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梦

来源 :文艺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m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国家赔偿制度与人权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国家赔偿制度做为一项保护人权的制度,其产生与发展深受三代人权观念与实践的影响,国家赔偿的发展也促进了人权保障;从保护人权角度来讲,对于轻罪重判特别是罪不当死而判处死刑的应当进行国家赔偿;国家赔偿法是公法,所以国家赔偿不应仅限于人身财产权损害赔偿,应当全面赔偿.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新时代背景下成长的新青年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非遗大师工作室所秉承的的立德树人、工匠精神、创新实践等教育观与当代职业教育精神内涵具有一致性,以职业院校的非遗大师工作室的建设为基点,开展多维度目标、多课堂融合、多时空交错等形式的美德教育形式,从而进一步健全与弘扬传统美德在职业教育中探索的新路径。
中国戏曲本质上是以歌舞为核心的声音艺术,故有“听戏”之说.“听戏”的本质在于戏曲嗓音的独特性——“声音造型性”,即不同的剧种行当拥有不同的嗓音特征,戏曲演员通过念唱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完成戏剧表达和情感传递.但很少有学者去思考不同剧种之间的相同人物形象或相同的角色行当念唱“声音”的差异性和趋同性,并分析角色行当的剧种归属感.文章以具有继承关系的昆曲和京剧老旦为研究对象,从演员歌唱颤音入手,分析其行当唱腔的声响属性和嗓音发声的生理机制异同,从而在声学维度揭示二者在嗓音造型上的关系及成因.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紧密,非遗贸易也随着文化艺术交流的频繁而不断发展。通过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市场充分挖掘非遗产品的艺术价值,培养非遗贸易潜在人才,促进非遗产品由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不断转变。本文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背景,针对中国与东盟诸国的文旅经贸往来和非遗贸易现状,分析了高校的艺术教育在其中的价值。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促进中国与东盟建立起更加深入的艺术教育与非遗资源转化耦合机制,实现中国与东盟在非遗贸易上的新突破。
“优培计划”是在实践中探索的“四有”师范生培养方案.实施四年来,逐渐形成“模块课程+导师制+跟岗交换式实践教学”育人模式.“优培计划”突出因材施教,旨在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其中,“分类教育+综合培养”为“模块课程”基本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思想研讨+教学方法研讨+专业素养提升”为“导师制”活动基本模式,“3+1”为“跟岗交换式实践教学”基本模式.这既是“优培计划”教育实践事实,也是一种不断探索的师范教育理念.
将张竞生的学术道路以及人生道路结合起来,可以看出,乡村问题和乡村建设问题是张竞生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如此,与其他知识分子相比,张竞生还能够有意识地把他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费在中国的乡村田野调查以及乡村生活的体验这些方面.因而,张竞生是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换一个角度来看,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而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则是中国的乡村变革.尽管张竞生的学术思想以及人生经历并不是紧随时代潮流的,但是,由于针对乡村社会以及乡村建设问题的关注是整个二十世纪的时代特征,所以,所有的关于张竞生的各
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年),仕女画受到书画市场狂热追捧,“巍然为画中独立之一科”[1]。江南一带诞生了一批仕女画名家,尤以改琦和费丹旭最为突出,二人引领的清代仕女画风深刻影响了后世。他们笔下出现过不少身份为艺妓的仕女形象,映射了清帝国由盛转衰前浮华奢靡的社会图景,显现出这一时期文人画家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在20世纪音乐中,随着新的音乐“时间”秩序的建立与完善,相关现代节奏理论的构建也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文章以中国当代钢琴音乐文献中的节奏现象为例,从多个视角对复杂节奏形态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类,探及节奏的力学观与色彩性层面,提出节奏的悬浮运动、多向性运动、节拍瞬间转换、核心节奏群等见解.同时,对现代节奏语汇的技术应用进行剖析与理性思考.
二十世纪初期在西方音乐的冲击下,中日两国传统音乐的继续发展不得不面临各种选择与抉择.刘天华和宫城道雄正是中日两国传统音乐改革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其改革模式对于两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风向标”般的指导作用.二人在乐器、作曲和教学等方面的具体改革内容究竟是怎样的,其核心改革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又对之后的传统音乐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此为该研究的核心问题.
台南孔庙为台湾首座孔庙,素有“全台首学”之称.其释奠乐继承以八音分类的“雅乐传统”为主,同时也置入台湾民间音乐“雅乐十三音”,两者并呈,构成“双雅传统”的释奠乐.两者在此并无高下之别,“雅乐传统”提供了释奠仪节精神层面的支柱,而“雅乐十三音”传统则支撑了释奠乐实质上的运作,两者相依、相辅、相成,造就了台南孔庙释奠乐一百八十余年的传统.该文从文献与田野上阐析台南孔庙释奠乐,同时也提出“双雅传统”在释奠乐上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