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视阈下传统精神家园的三维建构及其当代启示

来源 :伦理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903630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百行首善的孝道,不仅曾是“孝治天下”的治理资源,而且与中国人传统精神家园的生成和维系密不可分。首先,孝道慎终追远的寻根意识解释了先人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家园归属感。其次,传孝的家谱、宗祠、家规、家风体系诠释了“我是谁”的现世符号家园。再次,在不朽精神和成名意识的支配下,孝道情结超越“小我”而升华为“大我”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到哪里去”的终极价值关怀。追孝、传孝、扬孝三位一体的孝道传承机制,无形地构筑起中国人传统精神家园体系中前世、现世、来世的三重意境——敬天法祖的宗教信仰、传嗣续谱的宗族观念、立身扬
其他文献
现有的土地生态承载力极限预警方法对自然状态中的因素界定模糊,未能获取较高质量的预警指标数据,导致预警结果精度不高。为此,提出基于被动微波遥感的城市土地生态承载力极限预警方法。建立城市土地生态承载力极限预警指标,详细分析其中的自然状态指标,并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再利用被动微波遥感技术完成土壤水分反演。在此基础上,结合熵权法,通过构建判断矩阵计算得到自然状态指标因素的权重,提高预警指标数据质量。然后根据
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解决的“两个和解”思想,经由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人本学而导源于黑格尔关于道德世界观问题的“两个公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的关系表现为“相互排斥”“相互补充”和“相互包含”三种样态。其中,“相互排斥”说与“相互补充”说都没能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
好的习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定环境下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小学生入学后面临的主要学习环境是学校和家庭,学校给每个小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基本是一样的,在接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了4G时代,所以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电子商务也已经进入了移动电子商务模式,因而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对相关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以知识女性为研究对象,从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视角,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知识女性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是否生育二孩、“三期”的安排以及相应的职
朱爱华老师的《蓼莪》课堂教学彰显了“跨界学习,奠基大成”的育人理念。本堂课紧紧围绕语文的核心素养,跨教材之界,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的关联阅读中,丰富孩子的语言积累,
阅读在语文学科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扩大,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引起了越来越多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程度能够影响社会整体的发展程度,经济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经济金融发展的过程中,统计学占据着
经典道德责任理论认为,“自由”事关人类尊严,“自由意志”是人类在道德上负责任的必要前提,“自由意志”在法学中也被视为承担刑事法律责任的法理基础。通过将经验证据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