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冲击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样本选取为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利用随机抛硬币法将其等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基于此实验组30例患者实施冲击疗法。从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出发对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FMA评分结果、BI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结果、MA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冲击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冲击疗法;脑卒中;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059-02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现阶段伴随医疗急救水平及诊疗技术不断提升,脑卒中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进展,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多表现为关节挛缩、肌张力较高、肌痉挛等,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如何有效降低患者肌张力水平、控制痉挛是提升患者整体疗效的关键[1]。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旨在分析冲击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阐述如下。
1 基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选取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纳入标准:经MRI或头颅CT确诊且符合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中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2];意识清楚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可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患者。排除标准:严重肾、肺、心功能不全患者;感知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患者;癫痫病史、帕金森病、精神障碍患者;病情不稳或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途放弃康复训练患者。本次实验研究通过随机抛硬币法将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为61~76周岁,平均年龄(63.27±0.85)周岁。实验组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为62~77周岁,平均年龄(63.54±0.96)周岁。入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比性显著,具有分组研究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训练,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为患者开展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体位转移、良肢摆放等日常功能训练以及步态训练、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坐站立平衡等运动疗法,同时配合推拿、针灸等中医理疗项目,保证每日为患者进行1次康复训练,每周至少进行6次,一疗程为2周,为患者持续开展4周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冲击疗法:为患者进行精准详细评估,明确患者痉挛部位以及肌张力情况,通过拍、点、按、拿、揉等手法徒手施于患者痉挛肢体部位,充分对患者痉挛肌肉进行放松,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避开患者骨性标志,根据康复评定结果以及解剖学结构对患者近端骨骼进行固定,通过握拳或康复锤等方式徒手反复敲击患者痉挛部位,并向四周扩展。在进行施力的过程中保证力度快速且具有冲击力,以患者最大耐受为宜作用于患者痉挛部位,保证总体冲击力度。操作频率保证25~30 min/次,每日为患者进行1次康复训练,每周至少进行6次,一疗程为2周,为患者持续开展4周的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两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患者接受训练前、训练后2周、训练后4周、训练后6周均由同一名对分组情况不知情的康复医生评定患者各项指标功能,主要包括: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患者运动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定患者疼痛程度;改良Ashworsh痉挛量表(MAS)评价患者痉挛程度;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数据处理 调查收集数据经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使用x±s表示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用t实施结果检验,检验值P<0.05提示數据有统计学对比价值。
2 结果
2.1组间患者FMA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FMA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1。
2.2组间患者VAS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VA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2。

2.3组间患者MAS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MAS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MA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3。
2.4组间患者BI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BI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BI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常见脑血管类疾病,病死率较高,对于幸存者而言,也多伴有精神情绪改变、吞咽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肢体痉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其中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类型,临床多见下肢伸肌痉挛以及上肢屈肌痉挛,重者可能出现关节挛缩、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功能受限、患肢疼痛等,会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及时开展有效干预措施对提升患者整体康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3-4]。
【关键词】冲击疗法;脑卒中;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9-0059-02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现阶段伴随医疗急救水平及诊疗技术不断提升,脑卒中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进展,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多表现为关节挛缩、肌张力较高、肌痉挛等,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如何有效降低患者肌张力水平、控制痉挛是提升患者整体疗效的关键[1]。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旨在分析冲击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阐述如下。
1 基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选取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纳入标准:经MRI或头颅CT确诊且符合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中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2];意识清楚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可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患者。排除标准:严重肾、肺、心功能不全患者;感知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患者;癫痫病史、帕金森病、精神障碍患者;病情不稳或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途放弃康复训练患者。本次实验研究通过随机抛硬币法将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为61~76周岁,平均年龄(63.27±0.85)周岁。实验组女性患者17例,男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为62~77周岁,平均年龄(63.54±0.96)周岁。入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比性显著,具有分组研究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综合康复训练,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为患者开展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体位转移、良肢摆放等日常功能训练以及步态训练、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坐站立平衡等运动疗法,同时配合推拿、针灸等中医理疗项目,保证每日为患者进行1次康复训练,每周至少进行6次,一疗程为2周,为患者持续开展4周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冲击疗法:为患者进行精准详细评估,明确患者痉挛部位以及肌张力情况,通过拍、点、按、拿、揉等手法徒手施于患者痉挛肢体部位,充分对患者痉挛肌肉进行放松,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避开患者骨性标志,根据康复评定结果以及解剖学结构对患者近端骨骼进行固定,通过握拳或康复锤等方式徒手反复敲击患者痉挛部位,并向四周扩展。在进行施力的过程中保证力度快速且具有冲击力,以患者最大耐受为宜作用于患者痉挛部位,保证总体冲击力度。操作频率保证25~30 min/次,每日为患者进行1次康复训练,每周至少进行6次,一疗程为2周,为患者持续开展4周的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两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患者接受训练前、训练后2周、训练后4周、训练后6周均由同一名对分组情况不知情的康复医生评定患者各项指标功能,主要包括: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患者运动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定患者疼痛程度;改良Ashworsh痉挛量表(MAS)评价患者痉挛程度;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4数据处理 调查收集数据经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使用x±s表示FMA评分、VAS评分、MAS评分以及BI指数,用t实施结果检验,检验值P<0.05提示數据有统计学对比价值。
2 结果
2.1组间患者FMA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FMA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1。
2.2组间患者VAS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VA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2。

2.3组间患者MAS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MAS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MAS评分结果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3。
2.4组间患者BI评分情况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BI分值结果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2周、4周、6周BI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统计学对比价值显著(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常见脑血管类疾病,病死率较高,对于幸存者而言,也多伴有精神情绪改变、吞咽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肢体痉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后遗症。其中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类型,临床多见下肢伸肌痉挛以及上肢屈肌痉挛,重者可能出现关节挛缩、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功能受限、患肢疼痛等,会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及时开展有效干预措施对提升患者整体康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