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实施冲击疗法对其运动功能的影响

来源 :医学食疗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yl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冲击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样本选取为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利用随机抛硬币法将其等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基于此实验组30例患者实施冲击疗法。从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出发对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FMA评分结果、BI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结果、MA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冲击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冲击疗法;脑卒中;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059-02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现阶段伴随医疗急救水平及诊疗技术不断提升,脑卒中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进展,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多表现为关节挛缩、肌张力较高、肌痉挛等,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如何有效降低患者肌张力水平、控制痉挛是提升患者整体疗效的关键[1]。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旨在分析冲击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阐述如下。
  1 基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选取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纳入标准:经MRI或头颅CT确诊且符合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中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2];意识清楚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可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患者。排除标准:严重肾、肺、心功能不全患者;感知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患者;癫痫病史、帕金森病、精神障碍患者;病情不稳或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途放弃康复训练患者。本次实验研究通过随机抛硬币法将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为61~76周岁,平均年龄(63.27±0.85)周岁。实验组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为62~77周岁,平均年龄(63.54±0.96)周岁。入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比性显著,具有分组研究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训练,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为患者开展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体位转移、良肢摆放等日常功能训练以及步态训练、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坐站立平衡等运动疗法,同时配合推拿、针灸等中医理疗项目,保证每日为患者进行1次康复训练,每周至少进行6次,一疗程为2周,为患者持续开展4周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冲击疗法:为患者进行精准详细评估,明确患者痉挛部位以及肌张力情况,通过拍、点、按、拿、揉等手法徒手施于患者痉挛肢体部位,充分对患者痉挛肌肉进行放松,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避开患者骨性标志,根据康复评定结果以及解剖学结构对患者近端骨骼进行固定,通过握拳或康复锤等方式徒手反复敲击患者痉挛部位,并向四周扩展。在进行施力的过程中保证力度快速且具有冲击力,以患者最大耐受为宜作用于患者痉挛部位,保证总体冲击力度。操作频率保证25~30 min/次,每日为患者进行1次康复训练,每周至少进行6次,一疗程为2周,为患者持续开展4周的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两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患者接受训练前、训练后2周、训练后4周、训练后6周均由同一名对分组情况不知情的康复医生评定患者各项指标功能,主要包括: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患者运动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定患者疼痛程度;改良Ashworsh痉挛量表(MAS)评价患者痉挛程度;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数据处理 调查收集数据经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使用x±s表示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用t实施结果检验,检验值P<0.05提示數据有统计学对比价值。
  2 结果
  2.1组间患者FMA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FMA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1。
  2.2组间患者VAS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VA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2。


  2.3组间患者MAS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MAS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MA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3。
  2.4组间患者BI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BI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BI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常见脑血管类疾病,病死率较高,对于幸存者而言,也多伴有精神情绪改变、吞咽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肢体痉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其中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类型,临床多见下肢伸肌痉挛以及上肢屈肌痉挛,重者可能出现关节挛缩、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功能受限、患肢疼痛等,会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及时开展有效干预措施对提升患者整体康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3-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多途径护理干预对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患者的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输尿管结石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患者360例,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多途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实施多途径护理术后3个月内结石清除率达92.78%;无出血、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
【摘要】目的:观察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荨麻疹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所有慢性荨麻疹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随机抽取126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并将此作为依据平均分成两组,保证每组各有患者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组胺疗法进行治疗,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四联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所产生的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的我院神经内科接受的患有急性脑卒中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出现肺部感染分成感染组(n=34例)和非感染组(n=34例),对临床可能引起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或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的临床感染情况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单因素分
【摘要】目的:腺癌术后功能锻炼之中应用循证护理的应用成效。方法:选取选取阜阳市三家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乳腺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中随机选取90例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循证组与常规组,循证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对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上肢功能差距、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情况发生情况。结果:循证组患者的护理恢复情况要优于常规组患者(P<
【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行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干预前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DS和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摘要】目的:比较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用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1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研究,并应用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处理,每组56例。对照组运用奥美拉唑,试验组运用埃索美拉唑,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食管动力学指标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要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治疗后试验组各项食管动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方式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入本院接受治疗的心境障碍躁狂症抑郁症患者,共计随机选择60例,通过运用单双号分组的方式分别分为参考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参考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对实验组给予临床路径护理方式,对比结果。结果:护理后,实验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参考组
【摘要】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在红蓝光与中药倒膜联合治疗寻常痤疮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寻常痤疮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红蓝光联合中药倒膜治疗方法,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40例患者为常规组,接受全面护理干预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护理治疗干预后的效果,观察组97.50%显著高于对常规组80.00%,数据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护理、社区护理有效衔接对难治性高血压(简称R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主体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间来院治疗的77例RH患者。以抽签法为基准,A组的干预方法是医院、社区护理有效衔接,统计39例;B组的干预方法是常规护理,统计38例。对比护理预后。结果:护理后,两组的血压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A组低于B组(P<0.05)。A组的服药依从性为94.87 %,B组为7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干预对ICU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ICU重症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43例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44例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比两种不同干预方式下营养状况、并发症。结果:干预前患者营养指标无较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转铁蛋白和总蛋白等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