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课程建设标准化管理问题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f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专业的基础,任何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中心环节,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课程管理,认真探索创新课程建设的有效管理途径,对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准化及其基本原理
  
  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标准化在经济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
  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是事业发展演进的高级层次,也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门科学和管理技术,标准化有其自身发展的理论体系。一般认为,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是标准化的四大基本原理。其中,统一是目标,协调是基础,简化、优化是统一、协调的原则和依据。
  
  课程建设标准化
  
  标准化作为一种最高基本的现代化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管理领域。标准化的实质是“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这与高校课程建设所追求的优化教学秩序、注重教学效益的目标不谋而合。课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是指在高校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引入标准化管理方法,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优化课程的结构和建设资源。
  课程建设是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保和衡量这一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制定相应‘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标准,从而使管理者对课程的评估有据可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正体现了课程建设管理的科学性。
  对于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或教学团队)而言,课程标准的设定可以为课程建设的实施提供可比照的内在尺度,从而为课程建设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依据。对教学管理者而言,只有明确的标准才能对课程建设实施权威有效的评估和监控,提高投入经费的使用效益。标准化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使课程评估有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因此,课程建设标准化也是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以统一和简化原理控制课程建设标准的制定
  
  统一原理就是为了保证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秩序,对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他特性,确定适合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的一致规范,并使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简化原理就是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需要,对标准化对象的结构、型式、规格或其他性能进行筛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换的环节,精炼并确定出满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环节,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
  课程建设应该制定全校性的课程建设统一标准,整合简化课程设置的多元结构模式、明确课程建设最基本的要素、确立课程设置基本标准等。课程的标准化是课程建设标准化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标准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课程中英文名称、学时学分、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义、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考核、师资队伍以及课程评价等几个主要方面。课程建设的管理文件应该针对这些方面提出较为详细的建设要求,还要对教学要求、教学文件、课堂教学常规以及其他教学环节提出规范化建设要求。另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评价标准,从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效果等各方面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课程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评价。
  另一方面,统一原理中的“统一”是指科学合理的统一,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一定级别,一定水平,一定时间和一定多数的统一。因此,课程建设要全面规划、分级建设、突出重点,要建立起从一般课程建设、重点及主干课程建设、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到省(市)级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课程建设体系。课程建设标准的制定也必须具有层次性,体现不同层次课程的建设质量目标。要按照课程的建设层次和建设性质设定不同类型课程的建设标准和建设目标,进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
  教学管理者应该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对课程建设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及时收集、处理和反馈各环节信息。课程管理软件(例如:赛尔B1ackboard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卓越课程中心等)的应用能够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以协调和优化原理保障课程建设标准化的实施
  
  协调原理就是为了使标准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并产生实际效果,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协调好系统内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建立和保持相互一致,适应或平衡关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最优化原理是指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首先,要协调好课程建设系统内外的关系。课程建设的内部系统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互相制约。只有协调好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它们相互促进,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课程建设的外部系统主要包括课程与校内、校外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作为课程建设管理部门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协调学校各类课程之间、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规范课程建设的管理,建立学校一院(系、部门)—课程建设团队三级管理模式,明确管理职责;另一方面要从宏观上做好课程建设规划,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避免同一课程的重复建设。
  其次,课程建设过程应该是一个逐步完善计划、实施、反馈、改进的过程,是一个在不断改进和创新过程中追求最优化的良性循环过程。在这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课程改革和学科发展的需求以及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情况,在课程建设标准中融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和优化建设标准。除此之外,管理者还应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质量对课程级别做相应的调整,奖优惩劣,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上所述,标准化是进行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课程建设质量的有效手段。课程建设的标准化是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实现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具有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在课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管理,是对课程建设管理手段创新的有效尝试。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用镀铜镉还原法测定血清硝酸盐。在甘氨酸-氢氧化钠缓冲液中,用镀有铜的镉颗粒还原血清中的硝酸盐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磺胺进行重氮化反应,并与N-1萘乙二胺盐酸盐偶联。
铁氰化钾作氧化剂测定血清总胆红素范业萍于家禄贾芙蓉(中国人民解放军208医院,长春130062)丁旭(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医院)关键词总胆红素血清铁氰化钾我们参照有关资料〔1、2〕,用铁氰化钾
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血清抗干扰素中和抗体蔡晓莉张复春董惠卿(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510060)关键词抗干扰素中和抗体细胞病变抑制法干扰素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物
从尿液中分离出Penneri变形杆菌黄志基陈为欢潘桂珍刘祖平(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40)关键词Penneri变形杆菌尿液Penneri变形杆菌是1982年由Hickman等人通过DNA分子杂交技术把普通变形杆菌生物I型独立分
作者用α-糜蛋白酶分解血清胞浆门冬氨基酸基转移酶比色法测定线粒体门冬氨基酸基转移酶。α-糜蛋白酶浓度在1-1.5g/L(800kU/g)已能使cASTRW ITD ,DMJ mAST不受影响。29份标双份平行测定,P>0.5,电泳法与要比较,n=21,r=0.9844,Y=0.9361+1.0356x,健康人107例(男
对于再生混凝土,目前主要研究单掺纤维进行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增强研究,而对于再生纤维,尤其是混杂再生纤维进行性能增强的研究少有涉及。基于废旧轮胎中所剥离出的钢纤维及尼龙纤
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是一项扶持妇女创业发展的惠民政策.辽宁省开展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以来,党政领导重视,妇联组织牵头,财政、人社、金融机构等部门通力合作,勇
价值是公司存在的基础,价值的创造与提升是公司治理与经营的目标,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股东投资价值最大化.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上市公司整体价
Combur-10TestM尿白细胞检测临床应用探讨宋国良(黑龙江省七合河矿务局总医院)丛玉隆,周建山(解放军总医院临检科,北京100853)陈永红(北京市1905信箱313号4组(100091)关键词尿液,白细胞,干化学,镜检随着干化学法研究的深入..