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培优”背景下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现实困境与解决路径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及实践能力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要举措。在“提质培优”背景下,把控好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与运行机理,聚焦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堵点与难点,充分发挥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度推进过程中的功能,通过制定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及实施条例,健全组织、供给保障体系,建立规范评价、利益分配、积极性激励、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纾解现代学徒制发展中的困境,才能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提质培优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校企合作‘双主体’共育地方性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a/2015/03/044)
  作者简介:吴传茂,男,江苏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6-0056-06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专业,全面推广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此后现代学徒制在职业院校进入全面推广阶段。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对新时代推进现代学徒制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多年来的职业院校试点实践表明,现代学徒制虽然有效地促进了产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衔接,推动了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改革与发展,但随着试点范围与规模的逐渐扩大,职业院校开展实施路径的千差万别,其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与日俱增,导致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在整体上差强人意。因此,本文认为,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政策要求与时代背景下,全面梳理现代学徒制的建设内涵与运行机理,总结以往现代学徒制在试点过程中遇到的现实困境,寻找解决堵点与难点的有效路径,是职业院校完善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的当务之急。
  一、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与运行机理
  (一)基本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行动计划》提出,要“支持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相关合作”。在“提质培优行,增值赋能”背景下,現代学徒制的建设内涵充分体现了校企双元合作理念,被赋予了很强的中国本土化特色,具有明显的双重性、职业性和发展性。
  1.双重性。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其从主体、身份、授课、考评等维度都呈现出“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和“双标准”的特性。
  其一,育人主体为学校与企业。校企作为现代学徒制育人的平等主体,双方需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在建设教学运行机制、构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实施过程管理等方面开展沟通协作,承担联合育人任务。此外,第三方(政府、行业、社会)也在现代学徒制中起到统筹、协调、评价等角色的作用。
  其二,学员身份为学生与学徒。现代学徒制实施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交互育人的培养机制[1],学生入学与入厂同步,以协议明确学员身份,在企业为岗位工种学徒,在校为专业教学学生。通过两种身份的有效结合,学生既能提高在校学习的针对性,也能提升自身服务企业岗位的归属感。
  其三,授课主体为教师与师傅。现代学徒制采用校企互动培养的方式,由校企精选、抽调行业工匠、技术能手、教学名师组成专兼结合教学师资队伍,让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成为项目教学持续推进的授课主体,分时、分段、分项目地开展教学,从而有效地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
  其四,考核评价为校内与校外。现代学徒制由学校和企业对学员共同实施“两个主体、两种方式、两种形式”校内外综合考核评价,注重将逐一评价和终结考核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校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企业侧重于学徒的岗位工作,从而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针对性。
  2.职业性。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基础上,与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念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以职业岗位具体实践为中心,将学校内的课堂教育与直接获取经验的企业岗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将人文素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养成贯穿于人才的培养的全过程,遵循针对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相融合的原则,采取理论与实践交互、工作与学习交替等形式,组织学生进企业、上岗位进行实践和磨炼,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现代学徒制具有凸显职业为导向的特点,其人才培养过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属性。
  3.发展性。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强调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协同发展。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能够独立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及社会能力),以适应技术发展与全球化趋势的新要求与挑战。现代学徒制通过工学交替进行、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变革、评价体系完善等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作为终身学习者与从业者更好地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变换与飞速发展。
  (二)运作机理
  现代学徒制由校企合作双方在人才培养的诸多方面进行沟通合作,形成教学实施联合体以推进合作项目的实施。校企双方的利益、需求是两者之间开展合作的基础,保障各方的权益,服务各个供给需求,这是现代学徒制顺利进行的运作机理和重要环节。   1.实现相互依存与合作共赢的统一。现代学徒制以促进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衔接为出发点,由校企合作共育地方经济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现代学徒制强调校企双方有需求上的依赖关系,并通过合作项目能够满足各自需求,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与合作共赢的关系。一方面,职业院校接照企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储备自身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成本、获取更多利润。
  2.强调制度体系与协同管理的关联性。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多领域交叉的人才培养制度,其不同利益主体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各自承担着相关职责,只有建立各方认同的管理机构和制度体系,统一协调各方资源,实现共同管理,才能充分调动利益相关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一方面,利益相关方通过成立管理机构,赋予其全面监督、控制、协调各项事务的绝对领导权,有效发挥推进合作项目的决策作用和管理功能;另一方面,利益相关方通过建立制度体系,既强化其纲领地位,又兼顾到各方利益,保证各方都能拥有平等的决策权和诉求权[2]。
  二、职业院校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行动计划》中指出:“聚集重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是职业教育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在具体执行层面,职业院校先后通过试点、总结、论证与完善等过程,在现代学徒制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在现实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各方权责利有待清晰,学徒权益有待保障
  尽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主流模式,但截至目前,政府层面还没有专门的文件规定、法律条款对现代学徒制中的各方权责利进行界定,更缺少操作层面的指导性办法[3]。现代学徒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办学主体职责模糊、权责不清、利益偏倚、资源配置不到位等诸多潜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权责不够明晰、主体投入不足、缺乏办学活力成为阻碍现代学徒制顺利开展的问题症结。另外,有些企业在合作实施项目过程中,过多注重用工需求,强调学生学徒身份,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致使现代学徒制在试点中屡屡遇挫。
  (二)评价标准尚不健全,师徒积极性与动力有待提升
  《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制定市、县(市、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监测评价标准”。现代学徒制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的,其服务面向的是全社会,而非某一特定企业,但现在还没有专门的权威机构立足于行业产业领域来制定相关的质量评价标准。目前的现代学徒制仅限于学校与个别企业间的内部操作,人才培养质量的好与坏、过程执行是否规范、阶段预期能否实现等都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大多由校企双方自己做出绩效评价,致使评价结果出現不客观、不公正的现象。另外,师徒作为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直接主体对象,也是直接利益相关者,在评价标准不健全的背景下依然存在师傅项目付出与个人价值获取不对等、徒弟学习期望值与实际岗位实践反差大等矛盾,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师傅的“教”和学徒的“学”的积极性。学徒制留于追求形式主义,过分重视社会名声,致使现代学徒制教育名不副实[4]。
  (三)经费保障力度还需加强,校企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现代学徒制不同于传统学徒制,学校和企业是现代学徒制最核心的关键要素,多场合教学、多类别导师授课的特征决定了其高昂的学徒培养成本,因此现代学徒制开展需要学校和企业都承担较大的育人经费支出。具体而言,学校要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开发,加大实训中心建设;企业要提供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及提供培训学习场所。全面推进学徒制应以充分保证多方利益为前提,但目前由于现代学徒制没有政府和社会层面的政策支持、项目专项经费投入作为支撑,实施经费保障力度明显不够。由此导致,企业不仅投入成本大,没有相应的经济补偿、培养的学徒离职率高,而且还可能影响正常生产,造成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积极性不高;职业院校也因办学经费不足、培养效果不及期望等因素导致推行现代学徒制动力不足。
  三、职业院校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路径
  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体系与社会就业体系之间的融合。《行动计划》中指出,要“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通过加快体系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这意味我国职业教育将全面进入提质培优的新阶段。因此,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等均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进一步健全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出贡献。
  (一)政策制度先行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但这些政策相对宏观、操作性不强,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落实[5]。因此,国家立法部门应出台专门针对现代学徒制的法律、法规,对现代学徒制推进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司法规定,明确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责权与义务,建立依法履职、责任追究制度。地方政府应把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及实施条例,加大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的力度,确保现代学徒制健康、稳定的持续开展及高质量的运行,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健全保障体系
  1.设立管理机构,做好组织保障。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由政府牵头吸呐政府、学校、企业中较有影响力的人员组成专门的合作育人机构或管理部门——现代学徒制管理委员会,明确多方任务,落实各自责任,发挥公立非行政机构功能,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规范有序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首先,要制定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制度,组织和协调现代学徒制办学的各环节,使学徒管理、岗位安排、教学组织以及考核评价等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要结合现代学徒制开展的实际,统筹各方资源,做好政府与实施机构的衔接工作,通过双向反馈,不断提高现代学徒制效益的螺旋上升。最后,要加强过程管理监控、阶段考核,将激励机制与问题追究制度有效结合,以确保现代学徒制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2.坚持协同推进,强化多方供给保障。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多元化协同培养的育人模式,政府、社会行业组织、企业和职业院校分别在其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一样的功能,因此,只有多方协同配合、互为推动,才能有力地保障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开展[6]。首先,政府应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宏观统筹作用,从校企主体职责、学徒权益保障、项目经费支持等方面做好政策供给。其次,社会行业组织要发挥产业引领的指导作用,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质量評价等方面做好学徒标准的制定。最后,企业与学校要共同发挥主体作用,从导师管理、学徒保障、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做好制度的制定和资源的协调。只有政府、社会行业组织、企业与学校各司其职,“政—行—企—校”四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有效运作,现代学徒制也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并发挥功能,从而培养出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三)建立长效机制
  1.制定评价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现代学徒制管理委员会应发挥起监督管理的功能,根据现代学徒制运行各方面的因素,结合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合理的、可执行的、可预见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机制,提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标准性化,从而确保学徒培养质量能够获得行业领域的认可。另外,管理委员会还应对学徒制实施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阶段评估,按照履职尽责情况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及时给以奖惩,从而督促相关部门真正担负起各自责任,齐心协力地全面推动现代学徒制的高质量运行。
  2.构建利益分配机制,确保校企互惠共赢。校企联合培育、共同管理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学校和企业作为不同的社会单元,有着个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责任,因此,利益分配便成为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最为敏感和关心的问题,也是影响校企合作深度的主要因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必须建立起客观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即构建“共商、互惠、共享、共担、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是政府统筹制定校企合作相关地方条例,明确校企之间利益分配的原则及管理办法,为校企双方合作提供利益分配的依据。二是校企沟通协商利益分配细则。在坚持互惠共赢原则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之初就应兼顾各自的利益诉求,共同探讨制定利益分配细则。三是校企明确项目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实施准则,做到现代学徒制的各项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客观、公平与公正。
  3.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需要跨越多个领域,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只有合理解决各个主体的利益诉求问题,才能促进现代学徒制在更大范围的推广。政府应利用金融、税收、行政许可等方面杠杆作为激励机制,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采取考核企业对职业教育,特别是在现代学徒制推进中的贡献作一个系统评估并配套相关奖励措施推动现代学徒制的高效运行。具体而言,根据第三方评估验收考核,对达到标准的学校和企业,政府应予以资金奖励;对给当地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政府应予以资金补助;对与当地职业院校毕业生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企业,政府应当给与适当的经济补贴;对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的工资,政府应与企业进行协商并承担相应的部分;此外,政府还应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积极性。
  4.建立经费分担机制,保障学徒制有效运行。教育是关系民生的大计,是项社会公益事业,职业教育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因此,政府、高校、企业应联合保障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运行经费。具体而言,地方政府有必要也有义务为职业院校的学徒制提供专项的财政补助;企业作为潜在用人单位也有责任拿出一定的利润来补贴实践导师,支持学徒制的实施;职业院校作为学徒制的实施主体,责无旁贷要承担相当比例的费用。
  随着《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提质培优的关键时期,人才质量被置于了高度重要的核心位置,追求的是“质”,聚焦的是“优”。而现代学徒制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拓展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深入研究与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运作模式,才能培养出更多兼备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书勤.校企双主体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8(15):113-124.
  [2]王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模式的运作机理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35):30-32.
  [3]陈军.高端制造领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风,2018(34):58.
  [4]陈晓军,蔡军,陈智.基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河北职业教育,2020,4(6):51-53.
  [5]孙青,谢勇旗.职业教育“双主体”育人:依据、路径和保障[J].职教论坛,2020,36(9):157-161.
  [6]成秀萍.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视阈下的校企协同育人研究——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程国际学院”为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8(29):75-78.
  [责任编辑    秦   涛]
其他文献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运算超出人类范围的运算,包括各种算法的逻辑运算,以及算法相互嵌套的运算.信息管理系统包含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间不仅包含了复杂的逻辑关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渠道,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各类高校课程教育当中,其中之一就是当代大学英语课
作家彭闪闪在其长篇小说《转身》中,以一个新移居澳大利亚华人家庭的房产交易引发的官司为主线,描绘了一群海外华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历程。小说中的人物,或由于对异国的生活和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或由于以物质和欲望为主导的人生观,导致他们人生的希望以不同的方式失落。小说提醒人们在跨文化生活中,要努力了解和学习异国的日常经验和文化习俗;不仅要努力奋斗,还要注重生活中的情感和精神质量。
基于情景式教学理念的幼儿户外体育游戏活动设计,给幼儿游戏教学注入了全新活力,有利于幼儿环境适应力、自主学习力、自我保护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积极推动情景教学与户外体
“枫桥经验”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方案,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推广和守正出新,至今仍迸发出穿越时空的旺盛生命力。“枫桥经验”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价值追求、方式方法、同频共振上高度契合,通过强化源头治理、突出强基固本、推进“五治融合”等路径,坚持与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大力的推进城镇化的建设的同时,开展风景园林工程项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也应得到改善.在目前的环境中,我国的生态环境体系构成较为完善,人们也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游戏作为幼儿最为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通过角色游戏的形
摘 要:技术的发展给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挑战:职业变迁加快、无边界职业出现以及职业任务发生改变。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帮助个体更新信息适应职业变迁、挖掘潜能适应跨行业的工作转变、提升能力适应新的工作任务。培养过程的动态化、培养能力的综合化、培养计划的系统化是新技术时代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及方向,而建立衔接的生涯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指导信息平台、多方合作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利用5G技术提高职业生
沿黄城市是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载体。郑州市打造新时代的“黄河之都”,建设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要在系统挖掘与研究黄河文化,集中展示与呈现黄河文化,灵活转化与发展黄河文化,积极传播与推广黄河文化方面发力,着力做好“黄河文化”的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和引领者,构筑更具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黄河文化高地。
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下,各地各级法院产生了诸多人工智能智慧化应用的具体成果,例如在法官裁判中植入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在证据运用中利用人工智能增强证据的要件化和逻辑化,在案件分流中运用人工智能推动类案分流系统建设。然而,囿于技术发展有限,人工智能目前对诸如如何科学判断证据证明力及合法性、如何缩小地域间差异、如何形成统一的类案划分标准等司法实践问题仍然束手无策,因此宜首先在简单案件、案件程序适用、庭审记录等审判工作范围内进一步推广人工智能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技术水平、攻克技术壁垒,这样才能够全面建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