万物归结为水,水是一种直观的感性实体,具有稍纵即逝的特性,自然与人都消解在水里,这就决定了事物本质上不具备终极的价值。并且他对人的叙述仅限于自然层面,人对自己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人不具备主体意识。毕泰戈拉斯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一”是原因,由“一”经过无限的转变,产生了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相互转化,创造出了世界,人也是由这四种元素所构成的。众所周知,这四种元素是无形的、变幻莫测的,由此产生的人也是可变与流动的。自然哲学发展到赫拉克里特那里万物却变成了一团没有任何形状、永不熄灭的火,他以辩证的方式将人放置于火的转化中,认为:“一个人怎能躲过那永远不灭的东西呢?”活火是可感知的事物,人终将无法逃脱自然主体的掩盖,被哲学家淹没在自然视野里。
  自然哲学随着古希腊哲学家的智慧火花一次又一次地呈现而缓慢发展着,对人的认识和理解尚处于幼稚阶段,人一直消解在自然界里。人始终处于流变和变动不居的状态,这使人陷入迷茫与困惑状态。感性、可变的事物始终阻碍了人对自身的拷问与探索,在自然哲学家视域中对人的探求早已消失殆尽了。然而,普罗泰戈拉将哲学重心移到了人本身存在上来,实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哲学命题,其意义首先在于,它第一次在哲学中凸显了人本身,把人从自然流变状态中分离出来,并以人作为相互联系的中心,推翻了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把万物看作总是同人相关和以人为衡量尺度的东西。笔者认为,哲学所要研究的是,什么才是自然万物的真理和它们存在的依据,这首先必须研究人自己,研究人本身处于什么位置、什么生存状态、人究竟应如何规定,普罗泰戈拉伟大之处在于他提升了人本身存在的价值,而且他也是第一个对人本身和社会历史提出系统学说的人。
  如果说在智者那里对人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那么在希腊社会上升时期,苏格拉底关于人的叙述就给人生和哲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力量,将其从感性阶段提升到了理性阶段,“认识你自己”震撼了人的全部心灵,使它摧毁旧我寻找自新。他要求哲学抓住人和生活实践本身,教导人反省自我,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目的,这引起了人类思想精神的彻底改造。他认为人有灵魂,能够追求善,从而把“认识你自己”的人学研究转向了研究人的灵魂。通过研究人自己,苏格拉底对理性(心灵)进行了深刻的研讨,系统提出了关于人的学术思考,这为后来柏拉图理念论的提出提供了大致的摹本,如何在理念世界中使人达到完善、达到至善世界就成了柏拉图哲学的主题和任务。
  二
  众所周知,柏拉图的理念论掺杂了许多诗意般的比喻:“一件东西之所以为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不管是怎样出现、怎样分有的,美的东西是美使它美的。”这个关于美的描述,笔者认为不单是为美的事物寻找原因,而是为万事万物的存在寻找本原,所以理念论的提出是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寻找根基。苏格拉底将人推向了灵魂深处,以寻求定义的方法寻找迷失的自我,而柏拉图则把人推向彼岸世界,在那永恒不变的理念中寻找完美、至善的人。所以,“究竟事物有没有永恒的本质,或者还是赫拉克利特及其追随者们所说的才是真理?这是个很难决定的问题,但是任何正常的人都不会将他们自己和灵魂置于名字的控制下。将他们自己和事物当作不健康和不实在的东西,他们不会相信事物像有漏孔的壶,也不会设想世界是像一个患感冒的人觉得那样总是流动变化的,”显然柏拉图已意识到直泰利士以来各种朴素的自然本体论都无法解释宇宙万物包括人及其生存状态,人从自身生存的需要出发,不能将万物、人归结为流动可变的东西,柏拉图深受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变的思想的影响,认为现象世界是流动可变的,不具备永恒不变的性质。于是,他索性将人推向了彼岸的理念世界,万物只有存在于理念世界才能长久和永恒,他以人类不可遏止的本性冲动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之间划开了一道永不可逾越的鸿沟,使人在理念世界中找寻自我,体验其中的美与善。
  柏拉图将万物原因归于理念,认为事物之所以有大和小是因为分成了大与小的理念。于是他不自觉地将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感性世界,由具体的事物所构成,这些事物处于流变与不稳定状态,像火、水、气那样不定易变。为了使万物得到永恒的根基与存在本原,于是又出现了一个理念的世界,这由事物的理念所构成,而统帅一切理念的最高理念又是善。至善才是一切事物的终极原因与最高目的。但人是怎样认识理念而达到完善与完美境地的呢?“只有哲学家的心灵长着翅膀,因为他时时刻刻尽可能地通过回忆与那些使神成为神的东西保持联系,一个正确地运用这种回忆的人,不断地分享着真正的、完满的神秘,只有这样的人才成为真正完善的人。”由此可见,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从而达到完美与至善境地。笔者认为,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世界并非仅仅为万事万物寻找永恒不变的存在依据,而最重要的是使人通过认识理念,在理念世界中达到完美境地,使人具有绝对的本体价值和意义。美、善、至善、正义等价值理念置于世界的最高位置,以确保人的绝对性与完美性。而理念论的提出恰是为这些价值理念提供了平台和依据,理念世界不仅具有绝对终极价值,更具有价值体系维系的深层含义。于是在现实世界里,要消除国家和人类永无宁日的局面,“除非是哲学家们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像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这才能使国家和个人幸福,于是哲学王统治治理国家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柏拉图把世界二分化了,哲学王的存在始终是处于理念世界之中的,他是理念世界之中人的完美化身。真正哲学家是智慧的爱好者,不仅是爱智慧的一部分,而是还是爱它的全部,是“眼睛盯着真理看的人”,“真理是他时时处处要追随的领袖”。他们掌握的是知识,而非意见,他们能看到包括美本身,正义在内的一切事物的本身,他们能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他们关注心灵的快乐而非肉体的快乐,在“无论神还是人的事情上总是追求完整和完全”,他们具备勇敢、大度、聪敏等品质,他们能看到理念世界本身,同时他们没有权力欲望,这些哲学家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永不犯错的上帝或是绝对理性的化身,是柏拉图苦苦找寻的完美人。
  让柏拉图庆幸的是,他在自己所建构的理念世界中得到了实现,柏拉图把国家正义的实现寄望于哲学王,为了突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金字塔型的等级制度使哲学王拥有统治两重世界的绝对能力和力量,似乎我们从中可以看见尼采超人哲学的火花在微微闪烁。那么哲学王应该怎样治理国家呢?笔者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叙述是以理念论为方法指导的,将感性世界的一点一滴推向彼岸世界所铸造的摹本里,哲学王当然是这一行为的主体与推动者,只有他是最完美和完善的,于是遵循理念精神,哲学王在现实世界里改造所有的万事万物,包括对城邦文化、法律教育的全盘与重新规定,包括对国家诗歌准则的界定等。总之,哲学王要用彼岸之美,也就是理念来治国,这样整个城邦才能达到完美、和谐。“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于是城邦达到一种整齐划一和绝对统一的状态,万事万物才具有恒常和稳定性,一切流变不稳定的事物将不复存在。哲学王在整个过程中牢牢地抓住了指挥棒,没有了他,整个城邦就会走向罪恶的深渊。
  三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哲学王的统治能否实现似乎处于一种不受尊重的困境中。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就如关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仅仅看见了自己的影像,认为这就是世界真实的存在,对事物本身却完全没有概念。当一个人逃出了洞穴到太阳下之后,他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事物,才察觉以前一直为影像所欺骗,如果他是即将成为哲学王的话,他就会感到他的责任是再回到洞穴里去,回到他从前的囚犯同伴那里去,把真理交给他们,告诉他们出来的通道,但是他想说服他们是难的,因为离开了阳光,他看到的影像永远不如别人清楚,而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前还要蠢。虽然如此,柏拉图对他哲学王还是心存希望的,“我们所构想的体制是曾经现实过的,或正在现实着,或将会实现的,只要是哲学女神在体制国家,这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认为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们也承认这是件困难的事情”。柏拉图在关键时刻寄希望于偶然,但事实上只是他的一厢情愿,最后他也不得不承认“那些东西不过是我们肉眼看到的,相信它们有理念恐怕太荒唐了……我逃避到刚才说的那些有理念的事物里,把工夫花费在那上头”。以理念论为方法指导而创造的哲学王治国和理想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倡导的以理念论为方法指导的思想带有根本性的缺陷。在理念世界中塑造出来的人(哲学王)是有终极目标价值的,在其现实性上,根本无法实现。如同在一个理念世界中又编造了另一个理想世界,这就是柏拉图在建构理想国中所秉持的原则。我们可以说在正确的意识下改造客观世界,其前提是指导原则的正确,如果方法和理论错误的话,就会和改造世界的初衷背道而驰而渐行渐远。于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能称为在头脑中的改造,最终将无法完成,这也是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缺陷,连结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分有说也将是流于荒诞。正如《巴门尼得篇》中所指:“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或他事物必然分有理念,你岂不就必然认为:每件事物都由思想组成,都能思想,或者认为,它们都是思想,却不能思想?”所以,由理念所建构的国家只是柏拉图为雅典城邦编织的一个完美的梦而已,而理念精神在其中处处闪耀着光辉,虽然梦灭了,但其后造梦的人却络绎不绝,为改造世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柏拉图创立的理念论使形而上学一改昔日朴素的面貌而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哲学舞台上,尤其是渗透在其中的理念精神,长期指导着西方一代又一代人执著地进行哲学探索。到了中世纪,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人的结合发展到了一个顶峰,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上帝,将哲学思想从一个理念推向了又一个理念,人的主体地位与存在意义都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人的一切都被推到上帝面前接受评判和衡量,于是人开始沉沦了。但上帝毕竟不是实体,诸如理念在内充当最高价值的实在,总会遭到价值世界的无情排斥和扬弃,形而上学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了全新的装饰与加固,形而上学的高潮之时也是其落幕之时。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绝对理念是为形而上学的坟墓挖出了第一掘土,在这些遥不可及的价值目标中,人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障,理念与人的结合只能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被命运所嘲弄和讽刺,使人深深陷入无家可归、无根可寻的生存境地。于是,尼采杀死了被人们尊崇了两千多年的上帝,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人从虚无主义的阴影下解脱出来。但人类追问自身的冲动是不可遏止的,价值目标本来就是人们努力达到但又永远达不到的理想境界,正是这种无止尽的追求,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才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成果,人们对于自身的认识才会在这种不断追求中逐步加深。
  参考文献:
  [1]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 汪子嵩:《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作者简介:王琴,女,1983—,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哲学,工作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思想者。现今由于空前的精神危机所引发的全社会的关注,却是坡早在19世纪思考和探究的领域。他以人的内在精神为创作对象,描绘人的精神病症。他以哲学的方式解决文学的问题,通过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坡在作品中实现了二元相融、多元共生,以一种诗意的人生观,为人类困顿的灵魂指出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途径。  关键词:爱伦·坡 人生哲学 诗意
期刊
摘要 从狄更斯《雾都孤儿》中所描写的当时社会犯罪现象来看,作者并没有严格按照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所遵循的真实反映现实手法来创作,而是从人物性格出发,认为丑恶人物与生俱来具有恶魔般的人性,并且这种人性是世代相传的,并且狄更斯对这种性格人抱有一定的偏见,认为他们不应该属于人类社会中的一份子。本文通过阐述《雾都孤儿》中主要人物的刻画、描写和分析,来研究狄更斯人物描写特色。  关键词:《雾都孤儿》 查尔斯·狄
期刊
摘要 《哈利·波特》列小说融古老神话因素、传统文化因子、巫术幻想与现实生活世界于一体,既有对两希文化、宗教文化、儿童文学与巫术思维的继承,也有对传统女巫形象的颠覆与重构。在《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作者倾力塑造的三类正面女巫形象给读者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比较传统文学作品中与《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的女巫形象,阐述传统女巫形象形成的根源及“罗琳式”女巫形象的文化原型,从而进一步
期刊
摘要 阿尔贝·加缪用哲学家清醒、冷峻的思想和诗人激情、热烈的感受,以荒诞作为前提探索人如何赋予荒诞的世界以意义。本文把加缪的四部中长篇小说中不同的主人公从神话原型批评分析视角还原了他们在荒诞世界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循环模式,最终发现了荒诞世界中的幸福。  关键词:荒诞 反抗 神话原型批评 悲剧 文学循环 西西弗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文学史上,阿尔贝·加缪在他的中长篇小
期刊
摘要 宗教与文学的精神融合是俄罗斯的标志。文章着力透过文学作品阐述宗教在俄罗斯民族性格形成中的作用。本文在理清俄罗斯宗教信仰形成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之上,描述外传宗教与本土多神教是怎样结合和影响着俄罗斯民族的宗教信仰,从而说明宗教信仰在民族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宗教传统 俄罗斯 民族性格 东正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现代性的观念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东西方价值
期刊
摘要 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其代表作《哈姆雷特》中经典的台词与丰富的社会内容,一直被世人所津津乐道,不过学界更多地关注于《哈姆雷特》所蕴含的社会内容与哲学思想,对其语言的运用关注却相对较少。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哈姆雷特》中话轮转换的运用,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分析《哈姆雷特》的方法。  关键词:哈姆雷特 社会语言学 话轮转换 会话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
期刊
摘要 在《爱玛》这部叙事佳作中,简·奥斯丁充分发挥了叙事技巧的作用,对文学作品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小说不断转换着叙事视角,而变幻着的叙事技巧不仅缩短了人物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读者产生亲切感;还对读者的情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读者会不自觉地站在人物的立场,因此也会随着人物的情感发生相似的心理波动,这也为读者提供了反讽的条件。爱玛这一自负的形象,其实是小说叙事的反讽对象。笔者旨在对小说的叙事及其反讽进行
期刊
摘要 19世纪英美的文学中存在一套成型的女性婚姻观,并且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本文将以简·奥斯丁的作品为例,深入浅出地分析她对于爱情、金钱和婚姻的关系的看法。奥斯丁的婚姻观与其生活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存在于她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具有非常率真的个性,她们宣言只有爱才能嫁。同时,奥斯丁摒弃了现实依赖于感官和物质需求的婚姻观,但另一方面,她也坚持理想的婚姻是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感官和物质要求。  关
期刊
摘要 布封在《论风格》中提出“风格就是人本身”的论断,文艺理论界多有误读,尤其是以我国古代文艺思想中的“文如其人”进行比附。本文指出,中国的“文如其人”,除了有从“文”判断作者道德品质的意图外,风格更是一种个性化的文体特征;而布封“风格就是人本身”,则是文章思想、真理内涵的高贵、典雅、壮丽的完美表现,二者的区别大于其可比附性。布封的风格之内涵,更应对应我国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及“风骨”一词。  关
期刊
摘要 微型小说是以言简意赅,情节简单取胜的一种小说类型,虽然其文字常常只有寥寥数语,但微型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却往往能兼具故事内容的微缩性和主题思想的隐喻性,从而使微型小说真正达到短中见深、以小见大的审美境界。微型小说独特的审美特征使得作家在写作时常有意或无意地在微型小说中设置各种“空白”,微型小说最显著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便由此产生。因此,微型小说能将“空白”艺术的精髓完美而又淋漓尽致地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