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徐迟的柴达木诗作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y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寻找徐迟的柴达木诗作,是在2000年编辑《首届中华铁人文学奖获奖作品集》的时候。徐迟与孙维世、李季、李若冰、刘白羽、魏巍、张光年、杨朔、张天民、闻捷、玉杲、胡笳、韶华、吕雷、刘肖芜、曹杰、曹建勋、贾平凹、刘元举、吕远等著名作家、词作家都是获奖者。他们的有关资料都汇聚在我这里,应该是一个契机。其实最早有这个念头是在若干年前读过徐迟的《祁连山下》之后。猜想他到敦煌采访常书鸿,可能翻越当金山去了柴达木。只是那时没有互联网,我叉在远离城乡的柴达木西部戈壁上,有些力所难及,所以只有一闪念。而这一道闪光却藏在了我的心里。这一次编书,几乎有一麻袋纸质书报,在从中挑选入书章节的忙碌中,这个想法又搁浅了。
  但是这件事情是必须做的。2014年秋,在《柴达木,诗意的土地》摄制组来北京采访时,与王宗仁先生见面,他与我谈到有不少名作家写柴达木这个话题,认为这是柴达木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抓紧时间收集他们的优秀作品。这种念头,终于变成了行动。
  我购买了2009年出版的纪念徐迟的文集《永远的徐迟》,仔细通读,寻找线索。从吕剑的《怀徐迟》文中见到他1956年7月写的《给徐迟的两首诗》。第一首《寄徐迟》中写到了青海:
  写诗寄武汉
  你已进巫山
  写诗发重庆
  你已飞云南
  想再寄昆明
  你已去皋兰
  苍山望夫云
  青海草离离
  得诗几万行
  美丽又神奇
  徐迟的行程已一目了然。书中邵燕祥的《纯粹的诗人》里有一句话:“他是真诚的,没有个人的功利。他在1956年真的相信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将建成一个60万人的大柴旦市。”
  为了进一步证实徐迟1956年去了柴达木,我在电脑上点击“徐迟与柴达木”。有一段话出现了:“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基本建设工地,从鞍钢、武钢到包钢,从长春一汽到洛阳拖拉机厂,从黄河三门峡到长江三峡,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柴达木油井,到处留下徐迟的足迹。”赶上信息时代真好。坐在家里可以回望历史、纵观天下。我接着挨个点击徐迟与柴达木的地名:徐迟与茫崖,徐迟与冷湖,徐迟与大柴旦。找到了,徐迟还去了戈壁深处的茫崖。他的一首诗歌题名就是《茫崖》,发表在1957年第一期《诗刊》杂志上。有目录,也有这首诗,但诗歌文字全是乱码。好不容易找到徐迟去柴达木的“证据”,我却成了“文盲”,睁眼瞎。我是玩电脑的弱智者,不知怎样才能解读乱码,或者怎样才能把这一期《期刊》打开?
  只好继续点击徐迟。很好,查到一篇文章《评徐迟的<共和国的歌>》的简介,关键词的冒号后面有“柴达木”、“石油基地”。太棒了。我直奔首都图书馆。首图,虽是华丽的大楼,楼下楼上的大厅有不少人走动,阅览室有不少人读书,却静如无人区。这是书的威力啊。这幢被读书人向往与敬畏的首图,不知收藏了多少古今典籍。我想起唐代柳宗元的句子:“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他是说陆文通的书塞满了屋宇,要让牛马拉出去会累得流汗。首图,是“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书籍之乡。
  办手续,静候。终于见到《共和国的歌》了。一看,是歌本。细看,是《共和国之歌》。我与年轻的服务员相视一笑。我的笑意里有几分遗憾。一字之差,距之千里。
  再次静候。终于真正捧读徐迟的诗集《共和国的歌》了。1958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是小32开,薄薄的有些发黄。但是我的手上感觉的是历史价值的厚重。我拜读,然后用手机拍照。徐迟写柴达木的诗歌,一共三首。
  早上从家里出发,到成功收录徐迟的柴达木诗歌,一看时间,已是下午两点。北京之大,一半时间耗费在路途中。我赶紧回家,草草吃点东西,就打开电脑记录今天的收获。
  芒崖
  阳光照耀芒崖,
  一座帐篷城市,
  拓荒者居住在这里,
  在美丽的理想中。
  千百个帐篷,
  像白色的羊群紧埃着,
  后面高耸雪峰,
  像白发苍苍的牧人。
  突然大风卷起砂石滚滚而来,
  震撼这城市,
  但是它早已经受考验。
  风砂遮去了雪峰、阳光,
  天昏地黑,
  却遮不去倏然点亮的几千盏电灯。
  我们冒風砂跑着回来,
  回到了家,
  饱餐一顿之后,
  热水淋浴洗掉风砂。
  浴罢,
  谈起计划中登昆仑山雪峰,
  猎野马,看地形,
  准备向它大进军。
  大柴旦
  三月里的大柴旦,
  只是一个骆驼站,
  居民寥寥,像早晨的星星,
  过路的行脚稀少。
  四月里来了个地质队,
  五月发现了宝藏,
  宝藏放射灿烂的光芒,
  震动了青海、北京。
  六月建立起帐篷城,
  七月航测铁路线,
  八月开始建瓦房,
  要建个六十万人的大柴旦。
  柴达木
  柴达木上空的穹窿,
  笼罩荒凉的盆地:
  柴达木地下的穹窿,
  却富丽无比。
  像一坛又一坛美酒,
  埋在深深的地窖。
  柴达木地下,无数
  穹窿形的石油构造。
  柴达木地下的穹窿,
  是喷射油泉的彩虹,
  明天,炼厂、石油城,
  将照红上空的穹窿。
  徐迟到柴达木大约是1956年9月。后来从肖复兴2013年出版的散文集《柴达木作证》中的《油城冷湖吟》一文里了解到,徐迟的遗作《江南小镇》续集《共和国最初的岁月里》有对冷湖的描述,他是在冷湖度过的中秋之夜。在帐篷里,他与石油工人一起开了联欢会。他买了月饼和哈密瓜与石油工人分享,兴奋地喝酒祝辞,唱云南小调。他还在戈壁上散步赏月。他写道:“事隔多年之后,回想起来,这戈壁上的中秋之夜太美了,仍然神往不已。”“冷湖的高空上面,是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最大的月亮。”“月华如水,装满周围的山,又从山谷的边缘上,一如水银泻地似的,尽情往外溢出。”他亲切地写道:“我们冷湖舞会上……”徐迟写这篇回忆时,离1956年已经40年,他依然与冷湖石油人亲如一家。他在冷湖重写了《柴达木》这首诗,以歌颂冷湖:
  藏于柴达木地下穹隆的
  是无数的石油构造
  它将喷射一道道喷泉
  喷出无比绚丽的彩虹
  明天,炼油厂,石油城
  将把盆地上空照得通红
  徐迟的《共和国的歌》里还有写青海的诗歌《快乐的幻想》、《青海》、《青海基地》。《快乐的幻想》中也有柴达木的句子:
  虽然柴达木盆地寸草不生,
  唐古拉山野空气稀薄,
  这里却好啊,景致太好,
  大可以在这里修建休养所啦
  湖北2014年6月14日下午在卓尔书店3楼小剧场举办了纪念徐迟百年诞辰诗歌研读会,朗诵了徐迟《青海》等诗歌。这首诗最后一两句是:
  谁要第一眼看见青海,
  这第一眼就一见倾心。
  可以想象,当年徐迟去青海柴达木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崇敬与理想。正是这样的观照,一个被外国探险者称为“月球”的戈壁荒漠在他的心中才如此美好。他与比他早两年去柴达木的李季、李若冰一样,怀揣着纯真的爱。他对柴达木的歌颂与向往与李季、李若冰一样,同柴达木开拓者的心灵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徐迟的日记《柴达木——青海》发表在《长江文艺》1988年3月5日第3期上。也不知他对冷湖的回忆是否在这篇文章里。也不知是否写了在柴达木的具体行程。
  寻找,继续寻找。徐迟在柴达木的足迹是诗情的镌刻,只要爱着柴达木,就能触摸到那深长的寓意。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数值实验教学,改善考核方式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措施,使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更符合高等
载体一般是指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方式或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相关联的重要枢纽,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的形式。心理环境指人脑中对人的一切活动发
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促进我国科技、科研的发展意义深远。文章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工程项目化的人才培养理念相结合,提出了以工程项目为驱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方法,并
一、大禹和西羌枸杞地域分布无论中国南、北我们似乎总有个习惯,去遥望历史。可是,我们却又很清楚地知道,历史留给我们的痕迹,因为隔了太久的光阴,不仅遥难再及,也无法以亲历许其以
在社会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树立社会角色意识、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强化教育理念以实现自我教育等方式方法,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
本文从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作家塑造人物动机的观点入手,以全新的角度分析了艾米丽&#183;勃朗特在其作品《呼啸山庄》为中女主人公凯瑟琳精心塑造两位性格、身份
位于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县宗加镇哈西娃村是一个世世代代放牧为生的纯蒙古族牧业村。近年来,哈西娃村党支部围绕“富民强村”目标,把“支部抓产业,发展多元经济促集体受益;党员凭技
<正>~~
期刊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了出来。许多学者从不
本文依据西方现代思想发展史对后现代主义做了前期与后期二分,前期后现代主义是要把人从功利主义的异化中解救出来,因此,前期后现代主义表征着重新塑造一种主体性文化。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