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日子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i900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故乡的路再短,感觉也很长,是如潮水般的思念拉长了回家的路。从定好日子回家开始,心灵已经上路。从这一刻起,想家的心绪如同进入汛期的河水,每时每刻都在上涨。一次比一次强劲地撞击胸膛。
  很奇怪,每次总觉得见到母亲的那一刻,我的情感会决堤。可每当我看到母亲。我情感的浪潮一下子变成了舒缓的河水。
  听父亲说,从得到我要回家的信儿开始,母亲的话就明显多了,一天不知道要念叨多少回。儿子要回来了,儿子要回来了。父亲常开玩笑说,你妈把见到你当作上场比赛了——越临近越兴奋。可母亲每次见到我,都很淡定,就好像我是这天上午刚出门似的。人说母子连心,看来这话多少有点道理,要不然。我的情感变化怎么与母亲一样的呢!
  只要我提前打电话告诉母亲到家的时间,我到家时总是见到母亲在院门边择菜。每回母亲总是以这种方式等待她的儿子,如果实在等得太着急了,她也不会到路口去张望,就是想出去看看,她一定找个由头。有次我比预计时间晚到家七八个钟头,母亲往路口的小店跑了好几趟,不是买袋盐就是买瓶酱油。采回十来分钟的路,母亲都要走上半个多小时。
  母亲见到我,连忙站起来,双手在围裙上揩了揩,回来了,母亲的语气很平常。即使我离家再久,母亲也不会像别的母亲见到孩子那样拉着我的手左看看右瞧瞧,她好像从不细细打量我。就是近几年她年纪大了眼神不好了,也从不会离我很近,我也没发现她特意看看我。可我身上的一点点变化,她却总能看得出。
  母亲笑得很甜,皱纹爬的满脸,如风吹过的水面。没等我走近,母亲就先进了屋去了厨房,忙着为我做吃的。
  我站在母亲身后,发现母亲的白发又多了,个头好像又矮了些。我想抱住母亲,可抬起的手却是在抹眼角。我心里酸酸的,眼眶里湿湿的。我对她说。妈,别忙活了,说说话吧。母亲说,没什么忙的。不耽搁说话。每到这时候,都是我先说离家这些日子的事,然后母亲会说些家里的事——这些话。平常电话里都是说过的,可我们还是像是第一次说一样那么津津有味。母亲几乎没有闲的时候。手里总是有忙不完的活儿。我每次回家与母亲的交流,多半是这样进行的。有时我在看书或写作,母亲会坐在离我不远不近的地方,或择菜,或叠衣服,我不说话,她就静静地坐着。有时我想和她说话,她忙说,你忙你的,我坐在这儿就好。我知道,母亲只要我在,她的目光里就很知足。而每到这个时候,我心里特别的空灵安详。
  我为母亲梳头、剪指甲、洗脚捏脚和按摩。我让她试穿带给她的衣服,帮着她提提肩拽拽衣角。母亲会有些不好意思,我的动作也有些笨拙。对我而言。这与其说是为母亲做点事,还不如说是我在借以品味当年母亲为我做这些事时的感受。
  每次回家,看我带着东西,见我帮着做这做那,母亲都会说,人回来了。比什么都好。儿子长大了,母亲不图别的。只是希望儿子平平安安,能回到她身边看看说说话。母亲没想过回报,当然,纵然我们再感恩再回报,也无法报答母亲那醇厚的爱。
  无论离家多长时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回家的日子总是这么平常。在家里的生活,是最没有故事的。可在家里,回到母亲身边的日子,因为平淡而可亲。
  一跨出家门,我就开始想家;一离开母亲的视线,我就想母亲。从这一刻起,念家的种子就落入心田,每天都会生长。
  编辑 袁恒雷
其他文献
杨绛先生百岁诞辰之际,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做了一期专题节目。现场嘉宾一共两位,三联书店的总编辑李昕是其中一位。节目中,李昕谈到了杨绛夫妇的精神境界和高风亮节,他们三十多年不换房,不装修,不买家具,但是他们捐出两人全部的版税超过1000万元,在清华大学设立了一个“好读书基金会”,扶助贫困学生。  节目播出后,帮杨绛先生料理版权的友人吴学昭,给李昕打来电话:“你们这期节目做得不错,杨先生看了很高兴。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应邀在英国皇家学会上作了有关《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后,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在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么,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站在一旁、饶有兴趣倾听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
中专毕业,他在电视台做了杂工,每天搬摄影器材、做简单的木工,有时候爬到很高的天花板上,往下撒碎纸片,24小时都木木地被人使来唤去。而他,很满意自己的工作。他没有告诉过别人,他恐高,只是为了让别人能够放心地把工作交给他。  但是在节目中,唯独有一个环节是他可以指挥别人。在节目正式录制前,导演一定要先拍好观众大笑或鼓掌的场面。他就在这个时候出场,站在一群人前面,带头大笑。他说:“一场秀下来,我就好似一
大学4年,她靠打工解决了每年1.8万元的学费,还供养弟弟、妹妹上学,帮助父母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4年里,她最多时兼过13份工作,最高的一个月收入1.7万元,4年打工所得20余万元。打工路上,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她从未退缩过,并笑称自己是一只打不死、压不垮的“小强”,生活压力越大,就越不认输。  这位叫朱燕娟的女孩被誉为“兼职达人”“发条女孩”“校园打工王”,让我们走近这位坚强的女孩,去体味她不一样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北师大教授董藩在微博上对自己的研究生语出惊人:“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  四十岁=四千万,当北师大的教授都可以这样赤裸裸地用金钱的数量衡量人生的价值时,不仅他自己的人格现实到了极致,而且更为我们今日社会的价值观加注了一个清晰而极富证明力的注脚。  北师大崇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作为“人师”和“世范”的董藩先生要把青年学
赵永明是河南省周口市职业高中的高三学生,和同学杨宏伟是最好的哥们儿,无话不谈,俩人的学习成绩不相上下,深受老师喜爱。不过,有一段时间,赵永明因为迷恋上了电子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因为即将面临高考,楊宏伟劝他少玩游戏,还把他玩游戏的事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把赵永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批评了一通。  赵永明感觉自己被出卖了,自己挨批是因为好哥们儿在老师面前打小报告,因此怀恨在心,便放出狠话与其绝交,就这样
在这个世界上,常常被一些人和事感动着,常常被自己的一些想法感动着,常常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情不自禁。有感动,就会有澎湃的激情,有激情就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感动,是一种人间真情的触动与发现,一种崇高精神的陶冶与超越,一种高尚品德的感染与慰藉,一种美好心灵的震撼与撞击,一种真挚情感的燃烧与释放,一种激情灵魂的觉醒与行动。  感动是生命的原生态,是心的点拨,心的呼唤,心的互动所引发。那是因为遇到
“队友来兮灰飞扬,安得三友兮坑四方?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友坑遍队友,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友依旧在,几度队友怂?”每当耳畔回响起这首歌时,我总能想起三个坑友,坑起人来要命啊!  不朽坑神——旺  旺,作为开篇第一坑友,自然是有原因的,旺在言语与肢体攻击方面无人能及,而在防御方面又如铜墙铁壁,同阶中已近无敌了。旺,每每与他人同行时,常出言损对方,而对方却有口难辩,有手难伤,唯有无奈叹息。更有甚者与旺“友尽
为什么不能给眼泪上个锁,永远锁住。  那片紫罗兰簇拥在低矮的花坛里静静地开放着,朵朵盛绽的小花点缀在繁茂的叶蔓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令人无比怜爱。我端详着它们,仿佛触摸到了往昔岁月的青葱,内心禁不住地掠过一阵悸动与疼痛。  也许,当青春渐远,时过境迁,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某个角落里,仍暗自珍藏着一份关于青春的纯真记忆,或甜美或酸涩,只是多年以后依然是如此的清晰与真切,恍如不曾走远的昨日。  那一年,
2008年“5·12”大地震后首批赴汶川的志愿者张小砚,曾在那里办了7所帐篷学校,之后她骑摩托车进西藏,这一路竟走了近万公里,历时71天,她历尽艰险,但也收获了挚热的恋情。  在路上,张小砚遇到并爱上了面容俊朗的泽让索朗。泽让为小砚起了个藏族名字:格桑美朵。他对张小砚说:“美朵是花朵的意思,格桑的汉话是好光阴的意思。格桑是开在我心里的花。”短暂的相识,她又要西行了。  尽管泽让依依不舍,她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