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过的这些『年』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lihong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的举办,不论人们怀着欣赏还是叶槽的心情,这道年夜大餐也已经陪伴了我们整整31年 春节在最近半个多世纪里是如何变迁的。查阅新中国以后的《人民日报》,以“春节”为关键词检索,共得3750篇报道,虽有局限,但亦是从一个切面反映一一这些“年”,我们怎么过的?1949-1956年:与宣传相结合的春节 “吃”,历来是春节的重要元素,中国人节前积食的习惯在本就物资不充裕的背景下,让“春节物价上涨”成为了一条铁律。不过,1951年的北京似乎打破了这一惯例,度过了一个“物价稳定如常”的春节,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年的北京市工商局在年前就号召国营贸易公司、合作社以及有关私营商业到各地采办年货,提前做好准备;二是贸易部特别规定,要稳定春节期间的物价。可见,此时政府已开始针对过节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作出應对。 不过,这一时期春节最大的特点是,文娱节目被涂抹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工农联欢和军民联欢是这一时期的两种重要形式。各地工人和农民在春节期间都会展开盛大的联欢活动,这种参与性而非观看性的文娱活动,让人更能切身地感受到年味儿。而军民联欢几乎是从解放以来唯一不曾间断的联欢形式。 这一时期,几乎每年的春节文艺活动都有一个固定的主题:1953年《婚姻法》的宣传,1954年总路线的宣传。这种宣传要求虽未诉诸法律文书,但不达标者还是会受到批评。1952年,中央戏剧学院的春节演出,由于节目没有配合现实斗争的需要,受到了批评,戏剧学院不得不做出检讨。1956-1966年:打破常规过春节 现在人们常说“春运难”,事实上早在1950年代,春运就已经难了。1954年,国家首次明确,春运时间为春节前后一个月,铁道部成立“春节旅客输送办公室”,昼夜值班。1957年,国务院第一次专门就做好春运工作发出指示,要求企业、学校动员职工、学生体谅铁路运输困难,能早走的早走,能晚走的晚走,能不走的不走。 解决春运难题在1958年与“大跃进”运动相结合,成就了“打破常规过春节”的号召。“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成为普遍的共识和宣传口号,煤矿、水利工程、机关部门是贯彻得最为彻底的行业。1959年的一篇报道就这样写道:今年除夕,最热闹的要算十三陵水库工地。两万七千多名民工、官兵、干部、学生的劳动歌声响彻了大年三十的整个晚上。 1960年代,铺张浪费、摇钱赌博等一些旧风气在社会上卷土重来,此时“以革命的精神过春节”的号召也相应而来,反对敬神祭祖、大吃大喝,以健康、节俭的态度过节遂成风尚。1966-1976年:革命化的春节 这十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1967年,国务院发出了“今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中国自此进入“革命化的春节”。 所谓“革命化的春节”,简单说来有三点:一是要“抓革命促生产”,春节不回家,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变冬闲为冬忙;二是禁止春节里的一切所谓的“封建习俗”,如放鞭炮、烧香拜佛、舞龙舞狮、磕头拜年等;三是不准大吃大喝,更不准打牌。 人们熟悉的春节习俗唯有“贴春联”一项被保留,但内容与原来辞旧迎新的祝语大相径庭,最有特色的当属“三十不停战,初一接着干”。 那时候最典型的过春节场面是:一家人围坐在毛主席像下吃年夜饭。饭前,要召开一次斗私批修的家庭会,做父母的会放下架子,和子女相互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儿女也可以向父母“开炮”。 “吃”依然是过年重要的一环,但在这一时期流行的不是“吃好”而是“吃差”,城里的单位食堂、农村的公社食堂会组织人们吃“忆苦思甜饭”——因地制宜,什么难吃弄什么,用野菜、树根,加上玉米糊、地瓜干之类的东西煮成粥,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牢记“万恶的旧社会”,热爱新社会。1979-1989年:平安回家、欢乐过年 1979年1月17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春节为什么不放假》,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1980年,春节放假制度全面回归,随之而来的首要大难题又是春运。 1981年年初,前2个月的客运就达到1.21亿人次;1982年春运,仅北京站的旅客量就达到532万人次。为何会有这么大流动量,人们常常会将此归因于一个群体一一“盲流”,意指从农村常住地迁徙到城市、无稳定职业和常住居所的人们。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镇做工、经商、办企业。在1980年代,形成了四大迁入圈:东部沿海的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矿产丰富、对外贸易便利、地理位置绝佳的新疆地区。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在春节集中回乡过年,就常常出现买了票也未必上得了车回得了家的情况,人们常常提着大包小包在车站飞奔,甚至在火车发车前还有不少人从窗口爬进车厢。据统计,1988年有88万人是在火车上站着回乡的。安全过节、平安回家也在这个背景下提出。 这一时期,春节期间的文娱活动全面展开。电视节目不仅明显增多,且题材丰富,不再局限于革命教育,更多贴近生活的电视剧开始被搬上荧屏。不过八十年代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的举办,不论人们怀着欣赏还是吐槽的心隋,这道年夜大餐也已经陪伴了我们整整31年。 经济形势大好,让人们置办年货不再捉襟见肘。1985年北京举办了首届春节商品展销会。不过,物资和娱乐的丰富却未让人们满足太久,1989年2月8日, 《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上海出现春节冷、圣诞热的现象》,传统的节日亟待在新时代找到新形式和新内容。1990年至今:外出与归家 新形势的关键词是“外”:外出吃年夜饭,外出旅游。 上世纪九十年代,“下馆子”吃年夜饭成为流行。1996年,北京市政府提出了“百家饭店迎家宴、百家商场挂彩灯、百家宾馆过大年”的口号。 而1999年,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的“黄金周”。黄金周旅游季就此催生。 1999年的春晚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响了很多人的心声,春节回家看看老人与家人团聚重新成为社会的呼吁,2013年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将“常回家看看”入法。但是这些年回家却渐渐变了味,过年的红包礼品、亲戚朋友的问候攀比,越来越成为一种负担,“恐归族”一词应运而生,当“情”逐渐变成“债”,冲淡了春节原有的味道。 作为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节日,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始终可以找到尽情狂欢的位置,但在新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中,春节却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背景下被揉捏、重塑。 “文革”之前,春节是国家革命和生产大潮下的一场文化仪式,无论工人、农民、军人,所有人都共同参与,是一场“大春节”,虽然物资贫乏,但大家都为浓郁的过年氛围所感动。 而从1970年代后期至今,消费市场让年过得越来越充实的同时,也在使其变味。这个时期的“小春节”强调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但回家却也渐渐成为人们“又爱又恨”的尴尬话题。(资料来源:澎湃新闻)
其他文献
记得在一个公开场合,西南某大企业家颇有感触地吐槽:“中国严格意义上是‘处长治国’,投资环境的主要症结在处级及其以下。99%的企业家都要和具体的办事人员打交道,各处处长、副处长直到科员,这部分人的工作作风形成了具体的投资环境。”而某省一个富豪,在接受采访时更是直言无忌:老板再大,一个处长都能把你搞死。  有接近官场的人士说,处长往往处于权力运行的关键位置 虽不拍板,但具体经办;虽不是一把手,但一把手
期刊
《解忧杂货店》  继《白夜行》后,《解忧杂货店》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最受欢迎的悬疑推理小说。  故事发生在僻静街道旁的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人们带着困惑前来,有因身患绝症的男友而想要放弃奥运梦想的女孩静子;有想要成为音乐家却在现实中盘桓的男生克郎;有面临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迷茫中的少年浩介……当投信进箱的刹那,奇妙的事情随即发生,他们被
期刊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了辽宁省开原市庆云堡中心粮库、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白依拉嘎收储库在粮食收储中存在“以陈顶新”的问题。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古代粮仓,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从古至今,粮仓又是如何建造的?古代粮仓“硕鼠”的常用伎俩是什么?  作用:社会保障和市场调节  《礼记王制》中论述:“国无九年之蓄,日不足;无六年之蓄,日急;无三年之蓄,日国非其国也。”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
期刊
2015年4月11日,周六,是夜北京电闪雷鸣,风雨交加。  当晚24点,系列赛车题材动作片《速度与激情7》将在国内正式上映,不少年轻人已经在影院等候首场放映的开始。  当晚10点,在北京鸟巢附近的大屯路隧道内,一辆红色法拉利和一辆绿色兰博基尼发生车祸,前者车尾受损,右车门脱落,后者车头受损严重,“撞得支离破碎,现场一片狼藉。”所幸,这场车祸“现场无人死亡,一人受轻伤。”  这又是一场因为地下飙车引
期刊
对即将到来的会面,青年小黄满心期待。自一月前与密斯金相识,他便无可救药地害起了相思病。  照片上的密斯金,雪肤花貌,身姿袅娜,正是梦里伊人的模样。两人虽分隔南北,素未谋面,但有网络相连,感情日笃。终于,小黄再也按捺不住,豪掷几千元买机票,要与女神一见。  可眼前这一个劲儿和他招手、灰头土脸的胖姑娘是谁?  “就是我啊!照片上化了点妆,还用了美图软件。”密斯金说得有点委屈。  压根儿是两个人好吗!青
期刊
3月18日,精简为6集、每集90分钟的美国版《甄嬛传》,登陆了全球最大的在线影片租赁商Netflix网站。初到美国的甄嬛并未刮起“最炫小主风”,开播3天后,该剧在Netflix美国网站的评分只有满分5星的一半,而在加拿大只收获了1颗星。  不过最近一周,美版《甄嬛传》在Netflix上的评价突然飙升,已经出现了突破4星、直逼5星之势。不少美国网民网站留言称,希望不久后能看到全部76集的完整版本。 
期刊
一月过后,年就不远了。城市里的人一天天少了,公交车渐渐空敞起来,馆子里稀稀落落的几个吃客是坚守到最后的上班族。中国正进行着一年一度的人口大迁徙。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中国人对合家团聚的向往。中华民族对骨血亲情的眷恋早已融入了几千年的集体无意识中,大时代让许多人分散在天南地北,春节成了人们此种情绪的释放点。因而,本期封面,在激烈的争论后,还是选择了“年”这个话题。  然而,舆论场的色彩斑斓,五味杂陈却并
期刊
长久以来,民间借贷都是中国经济的参与者,它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间接金融体系,大量的企业和个人在其中扮演着资金掮客的角色,他们跟做实业的企业家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同时也被认为是经济中的危险因素。  放高利贷的人  江西商人李鸣的放贷经历是中国民间借贷的冰山一角。  他此次来北京,要会见一个刚被保释出来的朋友,同时也是他的债务人,“一个身家千万的诈骗罪嫌疑人”。  在北京东南四环
期刊
地上溢满黑色淤泥,屋子旁堆放着木棍和酒罐。一个小孩静静地躺在单轮小推车上,眼角发青、嘴唇苍白。他耷拉着脑袋,双手摊开在身体两侧,像是死去的样子。小车被穿白大褂的日本士兵推着,摇摇晃晃地往前走,孩子像随时一不小心就掉下来。  这是抗日剧《我叫赵红花》剧组在横店拍摄外景的一幕。扮演被日军做活体实验致死尸体之一的,是一个名叫杨嘉旺的9岁孩子。从3岁时起,他便被酷爱演戏的爸爸带到横店,在剧组跑龙套、当群演
期刊
你在观看好莱坞经典大片的时候,是不是也向往着里面所在的旅游地?去旅游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电影里面那些壮美的景色吸引了你。能够跟剧中的明星站在同一个地方,体验电影中的情景,这样的入戏方式恐怕谁都无法拒绝。来看看好莱坞有哪些优美的外景地吧!  《哈利.波特》  英格兰安尼克堡  电影中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外观和部分场景拍摄于英格兰北部的安尼克堡,安尼克堡位于小镇安尼克的中心。这是一个小到连车站都没有的小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