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歌的艺术特征

来源 :民族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us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傣族民歌是融诗、歌、谣为一体的具有独特风格和特征的艺术形式,在千百年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傣族人民以自己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整个民族历史的文明记载.就民歌来说,是傣族浩瀚文海中一朵久开不败的花朵.
其他文献
云南民歌的文化内涵rn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声乐艺术是人民在劳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丰富文化生活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内容,其具备非常丰富的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声乐文化都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如通俗性以及即兴性等.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在该省份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非常丰富的,由于云南具有非常独特的生态环境,其族源族系都比较深厚,因此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云南民族声乐的内涵更加丰富,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其在传承过程中面临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云南民族声乐无论是在审美理论上,还是艺术价值
期刊
《历代宝案》是最早记述琉球国历史的著作,是琉球与周边国家(中国、满剌加、暹罗、苏门答腊、爪哇等)的外交关系档案集.它是研究明清朝贡贸易与琉球史的原始史料,也是探索当时东亚及东南亚动向的宝贵资料.该书以汉字书写,涵盖年代起自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迄于1867年(清同治六年),前后计444年.
期刊
“则比”是流传于红河县彝族聂苏支系中的传统乐舞,又称乐作舞或跳弦调,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传统艺术形式.“则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原生乐舞形态及舞蹈套路,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比”发源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阿扎河乡的传统彝族村寨垤施村,村里有历史悠久、结构稳定的乐队和舞队.“则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村民即艺人”是垤施村的一大特点,艺人有常驻艺人和“流动”艺人之分,其普及面广普适度高.“则比”由11个曲调构成的套曲,每个曲调均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在当地彝族人民生活中具着重要
期刊
傈僳族大多分布在我国西南部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其中怒江一带的傈僳族占总人口的约一半.傈僳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历史上无固定规范的文字,民歌成为记载历史、传播文化、记录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与媒介.怒江傈僳族民歌通常分为“木刮”“摆时” “优叶”三大类.其中“木刮”作为“古歌、”叙事歌“,被傈僳族视为”根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木刮\"的成因、特征、传承与流变、演唱特征4个部分进行论述.
期刊
景颇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拥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其来源于青藏高原古代氐羌人,可分为浪峨、勒赤、景颇、载瓦、波拉五大支系,在瑞丽、芒市、盈江、陇川等县市聚居,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景颇族有较为发达的口头文学,《勒包斋娃》作为创世史诗包含世间万物,深受本民族同胞的喜爱,景颇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可见一斑.景颇族民歌较多且喜好跳舞,乐器有巴扎、口弦、牛角号、木鼓、象脚鼓、三比、箫笛等,使民众的文娱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期刊
《泥鳅调》到《鱼调》的嬗变rn《泥鳅调》是流传于剑川县的一首白族传统民间小调,用白语歌唱,歌手自弹白族龙头三弦伴奏.歌词由4个“七七七五”句式的白族诗歌“山花体”段落构成,以分节歌形式歌唱.《泥鳅调》歌词用拟人化手法,通过一条泥鳅(小青鱼)的自述,描述了小鱼儿东躲西藏到被捕获、宰杀、食用的悲惨过程,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下层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境遇.
期刊
拉祜族是云南省15个特有民族之一,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及美国等国家,国内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的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和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及红河州金平县,有“拉祜纳”“拉祜西”“拉祜普”3个分支,不同分支的社会历史、经济形态、语言使用和风俗习惯基本一致.拉祜族社会个体一生有“三礼”,其中婚礼标志着社会个体身份角色的转变,也是拉祜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继承途径之一.婚礼音乐作为婚礼仪式的具象化表达,是拉祜民族音乐的重要艺术符号,对探求云南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有着珍贵意义.
期刊
三脚戏又称“跳竹马” “竹马戏”,是流行于徽州歙县南乡街源—带的民间小戏.三脚戏一直与当地跳竹马的民间习俗活动结合演出,在徽州街源—带戏曲文化发展兴盛时期受到徽戏、黄梅戏、江西采茶戏等戏种的影响,形成了有10多部固定剧目、3主要角色、民歌的曲调、简单的伴奏、走街串巷的演出形式等特点和艺术风格,成为徽州地域内民间小戏的一个代表性曲种.由于民间小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分不开,所以,民间小戏是最能体现民间文化的艺术形式.徽州街源的三脚戏是徽州民间习俗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街源三脚戏,对研究徽州歙县南乡街源一带老百姓的
期刊
弥渡民歌的历史渊源rn弥渡民歌源远流长.唐代的天宝战争至明清两代的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带来北方文化的阳刚遒劲、南方文化的阴柔之美,形成了南诏、大理国至近代大理地区既古朴苍劲,又婉转缠绵的文化特色.多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厚的大理地域文化,从而也孕育出丰富多样的、独具艺术特色的弥渡各族民歌.
期刊
关于肌理的定义rn“肌理”一词在英文中为“texture”,指“(织品的)质地,(木材,岩石等的)纹理,(皮肤)肌理,(文艺作品)结构”.肌理是由不同材质和不同的处理手法形成,是集质地、形式于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概念.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肌理并不是单一的呈现,而是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体验完成通感的肌理特性.比如高反光物体,如镜子、金属、玻璃和水,代表着冰冷、极致和张扬;低反光物体如纸张、泥土、布料,代表着柔和、质朴和含蓄;中度反光物体如刷过油漆的抽屉、有着包装纸的盒子,则是代表着温馨、厚重和生动;发光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