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发展观对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思考

来源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修建大楼的比喻为引子,剖析了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不全、教育者对教学规律把握不透以及教育者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理解存在的不足三个突出问题。并依据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实现教育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育;人才培养;生涯发展
  
  一、缘起——从建设大楼的比喻说起
  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成长与培养,比喻为修建一栋大楼。参与大楼建设的施工者,首先是我们自己,然后,家长、老师和其他同学等也都在协助我们自己修建大楼的工作。大楼已经开工,每个人都在热情万丈地投入建筑的工作……
  建设者很自豪地宣称,我们高效率地为社会修造了大楼……
  购楼者被光鲜的新楼“迷惑”,买下了这些“马上就能使用”的大楼,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发现,门歪了、窗斜了,墙裂了、地板(屋顶)漏水了……,于是,一方面不断采取措施处理这些问题,一方面抱怨建筑者,“你们到底是怎么建的大楼……”
  建楼自用者,在使用自己修造的大楼后,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还发现,他们要面临更多的困境,他们无法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
  同时,参与大楼建造的人们,在修建大楼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令他们困惑的问题:
  家长们很茫然:“为什么我那么尽心、努力,孩子却抱怨?” “孩子当初非常好学,为什么孩子越来越厌学?”“以前孩子非常有爱心,为什么孩子越来越自私?”……
  老师们也很茫然:“为什么我那么好心、努力,学生却不买账?”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家长对学校和老师那么苛刻?” “为什么社会还不理解?”……
  学生们更茫然:“我为什么要学这些考完试就没用的东西?” “为什么学校教的都是脱离现实的东西?”“为什么家长和老师都不理解我?” “为什么要求我专注于那么枯燥乏味的学习?”“为什么我总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
  所有的人都不难发现,在接受了学校教育,我们修好“大楼”,一旦进入社会独立生活,我们面临诸多的问题:好的工作难找,能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就算有工作,可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業;“书到用时方恨少”,原来还有很多生活需要的东西学校没教;工作倦怠、生活倦怠在很多人身上出现,想做一番事业,却不知道什么叫“事业”;个人的事业之路曲折难行,成功幸福的生活似乎难以企及……然而,生命的确过于短暂,我们实在不愿在郁闷、迷惘、空虚、无聊和失败中生活!
  可是,路在何方?不知道……
  二、对教育及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反思
  我们知道,要修建一栋大楼,必须在开工前完成科学的设计,要拿出宏观设计图(最终效果图)、中观设计图(每层楼、每间房的设计)及微观设计图(施工图),然后,经由合格的施工队伍,使用优质的建筑材料和科学的施工方法,加上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够保证整栋大楼的建筑质量。
  如果把人的成长、人才的培养比成修建大楼的工程,我们不难发现如下问题:
  (一)有明确的愿景,却没有完善而详细的规划和施工图纸
  在人的成长与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有明确的愿景:
  学校、老师都知道,国家希望我们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家长也很清楚,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成人”“成才”,能够通过正当的劳动付出,过上美好的生活;学生们也想到了,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的大学,学好本领,将来找个好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对此,我们都会不存在反对意见——我们有明确的愿景。但为什么说我们没有“完善而详细的规划和施工图纸”?我们哪个阶段的学校、哪个专业没有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的教学计划(而且,这些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建立在社会需求、市场调查的基础之上,并经过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论证的)?
  这里,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教育有两大基本职能和基本规律: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而且,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其对社会的价值,同时,人通过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素质,离开学校后寻找一个“合适”的岗位,通过脑力或体力的劳动,换取生活所需,在社会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停下脚步来思考一下,要每个人要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都需要什么样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学校或家庭都提供了哪些课程来对年轻一代进行系统的训练?
  以此为参照,我们要反思一下,如果我们认可前面关于教育两大职能和基本规律的观点,那么,从学生一生发展的需要来看,在我们经历的学校教育中,有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开设了哪些课程来对我们进行这些生涯发展基本能力的系统训练?中小学阶段,我们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准备中考、高考的那几门课程上,而且,老师和家长主要关心的是考试的分数,对学生“如何高效率学习”很少能够给学生提供科学的、系统的、具体的训练,至于其他的修养,只要有好成绩,别的都可以相对放下。到了大学,绝大多数的时间安排的是“专业课”,关注的主要是“专业知能”,其他的生涯发展基本能力也几乎没有什么专门的时间和课程来进行系统的训练。
  虽然我们开设有《思想修养》、《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之类的课程,虽然我们有第二课堂,但是,如果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出这些生涯发展基本能力地位和价值,老师和学生有多少人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它们的结构及其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又有多少老师和学生在有限的“教”和“学”的时间里,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呢?更何况我们还要完成教学进度,要考试,要过级,要考各种的证书,要看成绩、看升学率、看就业率来评价学校和老师的工以及学生的质量。
  而我们的学生,从他们即将面临的现实生活出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样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学校里教的东西,远远不足以应对我即将面临的生活,远远不足以辅助我实现生活的梦想。但是,他们也说不清到底自己还需要培养什么能力,才能在追求生活梦想的过程中少走些弯路。甚至,有些年轻人还主动放弃了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的机会——今年有84万高中生放弃参加高考,[2]除了学费等表面原因外,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二)在培养人的具体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对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教学规律缺乏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教学工作涉及的最基本的概念是能力、经验、知识和技能,教学涉及的最基本的教学规律是能力、经验、知识和技能相互关系规律。我们可以自问,能够给这些基本的概念下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么(很多教育者将技能和能力混为一谈或者用它们来互相解释)?能够很好地阐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么(很多教育者视知识作为基础,能力为中间环节,技能为最终目标)?学校能够直接传授给学生的是什么?我们是怎样操作以落实对它们的培养?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经验是在个人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成果,包含认识经验和操作经验。教学中要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策略的主要内涵就是学习者要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知识是人类认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成果,它以经验的形式或理论的形式储存于人们的头脑中和书本中。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就是占有前人的认识成果,变前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认识过程。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领会有关的知识是技能形成的前提;反复地练习与实践,是技能形成的基础;行为动作或智力活动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是技能形成的标准。
  能力则是顺利完成学习和其它活动任务所必须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经验的积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同时,积累经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经验、知识、技能和能力四者的内涵各不相同,各自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它们所遵循的教学规律和适用的教法、学法是存在一定差别的。
  二是学校能够直接传授和训练学生的是间接经验、知识和技能。我们不能直接传授能力给学生,学生的直接经验需要他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亲身经历亲自操作才能形成。学生所积累的经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必须经过系统化、个性化和概括化三个环节,才能转化为新的能力水平或者类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能够做的主要是指导和提供范例,具体的转化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是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不同类型的知识有着不同的预后转化情况。现实中的很多教育者对此未加区分,或统而笼之地用传授陈述性知识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或大范围地使用“题海战术”来处理……对此,教育者应该加强对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相关概念、原理的学习和研究,将所教课程的知識加以类型的区分,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手段,以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教师教得巧,学生才能学得更妙。
  (三)我们的教育者,有多少是真正深刻地理解了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又有多少是深刻反思了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我们所在做的,真正能够为孩子们的一生发展奠基吗?
  曾经有一个智者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谋生的饭碗,那么,他就很难履行好教师的职责。”现实中又有多少学校领导、老师在内心里着实是把教师当成自己谋生的饭碗呢?
  不错,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教育者,一辈子在教育战线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履行着教师的职责,辛勤地上课、批作业、改卷子、管班级、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对照上面的反思,我们还需要为孩子们补充些什么?
  荷兰学者勃纳德?利维古德认为,伴随着人的一生发展,个人的成长主要由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及精神发展三部分构成。拿电脑来做比喻,人的生理条件,相当于电脑的硬件;人的心理(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相当于电脑的软件,而人的精神,则相当于电脑的操作员。回顾我们的历程,生理发展的规律我们通过课堂或其它途径以及自己身体的变化而有所了解,只要有正常的营养、运动、休息,没患什么大的疾病,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身体会按照其自然规律发展和变化。但,如何更好地利用我们的身体(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我们的大脑),我们的了解并不多。而对于心理发展和精神发展的规律,我们了解了多少呢?
  心理的成长,只要这个人不是弱智,同时又在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成长,他就会拥有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等基本的各种心理要素。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这些心理要素的规律、使用的技巧方法了解都不多,因而在这方面的成长并不充分。
  个人的内在精神,是个体心理各要素工作的结果,但它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控制个体的心理和身体。个体只要有正常的心理活动,就会有其内在的精神。但是,由于我们对它内里的规律及运用技巧的了解甚少,也不重视心理与精神的区别,因而对于多数人而言,这内在精神的成长水平属于不自觉的、甚至是低水平和无序的状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从哪些方面去塑造了年轻一代的灵魂(精神、心灵)?经过若干年的学校教育,身强体壮的孩子们的头脑中,除了认识几千个字(或若干单词)、除了背得若干概念原理和公式,除了会考试,他们的心灵里都成长了些什么?我们要做什么改进?
  三、对教育及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两大职能,笔者认为,现阶段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认真、深入地学习科学发展观,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深刻理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其次,各级各类学校(专业)必须从 “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从为学生一生的和谐发展奠基的角度,认真反思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吸纳生涯发展教育的科学内核,在以往突出培养职业人的基础上,完善人才素质结构,增加扶助学生实现人生梦想的生涯发展能力的课程,完善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用一切可操作的途径和形式,让所有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人(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甚至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深刻理解之。培养年轻一代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或者,有科学方案而所有的施工者都不能明确地理解和执行这个方案,那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或这或那的问题,最后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与投入成本的极大反差。
  第三,切实加强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科学及心理科学的素养,是他们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完成“授业、解惑”的任务,并能够系统地指导科学、高效率地学习。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首要的任务是什么?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应于此,他们的最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什么?应该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教师行为训练之类的“条件性知识”。反观师范教育中,除了教育系和心理系的专业,其他的专业有几个是把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教师行为训练当成是第一位的专业课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给予足够的教学时数?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中,虽然也开设了一些相应的课程,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队伍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帮助他们深刻把握教育事业的内涵——为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教书育人的优质服务,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优质的人才培养服务;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义务感——除了谋生的饭碗,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选择了教育这个事业,就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使命、责任与义务,除了要好好教、教得巧,更要引导学生心灵的成长,做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第五,全社会要真正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切实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企业管理中有这样的一个规则:你希望你的员工如何对待顾客,你就必须如何对待你的员工。教师也是人,他需要养家糊口,要买房子,要送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如果他的收入远不足以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他又怎么能全心全意地投入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呢?
  四、结束语
  教育发展的动力是需要,其直接表现是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人的成长对教育的需要。教育发展还有其内部的驱动力,即教育自身所包含的内部矛盾,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完美的发展。当人们意识到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与所培养的目标不相适应的时候,亦即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就会调整或改变教育内容、形式和手段,以使二者适合或基本适合。
  传统教育关注的重点是人们社会化早期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连接,但是学校所培养的人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是要在社会中工作生活并且在工作、生活过程中体现自我
  的价值、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方案,改进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以期为学生做好生活的准备奠定更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武典.青年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论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0.
   [2]全国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http://learning.sohu.com/
  20090604/n264339381.shtml.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韦日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几个问题.成人教育,2006(09):39-40.
   [6]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中国高等教育, 2008(13/14) :53-55 .
   [7]南海.对生涯教育的哲学思考.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4):30-31.
   [8]温卫宁、王越等,旅游类大学生生涯规划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380-384.
   [9]温卫宁等. 酒店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素质观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103-105.
   [10]孙一峰,生涯教育——来自第六届国际生涯教育研讨会的报告[J].甘肃教育,1997,(1) .
   [11]温卫宁.谈谈学生自学能力及其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1994,9(3)p45—p49.
其他文献
浙江中部的永康方岩是座名山,丹霞地貌堪称一绝.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养育了南宋思想家陈亮、清代画家吴绛雪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也造就了仁政太守朱仲智、一代廉吏朱方等
期刊
62岁的王登记坐着轮椅出庭。在看守所羁押期间,王登记患上脊髓炎和马尾神经瘤,已无法站立。  2016年10月17日,河北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陕西原国土厅长王登记受贿案作出一审宣判,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法院审理查明,王登记在担任榆林市市长、陕西国土厅厅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矿产资源整合、划定矿区范围、承揽工程等事项上谋取利益,收受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
期刊
一、加快推进南京创建中新 智慧城市示范区意义重大rn有利于江苏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一带一路”交汇点新优势.新加坡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先后提出“
期刊
“祁鸣局长,人好啊,有这样的好领导,真是我们老干部的福气啊!”这是一位老干部拉着我的手,深情地对我说的话。而他口中的好局长就是沈阳市财政局局长祁鸣。沈阳市财政局的老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变电运维工作在不断深入中开始逐渐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不过变电运维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变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本文将根据变
电视新闻作为主流的传统媒体,在新闻和深层报道层面具有权威性.信息技术时代,现代电子技术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是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新媒体环境
期刊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改变了以往对存款、查询等个人业务实行免费的政策,开始对这些服务项目采取小额收费.本文用博弈论方法对银行的小额收费和消费者行为进行了经济学分
长输管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每个环节、工序的施工质量,科学选择管道施工的手段、方式、程序,总结确保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保证长输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文章认为地勘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在继承优势的基础上,围绕地勘行业改革发展大局,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