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施互动式分层教学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必要性,举例介绍了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 模式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18-01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方向越来越数字化、功能化和行业化。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各种领域,例如校园网络、虚拟教室、电子政务等等,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应用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学生必不可少的教学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愈发明显。
1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1 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途径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一,地区教学水平发展不均衡,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第一,在中职学校中,部分学生来自城市区县,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地区,而且学生们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不同,具备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基础知识不同。有些学生学习计算机时间较长,平时运用较多,对计算机充满兴趣,接受知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就会感觉比较轻松;而有些学生接触计算机较少,平时缺乏锻炼机会,对计算机没有兴趣,课堂学习习惯较差,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就会存在一定障碍,感觉比较困难。第二,学生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逻辑思维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
面对中职学校的全体学生,如果在计算机教学中仍然保持“同一标准,相同要求”的办法教育学生,不仅不能达到预期计划的教学目的,还会造成基础较好的学生无法学到深入的知识,基础一般的学生无法提高成绩,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接受的局面,产生班级内两级分化的情况。
1.2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稳步提高,全面发展。分层教学法正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正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发展,从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希望中职学校中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吸取知识,获得提高,必须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且给予一定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 分层、分组互动式教学的模式
2.1 分层目标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又称为能力分组教学,其目的就是根据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水平和发展潜力等,将学生分为几组学习成绩和智力水平接近的班组来区别对待,教师对这些班组运用分层教学策略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2.2 分组互动式学习模式
分组互动式学习模式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策略,分组是在分层教学过程的基础之上,教师通过对全体学生的摸底考试、提问调查等,全面掌握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真态度和知识水平,将学生按照不同层次均衡组合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帮互助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形式,养成小组成员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学习习惯。
3 互动式分层教学法的实施
3.1 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大多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情况,选择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目标体系,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掌握的较快,可以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案例:在学习利用PowerPoint多媒体软件制作演示文稿的教学中,对于全体同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为:能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将目标定为:能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带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当全体同学都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内容之后,可以让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小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小组学生完成“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带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教学目标,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全部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3.2 教学内容的确定
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需要重点掌握和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应用互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对只需要学生简单了解的内容就不需要采取这种教学方,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把握教学节奏,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适当調整教学方法。
教学案例:在Excel表格制作应用教学中,教学基本内容是全班学生需要对一张已有的成绩单进行排名的统计,要求先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总分,然后按照每个学生的分数进行降序排序,在利用Excel的自动填充功能依此输入名次;对于掌握的较好的小组学生,另外提出若干需要探索的教学任务,同时激励对于教学基本内容完成得非常顺利的学生继续探索学习,再由探索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小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小组学生,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探索学习任务。
3.3 课堂练习的设计
课堂练习是验证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学习效果的工具,教师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水平和能力,在布置课堂练习的时候,尽量让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能让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课堂内完全掌握知识并熟练运用。
教学案例:在课堂练习中文打字的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打字训练内容,对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安排联系简码、词组和段落的输入,再对他们进行时间测试,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则再换一篇标点符号、中英文夹杂的段落进行输入训练;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安排字根、成字字根和简码的输入训练;最后由打字完成较好的小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小组学生训练记忆字根、中英文切换、输入简单的词组,并且纠正他们的输入指法错误,使得基础较差的小组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打字的技巧。
4 结语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互动式分层教学法,是由教师进行调控,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不需要严格按照计算机教科书的规定内容进行教学,而是在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条件下,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让全部学生能够达到基本要求,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使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激励,能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黄建雄.职校学分制下计算机课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1):74.
[2] 张金岭.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6).
[3] 蔡天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8(12):158.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 模式 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18-01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方向越来越数字化、功能化和行业化。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各种领域,例如校园网络、虚拟教室、电子政务等等,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应用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学生必不可少的教学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愈发明显。
1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1 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途径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一,地区教学水平发展不均衡,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第一,在中职学校中,部分学生来自城市区县,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地区,而且学生们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不同,具备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基础知识不同。有些学生学习计算机时间较长,平时运用较多,对计算机充满兴趣,接受知识能力较强,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就会感觉比较轻松;而有些学生接触计算机较少,平时缺乏锻炼机会,对计算机没有兴趣,课堂学习习惯较差,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就会存在一定障碍,感觉比较困难。第二,学生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逻辑思维能力、观察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
面对中职学校的全体学生,如果在计算机教学中仍然保持“同一标准,相同要求”的办法教育学生,不仅不能达到预期计划的教学目的,还会造成基础较好的学生无法学到深入的知识,基础一般的学生无法提高成绩,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接受的局面,产生班级内两级分化的情况。
1.2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稳步提高,全面发展。分层教学法正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正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发展,从课堂教学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希望中职学校中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吸取知识,获得提高,必须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且给予一定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 分层、分组互动式教学的模式
2.1 分层目标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又称为能力分组教学,其目的就是根据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水平和发展潜力等,将学生分为几组学习成绩和智力水平接近的班组来区别对待,教师对这些班组运用分层教学策略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2.2 分组互动式学习模式
分组互动式学习模式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策略,分组是在分层教学过程的基础之上,教师通过对全体学生的摸底考试、提问调查等,全面掌握全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真态度和知识水平,将学生按照不同层次均衡组合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帮互助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激励的形式,养成小组成员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学习习惯。
3 互动式分层教学法的实施
3.1 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大多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情况,选择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目标体系,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掌握的较快,可以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案例:在学习利用PowerPoint多媒体软件制作演示文稿的教学中,对于全体同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为:能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将目标定为:能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带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当全体同学都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内容之后,可以让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小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小组学生完成“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带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教学目标,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全部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3.2 教学内容的确定
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需要重点掌握和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应用互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对只需要学生简单了解的内容就不需要采取这种教学方,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把握教学节奏,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适当調整教学方法。
教学案例:在Excel表格制作应用教学中,教学基本内容是全班学生需要对一张已有的成绩单进行排名的统计,要求先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总分,然后按照每个学生的分数进行降序排序,在利用Excel的自动填充功能依此输入名次;对于掌握的较好的小组学生,另外提出若干需要探索的教学任务,同时激励对于教学基本内容完成得非常顺利的学生继续探索学习,再由探索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小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小组学生,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探索学习任务。
3.3 课堂练习的设计
课堂练习是验证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学习效果的工具,教师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水平和能力,在布置课堂练习的时候,尽量让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完成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能让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课堂内完全掌握知识并熟练运用。
教学案例:在课堂练习中文打字的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打字训练内容,对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安排联系简码、词组和段落的输入,再对他们进行时间测试,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则再换一篇标点符号、中英文夹杂的段落进行输入训练;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安排字根、成字字根和简码的输入训练;最后由打字完成较好的小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小组学生训练记忆字根、中英文切换、输入简单的词组,并且纠正他们的输入指法错误,使得基础较差的小组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打字的技巧。
4 结语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互动式分层教学法,是由教师进行调控,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不需要严格按照计算机教科书的规定内容进行教学,而是在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条件下,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让全部学生能够达到基本要求,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使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激励,能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黄建雄.职校学分制下计算机课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1):74.
[2] 张金岭.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6).
[3] 蔡天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8(1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