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燮林与邓亚萍的师徒情

来源 :文萃报·周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fgwf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冬,在《中国体育英雄联盟》节目中,一对国乒冠军师徒再度聚首,他们是被称为乒坛“魔术师”的功勋教头张燮林和被誉为国乒“大魔王”的邓亚萍。现场,46岁的邓亚萍对80岁高龄的恩师张燮林说:“谢谢您,张指导。没有您就没有邓亚萍。您是我一生的教练,祝您健康幸福!”
  力排众议,慧眼识珠
   张燮林球员时期,曾4次获得世界冠军,退役之后成为中国女乒主教练,他有“点石成金”的魔术,麾下的弟子36次问鼎世界冠军;他还有一双慧眼,能看到队员身上的巨大潜力。
   邓亚萍身高只有1.55米,这是竞技的先天缺陷,但她从小训练不怕吃苦,成绩非常棒。她9岁获得全国少年赛单打冠军,13岁在全国锦标赛中击败成年选手,夺得冠军。按照惯例,全国锦标赛个人冠军可以入选国家队,但因身材矮小让许多国乒教练对她有了争议。教练组前后开了3次会,所有人都认为她不行,只有张燮林一个人投了赞成票。有人不耐烦地说:“张指导,你总说邓亚萍,你找一个身材好、条件好、漂亮的不好吗?邓亚萍有损形象啊!”张燮林却再三坚持,他力排众议:“打球,又不是看人!你们都认为个子矮是她的缺点,我不这么看。因为她个矮,所以她看球都是高的,个个都敢攻。她每天都比其他人多练45分钟。我帮她算过,一天正常训练5小时,每天她多练45分钟,相当于一年比别人多練40天。我还问过当时曾与邓亚萍比赛的对手,为何在邓亚萍失误11分情况下还会输,那名队员告诉我,她总是进攻,我想控制她,所以也有失误。邓亚萍是个进攻很有特点的运动员,我相信,经过教练组的调教,我们完全有能力帮助她将失误控制在5分之内,这样她就能轻松战胜任何一名对手了。”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终于说服了其他教练,邓亚萍这才获批进入国家队。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倍加珍惜机会,训练更加刻苦,对自己要求非常高,一天要打掉200个一筐的训练用球十几筐,此外,她每天还要自我加压,坚持加练40分钟。张燮林对邓亚萍的指示常常不是练习哪项技术,而是“要注意休息,别练过了”。在张燮林的调教下,邓亚萍16岁就拿下了首个世界冠军,成为乒乓球世界中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不仅教打球,更教做人
   张燮林不仅教邓亚萍如何打球,更是教她如何做人。1988年,邓亚萍在第6届亚洲杯赛战胜同胞李惠芬,赢得冠军。但比赛中有个擦边球裁判误判,邓亚萍也没吭声。事后张燮林严厉批评了邓亚萍,他说:“要想做一名真正的优秀运动员,凡事要从难从严要求自己。要想当冠军,既要靠实力,又要保持良好的体育道德,只有这样,才能赢就赢得光彩,输也输得大度。”这句话,让邓亚萍铭记在心。当时她向张燮林承认错误后,又向李惠芳赔礼道歉,并写出了书面检查,深刻反思了自己不该赖一个擦边球的错误。待到北京亚运会时,邓亚萍和乔红与韩国的玄静和、洪次玉争夺女双冠军,对方打了一个擦边球,裁判没看见,乔红也没注意,对方指出来以后,邓亚萍马上承认确实擦边。虽然最后女双冠军丢了,从成绩来说有些遗憾,但张燮林对邓亚萍很满意,觉得她成熟了。
   邓亚萍一直是张燮林的座下高徒,称霸乒坛长达8年之久,一共拿下18个世界冠军,其中有4枚奥运金牌,是当之无愧的初代“乒乓女皇”。邓亚萍不止一次感激道:“没有恩师张燮林,就没有邓亚萍的成功!”
  从冠军到“学霸”,恩师鼓励相随
   1997年,邓亚萍退役,何去何从?她想去清华读书,可一想到自己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就不免自卑,没了信心。邓亚萍找张燮林商量,征询意见,张燮林鼓励说:“去清华读书,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大家都说运动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你可以给现在的运动员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不要嫌自己基础差,我相信凭你的拼搏劲儿,一定能读到最好。”就这样,邓亚萍鼓起勇气,以本科生身份进入清华大学英语系。赴清华读书那一天,张燮林亲自去送她。
   邓亚萍在求学之路上,同样没有让恩师失望,她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她告诉恩师,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每天早晨醒来,能看见枕头下一把把掉下的头发。功夫不负有心人,邓亚萍顺利完成学业,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后来,邓亚萍又赴英国留学,取得诺丁汉大学女子体育硕士学位,直至获得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邓亚萍曾对自己11年的求学生涯总结说:“当时是有读书这样一个梦想,但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多亏恩师张燮林的鼓励,让我有了一种使命、一种自信。我自己也确实付出了非常多的代价。回过头来想,是非常值得的。我觉得只要敢想,并且脚踏实地去做,你还是可以成功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
其他文献
最早记载食用野味中毒案例的文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八篇《赤鸠之集汤之屋》有记载,其意思是:伊尹为商汤王烹饪野味赤鸠羮,商汤夫人经受不住诱惑偷吃,为不让伊尹告发,强迫伊尹一同偷吃赤鸠。商汤王得知后,伊尹被迫出逃,谁知,走在半路上毒性发作,伊尹昏迷不醒。“野味”与“病毒”紧连一起虽在商朝初期就现形,但时人认为乃鬼神作祟。   这不奇怪,农耕文明诞生前,狩猎是人类生存的主要方式。滥捕滥食野生动物
期刊
“你看我的‘五湖四海套’,都是爱心人士送给我的。”绒衣、线帽,戴着口罩,不修边幅,一身不搭的穿戴,裹在了志愿者刘仙身上。   “有没有肉?”“有没有防护服?”……刘仙的问题,经常让被问的人摸不着头脑。她解释说,防护服是她在帮武汉各家医院的一线医护人员筹集的防护物资;肉等生活物资则是用来给医护人员做盒饭的。   刘仙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做起了团餐生意,在全国开了100多家分店。2月初,对接过武
期刊
“书非借不能读”,我对古人的这句读书名言一直特別喜欢。因为此话说得微妙真切,引人回味。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借书是有佳话流传的。最著名的是宋濂借书。明代重臣宋濂,一代文豪,著述颇丰,主纂《元史》。他少时家贫,全靠借书、抄书而读,后人演绎出宋濂借书守信的故事。故事在《弟子规》上能读到。   对于借书,从短缺经济年代和书荒年代走过来的人们会有不少故事。那时候我家很穷,有时候吃饭都成问题,书是断然买
期刊
感受威胁寻找对策   从现有材料我们知道,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计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在中国核计划被确认下来时,肯尼迪接替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第35任总统。在肯尼迪入主白宫的头两年间,没人对中国的核计划进行全面分析。那些出台的报告只是作出结论说,北京如获得核能力,那将会危及美国及自由世界的安全,特别会对亚洲造成极为显著的影响。   于是,有人开始提出对策。1961年9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委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越来越严峻,多国航空公司减少甚至关闭国际国内航线。在此背景下,不受固定航班時间限制、可以点对点飞行、能够避免与其他旅客接触的私人飞机业务却逆市上扬。虽然受疫情影响各国还在不断更新防疫政策,相关市场也并非只赚不赔,但专业人士分析认为,这次疫情还是让投资者看到私人飞机的独特优势。   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加剧,英国乃至欧洲邻国事实上已经关闭了边境,民航基本叫停。对于想尽快离开疫情严
期刊
京剧大师梅兰芳过30岁生日时,齐白石和凌文渊、陈师曾、姚茫父、王梦白等几位画家一起去梅兰芳家中庆祝,这几人都是梅兰芳在学习绘画时拜的老师。   到达梅兰芳家之后,陈师曾建议,干脆大伙共同合作一幅画,送给弟子梅兰芳作为生日礼物。陈师曾的提议当即得到其他几位的赞同。很快,大画家凌文渊第一个拿起画笔,他略一思索,便在画纸上画了一株枇杷,这株枇杷一下子占去了整个画纸2/3的篇幅。   第二位動笔的
期刊
不可选择的家庭   我出身在一個“名人”家庭,祖父章太炎先生是“民国先驱”“国学大师”,客厅中赫然挂着黎元洪手书的“东南朴学”大匾额,昭示祖父是个有名望的人,至少是朴学大师,继承了清代的朴学。   我是在祖父去世六年后出生的,离他作古不算久远,家中依然弥漫着他活着的气息,无处不在的书橱,家人谈论的话题,来往的客人……几乎都与他有关。他依然是家里的中心。他无所不在,所有一切几乎仍然与他有关!   我
期刊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很重要的一项是青苗法,具体操作是由官府取代民间高利贷,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放贷,利率20%,等秋收后再连本带利收回。按理说,这样既能减轻农民的负担,又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一举两得,但最终王安石的良法美意却变成了祸国殃民。   因为王安石忽略了一点,并不是每一个地方官都有他那样的雄才大略和高尚人格。王安石在推行青苗法时,既没有设立专门的放贷机构,也没有设立统管全国放贷业务的“中央银行
期刊
经典名著误译多   泰戈尔是一个显例,他的诗译成中文后,被收入语文课本中,但国人只将它们视为启蒙读物。因为从译文看,用语过于妩媚,与“东方诗哲”的称号怎么也对不上号。   只看旧译本,会觉得泰戈尔是一位“语言委婉、辞藻华丽、带有女性气质的诗人”。直到读到泰戈尔诗的原文,诗人伊沙才发现,我们一直在膜拜的,竟是“山寨”泰戈尔。伊沙说:“其实,泰戈尔的诗和他的形象很般配,刚猛、潇洒且思想深沉。”
期刊
刘佳,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名90后护士。12年前,汶川地震,她在损毁的校舍中盼到了解放军的救援。12年后,她成为一名军队文职护士,主动请缨赴武汉战疫救人……  “给我一次机会,让我报当年的恩”   2008年,汶川地震,刘佳所在的中学损毁严重,交通受阻、通信中断,她和同学们在无助中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一夜。   刘佳回忆说:“那时候没有东西吃,很冷。我记得很清楚,解放军来了,在操场上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