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的尾波衰减经验关系和震级

来源 :地震学刊 | 被引量 : 25次 | 上传用户:dyq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东部地区的DD—1短周期近震记录,取得尾波地动振幅A随尾波推移时间τ(自P波起算)的衰减经验关系。据此提出尾波G值,Z和H分向为G_(Z,H)=lgA(Z,H)(τ)+2.235lgτ_(Z,H)。G_H与 G_Z之间的关系为G_H=G_Z+0.14。G_H与m_(Lg)、M_s(PEK)、m_b(NEIC)三种震级标度之间的正交回归关系为m_(Lg)=0.78G_H+1.12;M_s(PEK)=0.94G_H+0.28;m_b(NEIC)=0.76G_H+1.05。以m_(Lg)震级标度为基
其他文献
用反映地震活动增强特征的地震强度因子Mf 值,系统研究了其在华南和东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中短期( T≤1 年) 异常变化。结果发现在震前1 年左右,半数震例的震中附近地区出现Mf 值中期异常区明显收缩,即可认为出现Mf 值中短期异常,亦即认为当前已进入地震孕育的中短期阶段。笔者通过对Mf 值在华南和东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异常变化研究后认为:该值在上述地区的地震中短期预报中具有一定
以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确定了1995年9月20日苍山5.2级地震宏观震中,地震等震线、发震构造,并对地震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苍山5.2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苍山县沂堂乡台井和塞子-带(北纬34&#
利用1970年以来江苏及邻区10次震群资料,对其单项及综合指标作了计算和研究,根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程式指南》判断其前兆性。另外,对前兆震群与未来强震距离,间隔作了统计,并对其预报效
概述了东部沿海地区根据其自身的地震特点与社会特性,如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以及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从总结南黄海6.1级地震应急处置中的问题入手,结合一些大地震应急中的教训,提出了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应急对策。
综述了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震前所识别的前兆。其中包括十余项测震学前兆和地形变水化,地电等手段的多项前兆,分析了震前依据前兆而作出的预后实况,并根据目前所认识的地震前兆的
为了通过场的动态监视和源的过程追踪以实现地震预报,以唐山7.8级地震为例,研究了震前各种前兆方法观测到的短临异常的场兆和源兆的特征。通过研究得出:场兆数量多、密度小、异常台项比低,源兆数量少、密度大、异常台项比高;台点多的地下水位和流动重力较易区分场兆和源兆的差异性;源兆主要分布在一些断裂构造形成的闭锁区内,场兆主要分布在闭锁区附近一些活动断裂及交汇部位。
利用数字化近震P波波形资料,追踪研究了青藏高原北缘1990年2月~1995年8月P波波形时间线性度的变化过程。发现该区较大地震发生前线性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现象。分析认为:大震前孕震区应力场的不均匀分布可使通过孕震区及其周缘的地震波产生频散,可能是较大地震前波形时间线性度下降的物理本质
1993年2月26日和1994年9月7日在浙江宁波鄞县发生了ML3.0和ML4.7地震。本文使用华东地区部分台站的地震记录资料给出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其主要结果是:该区的主压应力方向约为北东60&#17
云南姚安铅银矿床与富碱斑岩、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在矿床深部2108m中段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选取3号、5号穿脉建立岩性-断裂地质剖面,分析岩性-断裂控矿特征,总结铅矿化规律,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